伴隨著新中國50年的風風雨雨,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也經歷了不少曲折。長期以來,管理學在我國一直居于從屬地位,人們談起管理學,不是將其歸入經濟學(如企業管理),就是將其歸入工學(如管理工程),管理學沒有自己的地位。直到90年代后期,管理學升格為一級學科并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后,我國才有自己的管理學學位,這是中國管理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預示著我國管理學從此步入了大發展階段。
一、中國管理學發展歷程的回顧
管理學在我國居于從屬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學科力量薄弱、體系不完整、重視不夠以及受到一些偏見的沖擊。我國管理學的教學始于50年代,可以說當時是完全照搬蘇聯的模式,其內容只相當于美國30年代的水平,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管理學界對蘇聯的管理學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當時曾針對蘇聯管理模式的不足,在對我國管理實踐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蘇聯模式作了必要的調整,提出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并沒能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文革期間,由于“左”的思潮泛濫,否定管理具有兩重性,管理類專業被迫取消,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因此遭到毀滅性破壞。管理學的弱小決定了其從屬地位。
作為科學的管理學興起在我國始于70年代末期,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這之前沒有管理。其實在很久遠的年代,中國人就開始了管理思想的探索,《孫子兵法》、《貨殖列傳》、《三國演義》等書中就多有記載。只是這種思想過于樸素,沒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因而也就談不上科學的理論體系。在國外,管理學作為一種學科體系,也不過只有近百年的歷史,很多理論甚至連一些基本的概念目前還處于爭論之中,可以說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加強管理科學的研究和應用,并第一次把管理科學列入黨的政治報告,應該說,這是中國管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源頭可追溯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國家計委計劃工作匯報時講的一段話,當時,小平同志曾說“……計劃很宏偉,長遠規劃很鼓舞人心。但我們有兩個弱點:一個是農業……一個是管理……現代化的管理是從現代技術產生的,如果管理跟不上,管理將成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應該說,小平同志的這段話為中國管理學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來,在1977年底國家成立了“經濟管理協作組”,科學規劃把“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列為第107項,次年成立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和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從此,對系統工程、價值工程、管理科學等的研究突飛猛進,期間出版了很多著作,其中比較早地對管理學進行系統、全面介紹的主要有《國外經濟管理名著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工業企業管理學》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編寫的一套教材(企業管理出版社)。這之后,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陸續建立了管理類專業的碩士點、博士點和開展了MBA教育。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管理科學組升格為管理科學部,1997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新的學科目錄中將管理學列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從而確立了管理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應有地位。
二、管理學的大發展勢在必行
管理學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標志著管理學進入了大發展階段。這一變化絕非偶然,而是在學科條件比較成熟、客觀上又很需要的前提下的必然結果。
1.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國的管理學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并日臻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分析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具備了成為獨立學科門類的條件。管理學的教學、研究發展很快。管理學日益顯示出與其它學科相區別的專門化特征,客觀上要求與經濟學和工學相分離。
管理學與經濟學有著不同的使命。如果說經濟學更多的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那么管理學的主要任務便是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文化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會有管理存在。管理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管理的科學性強調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存在一系列基本的客觀規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接受管理理論的指導。管理的藝術性強調管理的實踐性,管理人員必須在實踐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有效管理。對一個管理人員而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理論本身并不足以保證管理活動的成功,管理人員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管理技能和訣竅,懂得如何在變化著的管理實踐中對管理理論加以靈活運用。因此,有人說,大學能夠成功地培養出“成品”經濟學家,卻無法培養出“成品”企業家。所有這些都表明,管理學有別于經濟學。
管理學與工學的側重點不同。雖然管理和技術密不可分,但管理強調一對多的協調能力而技術更強調一對一的實現能力。常言“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管理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一種新的生產力。正如阿波羅登月計劃總負責人韋伯博士所言:“我們沒有使用一項別人沒有的技術,我們的技術就是科學的管理”。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并駕齊驅,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在這方面,我們有過許多深刻的教訓,過去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很多新設備、新技術,但往往不能發揮出應有的高效率。同樣一套生產線,我國的人員定額往往是發達國家的兩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并非我們沒有掌握生產技術,而是我們的管理水平跟不上。
2.管理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自從人類利用群體去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就成為協調個體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的目的是要設計和提供一種良好的環境,使人們在群體里投入最少的時間、資金、物力和個人勞動,遵照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對管理對象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高效率地完成既定任務。管理是一切有組織活動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一定資源在組織內的配置效率,取決于調動和協調資源的能力,即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是資源合理配置的一個重要基礎,生產越是現代化,對管理的要求就越高。
3.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了管理學的大發展。實踐的要求往往比理論自身的突破更能推動學科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的變化為管理學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首先,市場機制取代計劃經濟,市場的優勝劣汰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其次,供求關系由賣方為主轉為以買方為主,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面向市場,加強管理,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第三,隨著經營的全球化和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管理學面臨很多全新的課題。第四,資本經營的發展,加速了企業重組,促進了組織結構和產權結構的演變,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日益顯著。
4.強化管理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國有企業扭虧增盈、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改革的重頭戲已經轉到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域。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工作,從嚴管理企業,實現管理創新,盡快改變相當一部分企業決策隨意、制度不嚴、紀律松馳、管理水平低下的狀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強化基礎工作,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技術、方法和手段,重點抓好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等薄弱環節。
5.突出管理學的地位,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管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在發達國家已有了幾十年的歷史。為了便于國際交流和更好地參與一體化國際經營,我國的管理學必須與國際接軌。
三、我國管理學發展方向的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管理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管理學研究不斷深入,管理學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管理學在實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盡管如此,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相比仍有很大距離。目前,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存在著脫離實際、重規模輕質量以及課程體系不盡合理等問題;管理學研究中,突破性的創新成果較少,研究水平尚有待提高。對管理學在實踐中的地位和指導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在處理改革與管理的關系上有時顧此失彼。這些問題是我國管理學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應成為我們今后著重努力的方向。
1.完善教育,加強研究
目前,我國管理學的教學內容,仍停留在對西方的借鑒上,而且這種借鑒不全面也不系統;“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仍大量存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率很低;偏重于定性分析和理論闡述,定量分析和案例教學較為薄弱,實踐環節沒能受到應有的重視;管理教育的規模膨脹過快,存在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辦學質量的現象。
關于教材建設。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層出不窮,管理學已成為當今內容更新最快的學科之一。理論的快速發展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給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壓力。新的內容剛寫入教科書,環境可能已發生了變化,由于“時過境遷”,先前的理論可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解釋能力。與此同時,教材所介紹的理論必須經歷“從理論的揭示到實證,再對理論進行修正、直到普遍適用”這一相當長的周期。教學內容滯后于管理實踐不可避免,這是管理學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的,有其客觀必然性。但這決不是說,教學內容的滯后無關緊要。相反,如果落后太多、差距太大,必將與實踐嚴重脫節。當前,我國管理學教育的內容更新迫在眉睫,并已成為制約我國管理學發展的一個“瓶頸”。為此,廣大管理工作者首先要關注現實、了解實踐對理論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第三要加強組織。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力量,進行分工和協作,以提高教材建設的質量和效益,避免各自為政和低水平重復。
關于培養模式。第一,今后我國的管理學教育,應突出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與研究的結合,強調可操作性和實戰能力。第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客觀上要求管理者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性,要善于從鋪天蓋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這需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為此必須強調通才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孤立的經濟體已不復存在,各國經濟均在不同程度上融為一體,成為全球體系的一部分。針對這一變化,我們在系統全面介紹基礎管理知識的同時,應順應日益顯現的經營國際化趨勢,充實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等教學內容,提高管理者駕馭國際經營的能力,以迎接全球化時代對管理者的挑戰。最后,還要充分認識管理意識和管理直覺的重要性。事實上,不少企業家并未受過管理學的專業培訓,然而他們成功了,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有些人具備成為優秀管理者的必要素質(如意志力、決斷力和人格魅力等)。另一方面,有些人無論怎樣努力總感覺力不從心。個體差別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在培養、選拔和任用管理人員時應予以重視。
在管理學的研究方面,我國管理學界要扭轉被西方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要放眼全球,學習和利用人類一切有益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依據“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原則,努力創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學學科體系和培養模式。一個擁有十二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有義務、有能力為人類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應在全面把握國外管理學發展動態、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基礎上,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努力:第一,要不斷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領域,倡導開創性研究。第二,要高度重視管理學的研究,尤其是管理學的基礎研究,要對管理實踐中一些重大的、帶有共性的問題作出全面、深刻的回答。第三,要加大管理研究的資助力度。第四,要注重在實踐中發展管理學。此外,要重視對眾多小企業管理問題的研究。小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外很多管理學教科書中,有關小企業的管理往往單辟一章,專門加以研究,這一思路非常可取,值得借鑒。
2.確立管理學在實踐中的應有地位
(1)當前,管理學作為獨立學科門類的地位已經確立, 但在實踐活動中尚未取得應有的地位。粗放式管理繼續存在,決策隨意、制度不嚴、紀律松馳、管理水平低下的狀況未能發生根本改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忽視發展戰略研究,不能根據市場信號,制定發展戰略,并根據市場變化進行適時調整。二是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不少企業的定額工作、標準化工作和計量工作流于形式。不穩定、不健全、不科學的管理基礎工作,無法為管理職能的正常發揮提供準確的數據和可靠的依據,影響了管理的效能和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機構設置不合理,機構臃腫、職能交叉或不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現象在一些企業有所蔓延。四是決策質量不高。一些決策者仍舊停留在想當然的“拍腦袋”方式上,缺乏周密的調查研究和健全的決策機制,既無科學性又無民主性可言。五是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到管理者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約束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為,要么沒有松綁,管理者得不到應有的權力,無法按照市場法則開展工作;要么約束軟化,造成決策者個人權力無限膨脹,出現所謂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管理方式和管理秩序為一個人所左右,單個人的去留直接威脅著戰略的延續性。
(2)為保障管理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必須強化制度管理和有序管理,實現管理方式從人治到法治、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制度管理是有序管理的前提,有序管理是制度管理的目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現代企業制度內容中“管理科學”要求的核心。制度管理和有序管理強調建立一個科學的、原則性的管理框架,而不是對一切管理活動作出事無巨細的規范,不是要管理學回到“見物不見人”的泰羅時代。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面臨很多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體制的因素,管理弱化的苗頭不容忽視。國有企業管理弱化的傾向可歸因為兩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的機制障礙,二是對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其中機制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決定性的。只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改革的方式才能有效地解決國有企業中管理的地位問題。
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階段應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作為指導管理實踐的總原則。必須以“政企分開”為基礎,處理好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三者的相互關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包括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兩個層次。制度創新,是指在國內企業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機制,使其面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微觀經濟主體。管理創新,是指在國有企業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營觀念、組織結構、決策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等。前者強調深化改革,后者重在加強管理。管理搞不好,即使產權清晰了、職責明確了,現代企業制度也形同虛設;反之,在財產關系混亂、責權利不明確的條件下,管理工作也難以開展。因此,應從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出發,確保改革與管理同步決策、同步設計、同步實施。以改革促進管理、以管理保障改革,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出現“以改代管”等極端傾向。
總之,必須夯實管理的基礎工作,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在改革中強化管理,在實踐中重視管理,從而確立管理學在實踐中的應有地位。
結束語:管理學的未來大有作為
人類在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這兩次文明浪潮之后,正經歷以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沖擊,管理思想的發展和管理技術的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管理學的內容。英特網的誕生和普及正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帶來管理方式新的變革;腦力勞動者所占比例的提高,使得人的因素正日益成為有效管理的核心內容;國際生產一體化程度的提高,擴大了人類共同勞動的范圍,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廣度和深度空前擴展,協調的復雜性決定了管理學的地位會更高、作用將更大。管理學的未來將大有作為。
管理現代化京C3管理科學鄧榮霖/秦斌20002000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和研究起步較晚,但在近20年時間里發展迅速,學科體系日臻成熟,并日益顯示出與經濟學和工學相區別的專門化特征。管理學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推動的結果,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當前,我國管理學教育中還存在諸如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問題;研究中還沒有根本扭轉跟著西方走的被動局面;實踐中還存在弱化管理的傾向,改革與管理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擺正。今后,應將完善管理教育、加強管理研究和確立管理學在實踐中的地位作為我國管理學的努力方向。管理學/回顧/展望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中國銀行總行海外行管理部 北京 100037 作者:管理現代化京C3管理科學鄧榮霖/秦斌20002000我國的管理學教育和研究起步較晚,但在近20年時間里發展迅速,學科體系日臻成熟,并日益顯示出與經濟學和工學相區別的專門化特征。管理學的大發展是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推動的結果,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當前,我國管理學教育中還存在諸如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問題;研究中還沒有根本扭轉跟著西方走的被動局面;實踐中還存在弱化管理的傾向,改革與管理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擺正。今后,應將完善管理教育、加強管理研究和確立管理學在實踐中的地位作為我國管理學的努力方向。管理學/回顧/展望
網載 2013-09-10 21: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