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來言:人為什么會生病?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人為什么會生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醫學、不同文化、不同哲學背景的人給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近日,一觀大醫精誠友的博客,看到先生把各種答案匯總在一起,于臨床診病,開拓思路頗有益處,轉來供同道一閱。

                            

                              從西醫那里找答案

  在單病因說的思想指導下,西醫把病因歸納為:

 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種病原微生物;

 物理因素,如聲、熱、光、電、放射線等超過正常范圍后均可致病,此外還有損傷;

 ③化學因素,如農藥、化學藥品、各種營養要素等。

 隨著對病因知識的積累,西醫認識到多種慢性病或非傳染病,甚至于急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病因并不是單一的,逐步形成多病因說多因多果病因說。之后伴隨著科學的發展,西醫逐漸認識到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除生物因素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也起著重大作用,這種醫學觀點的發展,即現在被稱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

 

                     從中醫那里找答案

 《黃帝內經》首次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即《素問·調經論》:“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陰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將病因分為三類,原文如下:“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宋·陳無擇在《金匱要略》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因學說”,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于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于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中醫重視“天人合一”,此狀態破壞人即生病。

 

                   從祖宗傳統文字角度找答案

 《思考中醫》中對“病”給予了這樣的解釋。原文如下:病之造字病,對于當醫生的講,應該太司空見慣了,但是,要真正地詢問大家懂得這個“病”沒有?恐怕就會有不周到的地方。從這個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國文字的內涵真是太豐富了。古人講一指禪,也講一字禪。一個字里面有很深的涵義,有妙理,有禪機。有些時候只要你悟透了一個字,這門學問的門就被打開了。像病這個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醫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若能尋余所集,則思過半矣。”我這里也斗膽借用這句話,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對于中醫也是“思過半矣”。

我們首先來看病這個造字,病由疒 + 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聲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個單獨的字,它的讀音是:尼厄切。《說文》解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會不舒服,不舒服當然就想靠著,就想躺著。所以,“疒”字就像一個人依靠在一個東西上,是一個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這副樣子。所以,《集韻》說:“疒,疾也。”因此,形部的這個偏旁實際上已經代表了現代意義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 dis-ease這個單詞表示。[在古漢字中,“病”字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左半部,是一個床榻的符號;右半部是一個人的符號。人與床平行,說明人是躺在床上的。這個字后來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漢字偏旁中的“疒”。這一段有甲骨文]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經代表了廣義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為什么還要加上這個“丙”呢?是不是僅僅為了讀音。這個問題記得在第一章里已經有過討論,聲符不僅表音,而且表義,并且聲符所表的這個義對于文字是很關鍵的部分,這一點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一個形符“疒”,一個聲符“丙”,就把疾病所牽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來了。

 現在我們重點來看丙字,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屬火。所以,古人云: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說文解字》釋云:“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夏三月,此為蕃秀”,說的就是這個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是言夏至一陰生,一陰生后,陰道漸息,陽道漸消。一是什么?一就是陽。這又關系到了易象的問題,文字起源有一種八卦說,這里應該是一個根據。冂,徐鍇釋為:“門也,大地陰陽之門也。”丙位南方,處夏月,夏月是陽氣釋放最隆盛的時節,然而盛極必衰,所以,陽氣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從一入冂”的造字實際上就反映了這個過程。丙的上述意義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從劉力紅博士對“病”字的探討可知,生病的原因與火、陽氣有關,與心有關,《黃帝內經》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也就是說我們身體內的“黃帝”有問題了,心理有問題了,我們就會生病。

 

                     佛家那里找答案

 一為“病由業造”。佛家有藥師佛,且有一本《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的經書。在此經書里提出常誦讀此經就不生病。原文為“曼殊室利,若有凈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長者、居士,心悕福德,斷諸煩惱,稱彼佛名,讀斯經典,于彼如來至心尊重恭敬供養,所有一切罪惡業障及諸病苦悉皆消滅,諸有愿求無不隨意,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二為“病由心生”。王鳳儀的“說病”治療疾病就說明了“病由心生”。王善人認為“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難過,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禍,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獄,管一分別人恨一分,管十分別人恨十分,不是地獄是什么?必須反過來,能領人的才能了人間債,盡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應當是佛。”“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可知修心很重要,心不病就不會有疾病,這是佛家心物一元的體現。

  

                           道家那里找答案

  道家把病分成三類。即為“時病”、“年病”、“身病”。內容如下:“凡病有三等。當風臥濕、冒暑涉寒,勞逸過度,饑飽失時,非次不安,則曰患矣,患為時病。及夫不肯修持,恣情縱意,散失元陽,耗損真氣,年高憔悴,則曰老矣,老為年病。及夫氣盡體空,魂消神鼓,長吁一聲四大無主。體臥荒郊,則曰死矣,死為身病。且以時之有病,以春夏秋冬運行于寒暑溫涼。陽太過而陰不足,當以涼治之也。陰太過而陽不足,當以溫治之也。老者多冷而幼者多熱,肥者多涎而贏者多積。男子病生于氣,婦人患本于血。補其虛而取其實,保其弱而損其余。小則針灸,甚者藥餌。雖有非次不安,而時之有患,委于明士良醫,對病服食,悉得保愈。然而老病如何醫?死病如何治?洗腸補肉,古之善醫者也面皺發白以返童顏,無人得會。換頂續肢,古之善醫者也,留形住世,以得長生,無人得會。” “凡病有三等。時病以草木之藥療之自愈。身病、年病,所治之藥而有二等:一曰內丹,次曰外丹。”由上可知道家理想高遠,把衰老和死亡都看作病,并且提供方法來治療,以達到與“天地同壽”的理想。

 

                          從堪輿(風水)家那里找答案

 空間環境能夠導致人生病。清朝青江子在《宅譜大成》中說:“凡人疾病有三,一分是本身自致(人的因素);一分是宅兆所應(地的因素,風水環境);一分系天氣所感(天的因素,行星排列)。自致與宅兆,明明知之,可修方以解除。天氣感人者,不可測。唯本身自致之病,有神農、黃帝之藥(服中醫湯藥),地氣應人生病者,有義、文之卦爻,禹、箕之范疇,修方補偏救弊,勝于人間草木湯千倍(調整風水環境)。若天氣感人受癥者,有虞周之天官,及歷代天人,仍取日、月、五星為本命中恩褔者,躔命主、日主命宮度,并照方位,或克制仇、難之星,或生扶本主之星,或以子救母,或化煞生權,皆用天上七政良劑勝于人間藥材萬萬倍(天星擇日治病,天星指七政四余)。”

 

                  從命理家那里找答案

我們出生時間的干支組合會影響今后的生病情況。《三命通會》對此答案有如下論述:“夫疾病皆因五行不和,即人身五臟不和也。蓋五行通于五臟,六腑通于九竅,凡十干受病屬六腑,十二支受病屬五臟。噫!人病百端,理無二焉,望問聞切,乃醫家之妙用;生克制化,為術士之玄征,若能參究根源標本,不離斯法。論曰:康泰生于和合,疾病起于刑傷。究五行衰旺之理,推百病表里之詳,內應五臟,外屬四肢”。另一部命學經典著作《滴天髓》也有類似論述。如“五行和者,一世無災。血氣亂者,生平多疾。忌神入五臟而病兇。客神游六經而災小。木不受水者血病。土不受火者氣傷。金水傷官,寒則冷嗽,熱則痰火;火土印綬,熱則風痰,燥則皮癢。論痰多木火,生毒郁火金,金水枯傷而腎經虛,水木相勝而脾胃泄。”從上可知出生時間干支不同排列組合會導致不同疾病。

    

     從以上答案可知,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唐代孫思邈的《大醫習業》的真正內涵。孫思邈給今后想成為大醫的醫家所列功課包羅萬象。原文如下:“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嗟乎,一個病字如此紛繁,為醫的敢不審慎乎?!


網載 2014-07-07 11:16:19

[新一篇] 發生在吳清源身上的靈異事件

[舊一篇] 詞里藏醫1:十病九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