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發表70周年。“兩論”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哲學成果。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但歷史的年輪并沒有磨滅“兩論”的理論光輝。不少人認為,“兩論”淺顯易懂,并不深奧,這有一定道理。但文字上讀懂是一回事,領會它的精神實質是另一回事。要真正讀懂“兩論”,就不僅要讀懂它的文本,而且要了解它的寫作背景、理論意義和當代價值。
“兩論”的寫作背景
“兩論”最初是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的講演稿,講演時間為1937年的7、8月間,成稿則略早。當時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剛剛結束,抗日戰爭已經爆發之際。毛澤東于此時講這兩個問題,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要從哲學上對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進行總結,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武裝廣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戰爭新階段的到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導致革命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特別是找出共同的帶規律性的東西,這只有從哲學上加以總結才能做到。革命遭受挫折既有外因也有內因,但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內因是根本的,主要原因應當從內部特別是黨內去尋找,從黨的領導層去尋找。事實也正是這樣,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受挫,問題主要都出在黨內,特別是出在黨的領導層。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和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是導致兩次革命受挫的元兇。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雖在政治上表現不同,但在思想路線上有其共同點,這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主觀背離客觀,因而提出了與中國國情不符、混淆社會矛盾的路線、方針、政策。針對兩次國內革命戰爭受挫的共同的認識根源和思想基礎,毛澤東從哲學上展開了對實踐和矛盾問題的深入分析,并由此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結論,使廣大干部受到了一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思想路線的深刻教育。實踐證明,這種針對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斗爭經驗進行的哲學總結,既能幫助廣大干部正確認識黨的歷史,又能提高他們的思想理論水平,對黨的事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兩論”的理論意義
“兩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兩論”不是一般的經驗總結,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層面上展開的經驗總結。因此,這種總結是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深入本質的而不是止于現象的。這樣的總結,已經從經驗上升成為理性,成為理論形態的東西,成為哲學論著。既是對革命實踐的哲學總結,又是專門的哲學論著,這種兩重性,正是“兩論”的一大特色。和不少哲學教材不同,“兩論”并沒有過多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他規律和范疇,而是從實踐和矛盾這兩個認識論和辯證法的基本問題入手,進行仔細分析,把人們的認識一步步引向深入。“兩論”以實踐和矛盾問題為綱,把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相關內容都組織了進來,形成了有別于一般哲學教材的、別具一格、自成體系的哲學論著。“兩論”創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表達形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一個創新的體系。這是“兩論”理論意義的一個重要體現。
“兩論”的理論意義還在于,它對實踐和矛盾問題的論述大大深化了。實踐和矛盾問題在馬列經典著作中都有所論及,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以及《哲學筆記》中的闡述尤為精辟。但毛澤東在理論上作出了新的貢獻。在《實踐論》中,他全面論述了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論述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論述了認識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過程、認識的目的、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等問題。由于《實踐論》的鋒芒所指是兩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因而它提出的問題針對性很強,并且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本質。比如,人的正確思想究竟從哪里來?黨的正確決策是怎樣形成的,是通過實踐還是依靠本本?人的認識、黨的決策是否正確,怎樣才能得到檢驗?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還是一成不變的?黨的決策應不應當隨著實踐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毛澤東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了回答。在此之前,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其中的某些問題已做了分析,《實踐論》則更加全面、系統地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幾乎所有重大問題都展開了論述,它的廣度和深度,已超越了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對認識論所作的概括。在《矛盾論》中,毛澤東沒有拘泥于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的傳統表述,而是突出了對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的闡釋。在毛澤東看來,三大規律不能并列,比起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更根本。矛盾是一切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也是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的源泉,把矛盾問題講透了,就等于把量變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講透了,把整個辯證法講透了。毛澤東這種對唯物辯證法的獨到見解,是他結合中國革命實踐,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在《矛盾論》中,毛澤東不僅全面闡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等問題,而且針對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有重點地對其中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矛盾特殊性展開的論述,就是其中一個突出例子。世界充滿著矛盾,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承認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水嶺。矛盾雖普遍存在,但矛盾的性質、內容并不一樣,矛盾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特別是隨著實踐的變化,矛盾的性質、內容和表現形式都可能發生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對具體矛盾進行具體分析,這是辯證法活的靈魂。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不但要認識矛盾的普遍性,更要認識矛盾的特殊性,要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始終寓于特殊性之中,只有真正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正確的結論。兩次國內革命戰爭中陳獨秀和王明所犯的錯誤,其思想根源是教條主義,這就使他們喪失了對具體矛盾進行具體分析的能力。陳獨秀無視中國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認為無產階級力量太弱,農民過于保守,中國的民主革命只能由資產階級領導,并且提出了“統率革命的資產階級,聯合革命的無產階級,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錯誤綱領。這種錯誤的進一步發展,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王明除了在形勢估計和革命斗爭方式上犯有嚴重錯誤外,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階級關系也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夸大了中國革命現階段反資產階級、反富農斗爭的意義,否認中間營壘和第三種力量的存在。這種估計和由此制定出的政策不是孤立了敵人,而是孤立了自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說與此有關。由于毛澤東在兩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有切身感受,因此他對矛盾特殊性問題給予了特別關注,并從理論上加以深刻闡發。《矛盾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全面系統闡述矛盾問題的同時,又作了重點發揮,使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學說在整體上更加完整,在細節上更加豐滿,從而把唯物辯證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兩論”在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中起著特殊重要作用,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這是“兩論”理論意義的突出體現和主要標志。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的概括,主要得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對象、革命的領導階級和同盟軍、革命的斗爭形式和發展道路所做的分析和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無一不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武器的結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理論和一化(工業化)三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以及后來在總結國內外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正確處理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也無一不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武器的結果。哲學是毛澤東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精髓和靈魂,而“兩論”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結晶。“兩論”是毛澤東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毛澤東的其他哲學著作和具有哲學特征的著作,或者為“兩論”作了思想鋪墊,或者是“兩論”的運用和發展,而“兩論”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這一歷史地位是毛澤東其他著作所不能代替的,這也是它之所以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的原因。
“兩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實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兩論”問世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從此,中國革命擺脫了兩次受挫的陰影,走上了一條充滿陽光的勝利大道。在“兩論”的影響下,以及經過延安整風運動的洗禮,全黨高舉馬克思主義哲學大旗,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堅持“兩論”精神,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統一,步調一致,這就為抗日戰爭乃至整個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兩論”的當代價值
“兩論”發表于70年前。70年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變,中國面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時至今日,“兩論”還有沒有它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答案是肯定的。“兩論”中的某些具體材料和事例可能會過時,但它所闡明的基本原理,它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永遠也不會過時。“兩論”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原則,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結論,諸如“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具體矛盾進行具體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轉化工作”等等,不僅是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勝利的思想法寶,也是新時期我們進行改革開放、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遵循的理論原則。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以蘇聯和我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為借鑒,在分析了當時我國實際情況之后所得出的結論。中國社會究竟是什么性質的社會,如果是社會主義社會,那么它處在社會主義的什么階段。這是一個長期發生混淆、認識不清的問題。鄧小平指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思考一切問題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我國現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只有認清這個歷史方位,才能走出一條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較低,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生產力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矛盾,解決的辦法首先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看社會主義制度是不是優越,看國家的經濟政策是不是正確,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發展和改革都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支撐。鄧小平并沒有引用“兩論”的任何語錄,但他的發展和改革思想,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體現的恰恰是“兩論”的精髓。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源出同一個哲學,這就是“兩論”所闡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鄧小平理論沒有離開毛澤東思想,而是在繼承的同時,把毛澤東思想向前推進了。
在鄧小平同志逝世以后,我們黨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先后帶領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在實踐上創造出新的輝煌,在理論上結出了新的碩果,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新成就。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我國新的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我們黨又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和治黨治國方略。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創新成果,又是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也包括對“兩論”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理論在創新,但“兩論”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它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仍然是我們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應當對它倍加珍惜,并加以發揚光大。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不發展,不創新,抱殘守缺,墨守成規,只會使馬克思主義喪失它的生命力。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本質特征,我們必須時時牢記。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同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是馬克思主義前后相繼和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長江后浪推動前浪,同時前浪又撞擊后浪,正是后浪和前浪的相互激蕩,才匯成了浩瀚無際的滔滔江水。馬克思主義既是與時俱進的,又是一脈相承的。只有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戰無不勝。
“兩論”產生的年代雖已成為歷史,但“兩論”的哲學光芒將繼續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這就是為什么在“兩論”發表70年后我們仍然要紀念它的理由。
求是京43~45A2毛澤東思想邢賁思20072007
作者:求是京43~45A2毛澤東思想邢賁思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