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Gravity :生理的勝利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深邃浩瀚的外層空間,蔚藍的地球與深不見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鮮明對比。一臺隸屬美國的空間站,數名宇航人員正進行太空漫步,對所屬衛星做著例行檢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飾)在經驗豐富的宇航員麥特·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飾)的協助下,有條不紊地檢查每一個部件。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后一次飛行,他幽默風趣地活躍著團隊的氛圍。就在此時,休士頓總部傳來駭人消息,不久前行將廢棄俄羅斯衛星被導彈擊毀,碎片以超過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散開,并意外擊中其他衛星,引起連鎖反應制造了新的碎片。
  瑞安一行遭到碎片重創,有的同伴不幸身亡,而她和科沃斯基失去控制墜入宇宙深處。幸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賴,拼盡全力朝向故土前進……

一架航天飛機遭遇太空碎片撞擊導致解體,除了2名宇航員外全部遇難,而幸存的兩人也被迫漂流在太空,唯一的生路就是盡快返回地球。

本片最大亮點在于過半場景都由電腦CG制作,將發生在太空中的這一場災難描繪的無比真實。

 

 

 

    《地心引力》遠沒有傳說的那么神。

 

    阿方索•卡隆的這部新片不是科幻片,而是科學片、太空片。聯盟號、天宮、神州飛船等,都不像《阿凡達》《星球大戰》中關于人類太空探索的幻想色彩濃重,也沒有新的發明創造,而是基于現階段人類太空探索的最高技術,從寫實的層面展開敘事。僅就科技來說,甚至連“近未來”都算不上。所以,所謂的“女宇航員的太空漂流”,其實就是一段“特殊職業者”的特殊經歷——宇航員在太空遭遇事故,在本質上也和出租車司機在路上遭遇車禍并無兩樣。

 

    與18年前的《阿波羅13號》類似,《地心引力》也講述了宇航員太空遇險,而后排除萬難重返地球的故事。全片只有兩位主要演員,如果除去喬治•克魯尼的大醬油角色,基本上就是桑德拉•布洛克的獨角戲。這個故事的厚度遠比不上《2001太空漫游》的浩瀚無垠,甚至也比不上《阿波羅13號》對湯姆•漢克斯這個角色的立體化展現。《地心引力》中的角色都是無頭無尾,只有中間過程的,呈現給觀眾的是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應對,而沒有完整詳實的情感線索。這在情緒渲染上,是個不小的弊端。除卻視覺奇觀之外,故事和人物的內在感染力非常薄弱。所以《地心引力》在后半段用大量的、甚至多余的音樂來對觀眾進行明目張膽的強硬煽情。

 

    《地心引力》是講究符號化的,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船中的胎兒蜷縮造型,刻意且突兀,卻意圖極為明顯。這跟片尾她最終從海洋中走上陸地,從爬行狀變為直立行走組合在一起,是個完整而閉合的重生過程,往大了說更是人類進化史。不過,整個展現過程卻并不高明,在這個單薄的敘事里頭,是無法植入這么大的命題的,撐不太住。這點上,就連《普羅米修斯》都比《地心引力》走得更穩、更遠,而胎兒造型的寓意,也早在《胎兒密獵時刻》(1966)《2001太空漫游》(1968)《夢之安魂曲》(2000)等電影中有過一再地表現,絕不是什么新花樣。

    毫無疑問,《地心引力》是部好看的電影。它的好看,是體驗派的,是生理大于心理的。開場的17分鐘長鏡頭一氣呵成,一方面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長鏡頭偏好,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電影的科技水準。而且,科技的成分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不像《人類之子》里的7分鐘長鏡頭,主要考驗導演對場面調度的把控能力。《地心引力》全片90分鐘,符合純視覺系快消費大片的標準,這就好比過山車坐上三五分鐘是刺激的體驗,而假如連續坐上半個小時,就是一種折磨。


玄曦皓 2014-07-13 23:28:57

[新一篇] 《解密癌癥(精編版)》

[舊一篇] 雷神2:黑暗世界Thor: The Dark World 超級英雄電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