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NA與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未來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新SNA的新變化和新特點
  新SNA(193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但成功地保留了以前體系(1968年SNA)的優點和長處,而且還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進一步澄清和簡化了以前體系,從而其科學性和實用性大大增強,與其他國際統計標準也更為協調一致。毫無疑問,它的問世充分展示了世界國民經濟核算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新SNA與其以前體系相比,具有許多明顯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更新、澄清、簡化和協調一致。
  就更新而言,自1968年實行SNA以來,世界經濟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通貨膨脹已日漸成為各國經濟政策中的重要問題;“小政府,大社會”的市場模式日益顯現;服務活動,特別是一些通訊和計算等商業服務,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已愈發變得錯綜復雜,金融工具派生出越來越多的混合工具;環境與經濟的相互作用也已成為一個十分令人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些變化,新SNA作出了如下積極反映:一是針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專門設立了一個資產重估價帳戶,并將記錄在此帳戶中的持有收益分解成一般價格水平變化所產生的收益和相對價格所產生的收益;二是界定了住戶、政府和為住戶服務的非盈利性機構的實際最終消費這一總量指標,以更多地反映政府的活動;三是具體闡述了服務在帳戶中的記錄或處理方式;四是根據金融創新,相應建立了界定金融公司部門和分類金融工具的標準;五是在界定資產的范圍、資產的分類和其他方面已不斷向環境核算擴展。
  就澄清和簡化而言,首先,新SNA注意到了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近不斷涌現的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制度。其次,它提供了應用這些新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以便經濟核算人員能夠決定在新的環境和制度條件下的變通處理方法。為了減少如此龐大而綜合的體系的復雜性,新SNA還對一些特殊問題作了澄清:一是在單獨一章中闡述了核算的估價原則、記錄時間和按總量分組、凈額和總額;二是闡明了非法性本身并不能成為將非法活動排除在國民核算之外的一種理由;三是針對許多國家實行的增值稅制,專門推薦了一種處理方法;四是推薦了在官方多重匯率體制下可以運用的方法;五是強調了計算年度環比指數的重要性,從而使編制一套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概念和原則相一致的價格和物量指數成為可能。
  就協調一致而言,新SNA作為國際標準之一,在其修訂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考慮到了如何在概念、定義和分類上保持與其他國際標準的協調一致。實際上,盡管SNA在整個經濟統計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它與其統計體系的進一步協調,可以說是修訂其以前版本的主要動因之一。在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政府財政統計手冊》及最近出版的《貨幣銀行統計手冊》之間的聯系。事實上,聯合國在從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時,恰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正在修訂其《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這樣就使得這兩個國際標準相互之間很容易達成一致。它們不但在定義上,甚至連描述概念的段落往往都是一樣的。同樣,新SNA在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三版)協調時,也力求在概念上保持一致,如國際標準產業分類中所述的基層單位,實際上即為SNA分產業部門編制生產帳戶所使用的統計單位;在人口和相關的計量方面,SNA和國際勞工組織將使用同樣的生產范圍和同樣的關鍵定義,如就業的定義。而且,新SNA還說明了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之間的區別,從而在國際勞工組織完成這些分類標準時,能夠與SNA的其他分類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不難看出,SNA與其他國際標準保持協調一致,應是未來國際統計標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然而,從發展的角度看,新SNA也只是代表了世界國民經濟核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今后,它仍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實際上,為了滿足那些不適應于該體系的需要,而又不至于破壞其一致性,它特別強調了靈活處理的重要性。這種靈活處理主要是通過采用專門的分類和執行附屬帳戶體系來達到的,社會核算矩陣(SAM)可以說是應用各種分類的例子。新SNA精心設計了環境附屬帳戶,其目的在于提供一個與國民經濟核算相聯系的有關環境問題的經濟觀點。若從時效性和階段性來看,新SNA不可能有效地解決其面臨的所有理論的和現實的問題,其中許多問題只能留待日后加以解決。例如,在嚴重通貨膨脹條件下的核算方法問題、環境附屬帳戶的應用問題、金融服務的測算問題、研究和開發問題以及消費者補貼的處理問題等都是SNA未來研究的主題。
      二、新SNA的功能與作用
  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當今世界各國所采用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越來越呈現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無論從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或從國際經濟比較的角度出發,都迫切需要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應當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采用的“經濟語言”。因此,過去幾十年來,采用更新、簡化、澄清和協調一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可以說是國際官方統計領域中的最重要目標之一。新SNA的問世如此令人矚目,也正表明了它所覆蓋范圍的全面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從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核算改革的實踐看,它無疑已經或將要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對一個經濟體提供了全面的觀察
  新SNA對經濟參與者的經濟行為、經濟參與者的內在聯系以及它們活動的成果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描述。與1968年的SNA相比,它完成了資產負債表與整個帳戶體系的聯接,從而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反映其支配資源的全景,同時也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考察其經濟、金融結構和發展的指示器。此外,它還將經濟中原先各自相互獨立的某些重要信息連成一體,如將人口與勞動力、價格和物量的計量以及購買力評價等都納入該體系。
  (二)對各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導
  眾所周知,國際上曾經存在著兩大核算體系,即西方的國民帳戶體系(SNA)和東方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過去通常稱之為物質產品體系或MPS)。近些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如何設計一個既適用于發達國家,又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這是因為,從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工作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就曾強烈呼吁聯合國能夠設計一個綜合體系,為各國所用。到了90年代,大多數計劃經濟國家也紛紛表示要放棄原有的MPS而朝SNA推進。如今看來,新S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SNA和MPS的綜合,當然,這種綜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其理論和原則的提煉和升華,是SNA和MPS的概念和定義的相互兼容。實際上,新SNA已經在最大限度內容納了能使采用MPS的國家易于朝SNA過渡的解釋和說明。由此不難斷言,新SNA是目前唯一能夠全面指導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重要文獻。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一般說來,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和統計資料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一國國家統計政策的變化重點,因此,聯合國為了促進國際比較和鼓勵差異懸殊的國家采用新SNA,就必須使之更具靈活性。作為靈活性的一個方面,它提供了一種分類體系和一種可在不同程度上加以運用的核算框架。與此同時,它還建議怎樣使用附屬帳戶來呈現一些附加到中心的或與中心框架中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概念。在社會核算矩陣的構架中,它展示了替代的分類是怎樣成為分析貧困和其他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
  (四)增強了國民經濟核算在統計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從世界統計發展的趨勢看,國民經濟核算可堪作整個統計體系的基本框架和建立相關統計標準的參照點。一方面,新SNA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第五版)之間的一致性,實際上已經有效地利用了國家和國際組織這兩個方面的統計資源。行將出版的各種其他國際統計標準如《政府財政統計手冊》、《貨幣銀行統計手冊》等也將不例外。新SNA還有效地增強了各類用戶可得到的統計資料的分析力量,例如,環境核算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進展,是因為人們認識到把經濟和環境的核算結合起來將更能增強統計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正如歐洲共同體的核算體系修訂本與新SNA的預期所顯示的,它必將成為詳盡闡述各國或聯盟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基礎。
      三、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未來發展
  自1992年以來,改革傳統核算制度、建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國家和省兩級新核算體系的框架,基本實現了對原有的按照MPS模式建立的核算制度的根本改革。新核算體系的全面實施,已經或必將能夠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宏觀經濟信息,為進一步提高中國宏觀經濟管理與決策的水平奠定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新核算體系目前已基本采用了SNA的核算原則、核算方法和基本框架,但它畢竟是根據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與新SNA相比,它還只能說是一種將MPS和SNA結合在一起的、尚不夠規范統一的混合體系。今后,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轉變,原有的MPS總量指標和概念在國家經濟管理中必將逐步被新的指標和概念所取代。另一方面,聯合國統計委員會于1994年正式頒布的新SNA,實際上已經成為適用于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核算標準,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在積極研究如何依此進一步修訂或規范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有鑒于此,中國也應審時度勢,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即進一步明確以聯合國新SNA為藍本,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新核算體系作出全面、系統的修訂和補充,具體說來,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和充實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
  1.刪除或取消原有的MPS的有關指標、概念和分組,例如,凈產值、國民收入(由所謂的五大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等指標和概念,以及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劃分;調整基本核算表之間以及基本核算表與帳戶體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細化經濟帳戶體系的結構。
  2.進一步規范基本核算分類,如機構部門分類、基層單位分類、產品分類和資產分類等。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新SNA對機構單位和基層單位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和說明,為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統計單位提供了規范和標準。中國新核算體系中實際上也引入了機構部門和基層單位的概念,但在實際統計工作中并沒有嚴格按這兩個層次實施,而主要是按獨立核算的法人企業、事業行政單位進行統計。例如,在工業內部并沒有按基層單位進行產出和中間投入的統計,而是按“工廠法”計算企業的工業產值,這樣就不涉及企業內部各基層單位之間的交易,從而難以準確地反映工業中各產業部門的發展規模和結構。因此,今后應將國民經濟核算建立在基層單位和機構部門的基礎上,以達到新SNA關于按機構部門和活動類型對增加值總額進行交叉分類的要求。
  3.重點研究和編制貨物和服務的供給表與使用表,以此系統檢驗和平衡來自不同渠道或不同專業的統計數據,并使之成為編制投入產出表和配套價格指數的重要基礎。一方面,按新SNA將企業部門產出表改造為供給表,將企業部門投入表改造為使用表,在此基礎上利用間接推導方法編制產品部門某種產品部門表。另一方面,以供給使用表為基本框架,系統編制一整套與國民經濟核算相配套的價格指數體系。
  4.按新SNA中的附屬帳戶“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的基本要求,研究建立我國資源環境核算的初步框架。新SNA設置了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的附屬體系,這就為克服常規的SNA由于單純反映經濟運行而忽視自然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所產生的缺陷,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辦法。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由于在經濟中追求高投入、高增長,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過量耗費,危及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力。與此同時,經濟的過度增長所引致的“三廢”過量排放已造成環境質量的日益下降,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中國目前應在新核算體系中已有的一張補充表——自然資源表(以實物量反映主要自然資源的年末存量)的基礎上,參照新SNA的環境和經濟綜合核算附屬體系(SEEA)的基本結構,研究設計中國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初步框架,將非生產自然資源納入資產核算范圍,以價值量形式反映自然資源的使用和環境保護的支出,計算調整后的國內生產凈值(EDP)。
  (二)補充和完善核算指標的基本概念及計算方法
  1.引入社會實物轉移和實際最終消費概念,以準確地反映中國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新SNA采用了住戶和政府實際消費的新概念,將政府和非盈利機構為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作為實物社會轉移處理,相應調整住戶、政府、非盈利機構的可支配收入和最終消費支出。然而,中國新核算體系中目前只有最終消費支出(劃分為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而不存在社會實物轉移和實際最終消費概念。這里的社會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集體消費,其中集體消費是指企業、單位為本單位職工提供的文化體育和生活福利用品,現已取消這一指標,而將它分別計入勞動者報酬或中間投入;這里的居民消費實際上并不能夠準確地反映中國居民消費的實際情況,因為中國政府為居民提供了大量廣泛的實物社會轉移,如教育、醫療、住房服務等等,這些都是構成居民實際消費的重要部分,但卻不是由住戶自身支出的。為了反映中國居民消費的真實水平,體現政府在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中所發揮的作用,中國應當及時引入實物社會轉移和實際最終消費概念。
  2.引入生產資產和非生產資產(即不可再生的資產)、貴重物品、持有資產收益等概念,以逐步擴大資產的核算范圍。新SNA正式將資產負債表納入帳戶體系,明確界定了資產的范圍,修訂了資產的分類,將非金融資產分為生產資產和非生產資產,在這兩項中又各自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目前,中國新核算體系中沒有劃分生產資產和非生產資產,實際核算范圍沒有包括幾乎所有的有形非生產資產,如土地(中國土地為國有,將土地使用權作為無形資產)、地下礦藏、非培育生物資源、水資源等;對無形資產的核算也限于企業會計制度所規定的內容,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未包括礦藏資源勘探、計算機軟件、文學藝術原作等無形固定資產;在生產資產中也未包括貴重物品。為全面反映中國的資產規模及增減變化,中國應當引入生產資產和非生產資產概念,并按此調整對資產的分類,逐步擴大資產的核算范圍。
  3.建立各類資產的重估價制度,完善資產負債核算。新SNA為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資產存量變化而采用了兩個新的帳戶:資產物量其他變化帳戶和重估價帳戶,后一帳戶所反映的名義持有資產損益,又進一步分解為反映一般價格水平變化的中性持有資產損益和反映資產相對價格變化的實際持有資產損益兩個帳戶。中國新核算體系在這方面只設置了一個調整帳戶,沒有將資產物量其他變化和資產重估價分別設置帳戶,更沒有將重估價引起的持有資產損益分解為中性持有損益和實際持有損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資產價格升降變化,必然給資產持有者帶來收益或損失。為準確反映持有資產損益及由此引起經濟總體及各部門資產負債和凈值變化,中國應盡快引入持有資產損益的概念,設置重估價帳戶反映名義持有資產損益,并根據綜合物價指數進一步計算中性持有資產損益和實際持有資產損益。實際上,中國于1995年對國有資產進行了清產核資和按重估價調整企業資產負債表,但未形成按永續盤存法定期進行重估價的制度,對其他經濟類型的資產還沒有進行過重估價,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制度建設,為改進和完善資產負債核算打下可靠的基礎。
  4.規范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中間消耗和固定資本消耗以及庫存價格調整等概念,以提高各產業增加值和GDP總量核算的質量。新SNA闡明了基本價格、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這三種價格的概念,建議優先使用基本價格估價產出,使用生產者價格估價產出不應包含增值稅,使用購買者價格估價中間投入不包含可抵扣的增值稅。而中國新核算體系并沒有采用基本價格,1994年實行增值稅后,國家統計局曾規定,為保證統計資料的歷史可比,估價產出的生產者價格和估價中間投入的購買者價格均按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這顯然是與新SNA的估價方法存在矛盾的。實際上,增值稅是一種由購買者所承担的價外稅,通常不應將它計入產品價格中。因此,中國應當進一步規范和統一各產業的增加值和GDP的概念及計算方法。此外,現行GDP核算中對中間投入的貨物和服務估價及對存貨的估價,分別根據原購入價格和原出廠價格計算,這些也不符合SNA關于按現行市場價格估價的要求,同樣需要進一步加以規范和統一。
  5.改進目前對金融媒介服務費用和利息的處理方法,引進金融保險部門產出(FISIM)的計算及其分配方法。中國自1985年測算國內生產總值開始,一直將各產業部門支付的利息支出凈額作為金融媒介服務費用的支付。這種處理方法實際上導致了各產業部門中間消耗的合計加大,相應減少了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合計總量。為了平衡國內生產總值,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部門又在金融保險部門中增加了一個子部門,并將居民儲蓄利息作為該子部門的增加值。顯而易見,按這種方法處理無疑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中的部門結構的扭曲。對此,應進一步按新SNA所推薦的通行方法加以改進。
  6.充實非正規經濟活動的估算以及季節調整等計算方法。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準確地衡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對于政府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合理有效地運用非正規經濟活動的估算方法及季節調整方法,是進一步提高GDP的估算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中國應按新SNA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借鑒和吸收國外在此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方法。
  (三)加強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編制工作,進一步協調與其他核算的關系
  現階段,我國雖已初步建立起新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并試編了經濟帳戶體系和資產負債表,但這些方面的基礎仍相當薄弱,如資料來源制品較大,分類不夠規范統一,帳戶體系結構不夠完整等。因此,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經濟帳戶體系,加強資金流量、資產負債和國際收支核算,使之彼此緊密銜接,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其次,應逐步運用商品流量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現行年度GDP的支出法核算,細化GDP支出構成,并盡快建立季度GDP的支出法核算,使GDP的支出法核算與生產法核算相對獨立,相互驗證。為此,在生產法核算中應將工業總產出和增加值的計算從按企業計算的工廠法逐步過渡到按產業活動單位(基層單位)計算的產品法,并進一步細化產業部門分類,同時重點改進和加強服務業特別是房地產業的核算。在支出法核算中應進一步協調和完善農村和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核算,進一步擴充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核算范圍。再次,不斷改進和充實中國現行不變價國民經濟核算的原則和方法。最后,為完善新核算體系,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各專業統計的整體配套改革。在宏觀核算與徽觀核算之間,應不斷規范和協調現行的統計、會計和業務三大核算;在宏觀核算方面,應不斷加強國民經濟核算與國際收支統計、政府財政統計及金融統計之間的協作,進一步明確分工和資料提供關系,從制度上保證國民經濟所需要的資料渠道暢通,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國家核算與地區核算之間,應進一步支持和規范地區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加強國家核算和地區核算之間的銜接,不斷提高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整體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12~17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吳澗生/吳漢洪19981998吳澗生(國家統計局設計管理司) 吳漢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12~17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吳澗生/吳漢洪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0:24

[新一篇] 斯密定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舊一篇] 新一代經濟學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