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仙對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貢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25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01)10-0073-04
  范鴻仙,名光啟,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1906年參加同盟會,后到上海佐于右任創辦報紙,宣傳革命;參與領導籌劃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袁世凱竊國后,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又積極謀劃討袁革命。1914年9月,被袁世凱黨羽鄭汝成派人暗殺,時年僅32歲。范鴻仙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功勛卓著,1935年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并伴葬中山陵東側。
  一、創辦報紙,宣傳革命,“一支神筆抵十萬師”
  為喚醒民眾,宣傳革命,1908年范鴻仙赴上海辦報,決心“藉報章鼓吹之功,盡響導國民之責”(注:《范鴻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頁。)。他深知上海之地位及報紙之威力。他說:“報館者,一切文明之導線也”,而上海亦“吾國文明之導線”,“居上海之地而營報業,茍其慘淡經營,增高繼長,則勢力之磅礴于中國,殆未可以道里計也。”(注:《范鴻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頁。)。1909年5月至1913年9月,范鴻仙在上海佐于右任創辦《民呼日報》,主筆政;《民呼日報》被封,再辦《民吁日報》,任社長;又被封,繼辦《民立報》,任總理兼主筆政,后任社長。三報中以《民立報》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三份報紙先后命名為民呼、民吁、民立,就是要為民鼓與呼。“遇有害吾民者,自不容為留余地,質而言之,即不與民賊相并立耳。”(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頁。)對于“害吾民”的滿情“頑劣之政府”,“下正式之攻擊”;對“謀我之外人”,“作正式之防御”(注:《范鴻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頁。)。
  辦報期間,范鴻仙結合時事發表大量時論、短評,以犀利之筆鋒,抨擊清廷,針砭流弊,揭露清朝專制統治,鼓吹民族革命。針對清政府在國困民窮之際花60萬元購置戲裝用于大內演戲,指出不推翻這樣的腐敗政府,“則將來民脂民血之耗于此中者,正不知有幾許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82頁。)。揭露清廷搞欺騙“立憲”是“禍吾民于無形”,“較洪水猛獸為更烈”,“我國民其注意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7頁。)。針對當時各種救亡思潮,他敏銳地指出要區分兩種不同救亡,他說:“二百年前之亡國,國民之亡國也;自今以后之亡國,政府之亡國也。”他反對“救”滿清之“亡”,而要進行武裝革命,推翻清王朝,“救國民之亡國”(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83頁。)。
  范鴻仙不但筆鋒直指“專橫政府”,而且直指“強霸列國”,聲討日、俄、英等列強之侵略,激勵民眾反清救亡圖強。1909年8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安(東)奉(天)鐵路新約,謀我東北。范鴻仙在當時的《民吁日報》上發表反日文章62篇之多,揭露日本之陰謀,鼓動民眾反對日清條約,宣傳抵制日貨,激發了人民反日愛國浪潮。他還把反對列強侵略與反清革命結合起來,要避免列強侵略、瓜分,必須推翻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他說:“漢族不幸,清政失綱,東夷乘釁,陵鑠諸夏,懼將傾覆國家,淪喪區宇,此誠志士效命致節之日矣!”(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7頁。)
  1911年上半年相繼發生了廣州黃花崗起義和四川保路運動。“鴻仙對上述革命事件之發生,不斷在《民立報》為文報道與煽動。”特別是黃花崗起義,《民立報》“競載殉義烈士之嘉言軼事,如數家珍。”“藉此宣傳民族主義,鼓吹革命精神”(注: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349頁。)。對四川人民的保路斗爭,他撰文予以熱情支持,譴責血腥鎮壓四川人民的清政府“實萬惡之政府也”,號召人民以牙還牙,“政府以大亂殺吾民,吾民亦只有磨刀以問天爾。”(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28頁。)對四川保路風潮,“《民立報》的言論,可謂機盡煽動之能事。從這年5月下旬到10月武昌起義前,鴻仙在該報‘大陸春秋’欄不斷發表簡短而富有煽動力的文字,頗有由煽風引火而至火上加油之勢。”(注:蔣永敬編:《范鴻仙年譜(簡編)》第13頁。)有力推動了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
  范鴻仙創辦報紙,撰寫文章,進行革命宣傳,影響了一大批人。他的文章皆為時而著,為事而發,有激昂高亢之音,讀之者無不激揚,為當年膾炙人口之妙品,在民眾中廣為傳誦。其文章影響之大,一時有“鴻文日出,海內響風”之說(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5頁。)。他主筆的《民立報》為上海諸報銷數之冠,深受民眾的喜愛。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經是《民立報》的熱心讀者,并頗為它的宣傳所感動。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和斯諾談話時說:“在長沙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這是一種民族革命的日報,登載著廣州反對滿清的起義和72烈士的殉難。這件事是一個名叫黃興的湖南人領導發動的,我被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注:斯諾:《西行漫記》。)范鴻仙及《民立報》的宣傳鼓動,對喚起民眾起來進行反清斗爭,起到了發輿論先聲的作用,“對辛亥革命之推動,影響至大。”(注:蔣永敬編:《范鴻仙年譜(簡編)》第1頁。)特別是對黃花崗起義和四川保路運動的宣傳鼓動,“遂令全國之革命思潮,有黃河一瀉千里之勢。”故是年“武昌首義,不數月而各省絡繹響應,清祚以亡。”則《民立報》“文字之功,為不可沒矣。”(注: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350頁。)是以孫中山稱贊范君“一支神筆勝十萬師”(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89頁。)。
  二、參與黃花崗之役,參與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長江流域革命,盡“籌策之功”
  范鴻仙一方面利用《民立報》合法地位大力鼓吹革命,另一方面也積極參加實際的革命斗爭。
  1908年安慶新軍舉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事,范鴻仙皆參與謀劃。1911年4月,黃興、趙聲等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范鴻仙也自始至終參與其事。由于起義的領導機構香港統籌部遠在香港,他積極參與與香港的聯絡事宜,《民立報》館實際就是香港統籌部在上海的聯絡部。黃興等組織敢死隊,他積極幫助輸送人才。參與黃花崗起義的江、浙、皖一帶的革命志士,許多都是通過范鴻仙等人輸送去的。黃興、趙聲等曾計劃,一旦起義成功,即兵分兩路出師北伐;一路由黃興率領,兵出湖南,經武漢北伐中原;一路由趙聲率領,兵出江右,經南京直搗北京。范鴻仙等人曾在上海積極準備,一旦起義成功,趙聲兵進江浙時,即在上海接應。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它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大大鼓舞了革命黨人斗爭的信心,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加速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而范鴻仙對“廣州之役,籌策之功實多”(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83頁。)。
  1911年下半年,革命形勢發展很快,特別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革命運動發展迅猛。宋教仁等決定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為主持長江流域各省之革命運動,宋教仁、譚人鳳等赴上海發起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即中部同盟會),范鴻仙與陳其美等皆參與其謀。7月31日,于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學召開中部同盟會成立大會,范鴻仙為與會29人之一。中部總會下按省設立分會,總會機關設在上海,下設總務、文事、評議等五部,“凡事需經評議后始執行”。范鴻仙被推舉為總務會議的評議員、候補文事部長和安徽分會會長。范鴻仙一方面主《民立報》筆政,進行公開的革命宣傳,另一方面進行秘密的聯絡工作,與宋教仁等謀劃革命。10月下旬,黃興由香港抵上海,派徐宗漢“至《民立報》約宋教仁、范鴻仙來會,傾談竟夕,歷陳進取滬寧及武漢方略。”(注:李云漢:《黃克強先生年譜》,轉引自蔣永敬編《范鴻仙年譜(簡編)》第15頁。)當時武昌起義正在醞釀,為免武漢孤立,中部總會決定宋教仁、陳其美留滬籌劃下游響應事。范鴻仙則與柏文尉主持南京方面的工作,秘密聯絡南京軍隊事宜;并與鄭贊丞負責籌組安徽分會;同時范還負責為起義籌集餉械。為適應反清革命斗爭的需要,中部總會還決定以《民立報》作為中部總會的機關報。從此,《民立報》又成為中部總會在上海的宣傳陣地和重要的通訊聯絡機關。當時《民立報》的主要組成人員,幾乎都是中部總會的領導人。中部總會的戰略決策和行動綱領,通過《民立報》公開發布;總會的重要指示由《民立報》派人分赴各省傳達;全國人民需要了解革命形勢,均爭相看閱《民立報》。
  當時東京同盟會總部長期處于渙散的狀況,同盟會總部機關報《民報》也久已停刊。中部總會和《民立報》成為長江流域革命斗爭的領導機關和宣傳喉舌。中部總會的成立,使長江流域各省連成一氣,對后來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及長江各省的響應均產生了重大影響。“對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民立報》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是在宣傳、組織、聯絡、動員等方面的活動,均有極為顯著的作用和影響。”(注:蔣永敬編:《范鴻仙年譜(簡編)》第12頁。)范鴻仙作為中部總會和《民立報》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功不可沒。
  三、光復上海、南京,奠定南京臨時政府之基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為響應武昌起義,10月24日,范鴻仙與宋教仁、陳其美等秘密商討光復上海,“即席議決,聯絡商團,媾通士紳,為上海起義工作之重心。”(注:《上海光復前夕的一次重要會議》,《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第48頁。)范負責宣傳,他以“孤鴻”、“哀鴻”為名,發表大量文章,宣傳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以激勵民氣。文章極富宣傳鼓動性,“報紙一出,購者紛至,竟至有出銀元一元而不能購得一份者。”(注:《上海光復前夕的一次重要會議》,《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第48頁。)極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光復上海的斗志與士氣。11月3日,上海工人、會黨、士兵在廣大市民支持下發動起義,次日一舉攻克江南制造局,上海遂告光復。鴻仙宣傳鼓動之功不可沒也。
  在上海響應武昌起義的同時,同盟會合肥分會會長李緒昌也在安徽響應。但無槍械,乃赴滬向范鴻仙求助。范千方百計籌得長短槍300支,子彈萬發運皖(注:《廬州光復記》,《安慶文史資料》第五輯。),有力支援了安徽的光復運動。
  根據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分工,范鴻仙與柏文尉主持南京方面的軍事。范鴻仙不辭勞苦,穿梭于上海與南京之間,一方面主持《民立報》宣傳工作,策應上海起義,一方面積極作光復南京的準備。他組織和發動有關人員在三天內制成炸彈1200顆,購得手槍300支,準備運往南京作起義之用。又趕赴南京,策動南京新軍起義。當時駐守南京的是徐紹楨統制的新軍第9鎮。徐紹楨系一開明官僚,同情革命。但在關鍵時候對發動起義猶豫不決。為了消除徐紹楨的疑慮,范鴻仙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深入軍中對徐剴切勸諭,指出:“滿情無道,百姓分崩。今義師奮起,海內響應,此天亡之時。將軍明德英才,總茲戎重,茍動bāo@①鼓,扶義征伐,孰敢不從?以此誅chú@②胡虜,匡濟華夏,誠千載一時之機會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7頁。)終于說服徐紹楨舉義。由于徐紹楨不等槍械運到,即于11月7日提前發動起義,冒險進攻雨花臺,起義終因彈藥缺乏而失敗,所部退保鎮江。
  起義失利后,同盟會中部總會召開緊急會議,范鴻仙、陳其美等認為,不攻克南京,不足以完成江蘇革命之任務,鞏固蘇、滬、杭,且無以挽救武漢革命之頹勢。會議決定策動江浙各軍,再次進攻南京。會后,范鴻仙等奔走于上海、鎮江等地,組織江浙聯軍。為協調聯軍內部關系,范鴻仙日夜活動于各軍之間,以大義說服了各方將帥,推舉徐紹楨為江浙聯軍總司令,統一指揮。11月24日,聯軍反攻南京,力戰連捷,12月2日,攻克南京。南京既克,聯軍內部暫時平息的矛盾又爆發。鎮江軍司令林述慶自恃功高,自封都督,浙、滬諸軍不滿,共推徐紹楨為都督,與林對抗,行將火并。范鴻仙與宋教仁來寧調停,“一日遍走各軍”(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33頁。)。經多方協商調解,公推程德全為江蘇都督,徐紹楨為援鄂軍總司令,林述慶為北伐臨淮總司令。三全齊美,聯軍得以團結相安,保持共同對敵的局面。
  南京的光復,為孫中山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范鴻仙籌措餉械彈藥,說服徐紹楨舉義,組織江浙聯軍,協調內部矛盾,光復南京城,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故于右任稱范鴻仙“南京奠定,開國建勛”(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85頁。),高度評價了范鴻仙在光復南京中的功績。
  四、二次革命,文事討袁率先發難,軍事討袁皖省首倡
  1913年3月,袁世凱暗殺國民黨中堅宋教仁,其復辟帝制的陰謀顯露。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號召武裝討袁。范鴻仙也積極投身于討袁護國的斗爭。
  早在兩年前,袁世凱剛出,中外皆頌之為偉材,南北皆寄之以厚望。獨范鴻仙揮毫逆掃,撰《今日之猛虎人材》、《國民夢中之華盛頓》、《袁世凱》等文,直指其狼子野心之本性與禍國殃民之陰謀,料定他“終必為國初之吳三桂”(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31頁。)。南北停戰議和時,范鴻仙力主北伐,反對議和。孫中山退位,革命果實終落袁世凱之手,范鴻仙驚憤嘆息:“偽孽雖去,袁賊未梟。北廷諸將,各仗強兵,跨州連郡,人自為守,而無降心。會權一時之勢,以安易危,共和之政,不三稔矣。”(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8頁。)后三年,袁氏構逆稱帝,果如其言。孫中山號召討袁,但不少國民黨人留戀權位,“議者多主持重,莫敢發難”,而范鴻仙“獨奮然興起,”(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6頁。),在其主持的《民立報》上率先發難,口誅筆伐,聲討袁世凱之罪惡。指出“禍中國者,袁世凱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47頁。)。袁刺殺宋教仁“是直推翻議院政治、政黨內閣”,“是直摧殘共和政體平民主義”(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35頁。)。對如此“反叛民國”的“萬惡不赦之兇徒”,“非惟國法所不容,抑且民國所共棄”(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52頁。)。并指出,“今日之事,決非僅賴口誅筆伐可以擁護共和也。”(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53頁。)號召全黨同志與全國同胞“犧牲吾人寶貴之碧血,以刷新共和之顏色”(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52頁。)。
  范鴻仙言至行隨。1913年7月初,范鴻仙返回安徽,策動討袁。他與鄭贊丞、袁家聲等在安徽正陽關呂開軍事會議,商討組織安徽討袁軍事宜,因歧議而不果,范憂憤成疾,“大病幾死”(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66頁。)。7月12日,李烈鈞于江西湖口宣布獨立,孫中山急令上海、南京響應。范鴻仙抱病返皖,赴蕪湖,運動駐蕪湖的龔振鵬旅于15日宣布獨立。蕪湖宣布獨立討袁后,全皖人心振奮,鳳陽、臨淮、正陽、壽縣等地紛紛響應。7月17日,安徽宣布獨立,以管鵬為都督,范鴻仙為民政長。范鴻仙一面安撫百姓,使“市井不驚,人民安堵”(注:《南京文史集萃·范鴻仙專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67頁。);一面電催柏文蔚“回督皖省”,并整頓軍旅,征募民軍,組織安徽討袁軍,迅速地編成了三個旅。又發兵克大通,擊敗袁世凱任命的皖督孫多森。孫逃往南京,皖督交祁耿寰護理,保定軍校教員劉國棟乘機驅逐祁耿寰,自任都督,范鴻仙又派蕪湖、大通討袁軍逐走劉國棟。7月27日,柏文尉返回安慶,就任都督和安徽討袁軍總司令,范鴻仙偕管鵬、鄭贊丞等相率來歸,全力支持柏文蔚討袁。柏、范等隨即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決定兵分三路出師討袁。由于獨立各省步調不一,各行其是,加之倉促起事,未充分發動民眾,在袁世凱軍隊的大舉反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范鴻仙也遭袁世凱緝捕,在國內不能立足,遂東渡日本,并于東京加入孫中山創建的中華革命黨,繼續追隨孫中山革命。
  二次革命中,李烈鈞首先在湖口起事,八省、區紛紛響應。蕪湖舉義與南京同日,為皖省倡。嗣全皖響應討袁,時日亦僅稍后首應之江蘇二日,為繼江西、江蘇之后,第三個宣布獨立的省份,于全國影響亦甚大。此亦實范鴻仙之功為多焉。
  五、再次籌劃討袁革命,壯志未酬
  1914年1月,孫中山決定再次討袁,以長江流域為基地,由江浙兩省首先發難,其它各省響應。并指定范鴻仙規復上海,吳藻華規復蘇州,夏爾yú@③規復杭州。同年2月,范鴻仙奉孫中山之命,秘密從日本返回上海,在嵩山路設立秘密機關部,謀組上海中華革命軍,發動軍事討袁。當時袁世凱黨羽上海鎮守使鄭汝成以重兵據守上海制造局,派遣爪牙四處偵捕革命黨人。范鴻仙決定首先拔除制造局鎮守使署這個反動堡壘。他通過在上海制造局內任職的同鄉陳元輔,對北洋軍官兵進行反袁宣傳,策動他們倒戈反袁,以作內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策反工作,已爭取一大部分北洋軍官兵站到革命一邊。眼看時機將要成熟,不意陳元輔行動暴露,被捕死難。鄭汝成偵知范鴻仙的行動,乃派人于1914年9月20日將范鴻仙暗殺于機關部寓所。范鴻仙再次籌劃討袁革命,竟壯志未酬身先死,實踐了他生前以“吾人寶貴之碧血,刷新共和之顏色”的誓言。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木加包
   @②原字钅加且
   @③原字王加與
《南京社會科學》73~76K3中國近代史范毓虎/胡臣友20012001由于資料缺乏,學術界對范毓仙的研究甚少。本文從宣傳反清革命、籌劃反清武裝起義、光復上海、南京及討袁護國等方面分析了范鴻仙對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貢獻,以期拋磚引玉。辛亥革命/《民立報》/二次革命范毓虎 胡臣友 民革江蘇省委 南京 210024 作者:《南京社會科學》73~76K3中國近代史范毓虎/胡臣友20012001由于資料缺乏,學術界對范毓仙的研究甚少。本文從宣傳反清革命、籌劃反清武裝起義、光復上海、南京及討袁護國等方面分析了范鴻仙對辛亥及二次革命的貢獻,以期拋磚引玉。辛亥革命/《民立報》/二次革命

網載 2013-09-10 21:59:26

[新一篇] 能教的語文老師要把握什么

[舊一篇] 落實依靠方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