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轉身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嘗試用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合材料、形制、紋樣的發展與聯系,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了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by 李舒

 

1948年12月15日,北平的冬天和往年一樣冷徹,中老胡同32號院子里,洋溢著一種異樣的氣氛。這里住著北大的教授們,他們面臨著同一個問題:留下、還是南飛?這一天,他們的校長胡適坐上了南下的飛機,臨走前,他讓校方給看重的諸位教授家里,送去了直飛臺灣的飛機票,這里面便有沈從文。

 

沈從文不想走,他對國民黨是失望的。但他也害怕留下,他想回到家鄉去,"對于革命,除感到一種恐怖只想逃避外,其他毫無所知。"

 

這種恐怖的預感,很快被應驗。北大學生貼出了一張大字報,大字報上寫的,是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沈從文的兒子沈虎雛回憶:"太想去看個究竟,就去了,我覺得沒看頭,那里天天有壁報。以前同院周炳琳伯伯關閉北樓,北大貼了一大片聲討他的壁報,周伯伯并沒有怎么樣。"沈從文看完回來,也覺得有點不以為然,他對兒子說:"說爸爸是粉紅還是什么桃紅作家,也罵了別人,不光是爸爸。"虎雛心想:"粉紅色總帶著點紅,大概不算厲害。"

很快,他們意識到,郭沫若這篇文章,有多么厲害。恐嚇信、大字報、批判……1949年,當北京城里的知識分子們都懷著欣喜激動的心情迎接新政權時,只有沈從文,徹底崩潰了。吳晗來看他時,他對吳晗說,愿意去磁縣燒磁,這讓這個舊日的學生覺得很為難。之后,他離開北大,被安排去熟識的午門樓上的歷史博物館工作。前半生寫出《邊城》的大小說家,后半生則將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當中。文學家沈從文不見了,搖身一變為文物學者沈從文。

看《花花朵朵壇壇罐罐》,撲面而來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沈從文。陌生的是,這本書,和小說沒有任何關系,這不是小說,這是一本文物大觀:古代的鏡子、瓷器藝術、花邊金錦、古人穿衣打扮、龍鳳藝術、圖案顏色、陶罐絹紙……林林總總,包羅萬象,這種充沛生動的感受及輕松自然的表達俯拾皆是,似泉水一樣從他的筆下汩汩流出來。而令人熟悉的是,那半個世紀前的邊城的足跡雖已漸行漸遠,但余韻仍在他的這本集子里裊繞不絕。沈從文在原本嚴肅的文物考證里注入了一個鄉野作家獨有的清澈與純粹,文學家的浪漫與生動,使他的文字呈現一種大化天成的氣象。

 

可我們還是想問,"桃紅色"作家難道是一夜變成文物專家的嗎?是怎樣的經歷,讓沈從文能如此老練地指點著那一件件文物?汪曾祺曾經很担心,在他眼里,老師是"缺乏科學頭腦"的,然而在《花花朵朵壇壇罐罐》里,我們看到的筆觸,是自信而純熟的。

收藏這件事,沈從文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他對文物的興趣比對文物學的興趣產生得更早一些。汪曾祺在《沈從文的專業之謎》中介紹,沈從文"18歲時曾在一個統領官身邊做書記。這位統領官收藏了百來軸自宋至明清的舊畫,幾十副銅器及古瓷,還有十來箱書籍,一大批碑帖。這些東西都由沈先生登記管理。由于應用,沈先生學會了許多知識。無事可作時,就把那些古畫一軸一軸地取出,掛到壁間獨自欣賞,或翻開《西清古鑒》、《薛氏彝器鐘鼎款識》來看。"根據沈虎雛先生的回憶,沈從文收集文物的起點是在1933年,那一年,張兆和給他發了一封電報:"鄉下人喝杯甜酒吧!"之前的"癩蛤蟆十三號"(張兆和給沈從文起的綽號)終于娶到了女神,隨著在北京的結婚定居,沈從文終于過上了安定的生活。那時候,沈從文和張兆和在達子營租了很小的一個房子,巴金曾經來那里住過,沈從文把房間讓給他,自己到院子里去,搬一張小方桌,一個小方凳,寫作。巴金寫的是《電》,沈從文寫的是《邊城》。最開始是看瓷器,收瓷盤。那時候,瓷器不是收藏界的熱門,有錢人喜歡收字畫金石,沈從文沒有那么寬裕的資金,沒辦法買;若是收銅器,家里又沒有那么大的地方。收瓷盤,是個不錯的選擇:沈從文收的盤子,品相都不算好,不是有裂紋,就是崩掉點兒小瓷片,可是他依舊很珍惜,戰時逃難,他還想著那些盤子,寫信讓人給帶到后方去:"我那瓷盤子別給碎了,讓某某帶過來。"

抗戰爆發后,沈從文到了昆明。坐長途車從鄉下路過,看見老鄉打水用的罐子,就注意到罐子的形制,掛繩的耳中子,跟什么朝代的東西相似。到昆明以后,他依舊愛去古玩鋪,這次有了新發現——大量以前沒見過的漆器。這些東西跟他在北京見到的風格大相迥異。他對這些漆器的花紋、形制非常感興趣,于是就開始買。買來也并不是當古玩,買了就用,盛湯,裝茶葉,裝點心。

 

自己買不算,還喜歡拉著朋友買,拉著金岳霖,拉著梁思成,拉著林徽因。林徽因在他的帶動下,也買了很多漆器。沈從文昆明的家里,有大約上百個這樣的漆器,粗的,圓筒的,一層層摞起來圓的、方的小盒子。沈從文在城里教書,為了躲避轟炸,在鄉下安家,于是又把這些漆器帶到鄉下。因為買了太多,他便拿來送人,年輕朋友結婚送幾樣,學生考得好送幾樣,朋友往來送幾樣,等回到北京,沈從文把剩下的都捐給了北大博物館。

沈從文對北大博物館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同事周定一在《沈從文先生瑣記》里生動地回憶:"當時北大籌備一所配合教學研究用的歷史和民俗性質的博物館,著手從公私各方征集資料。沈先生對此事的熱心程度不亞于歷史系的幾位負責人。他把自己從攤上或古玩店中里搜羅到的一些有藝術或歷史價值的文物都贈送給籌備處,并隨時留意熟人中有沒有這類東西。有一次他見我案頭擺了個青花小瓷杯,是逛琉璃廠賤價買的。他拿在手里仔細翻看,認為式樣別致,質料、花色都好,是康熙青花瓷精品,問我愿意不愿意捐贈給博物館籌備處,我慨然應允;又給他看一枚銅錢,是吳三桂在云南稱王時所鑄的'利用通寶'。這種錢,據北大中文系一位教授說,抗戰前在北平一枚值一百多現洋,但我看重的是這枚錢一番不平凡的來歷……沈先生聽了我這番敘述,眼睛睜大,連連說:'有意思!有意思!'又輕聲試探著問:'能不能把這也捐給籌備處?'在他那熱切的目光下,我怎能不答應呢!他高興極了,懷揣這兩件小物中玩意兒馬上告辭而去。"

 

沈虎雛還記得,自己讀小學時,常常能在學校撿到很多碎碗碴子、瓷片。他便帶了拿回去給爸爸看。"哎呀,這是……"沈從文馬上就能說出這瓷片的名目:"這個好。"虎雛說:"你瞎蒙,你說的不對,我也不知道。"他說,"這個……不不不,這是有根據的。"他說,爸爸那時候,講起那些碎瓷片子來,眼里有種別樣的光,就像那時候他常常講的另一個故事:"媽媽讀大學的時候不肯理我,見到我就跑,有一天她到書店,諾,這樣子左手夾兩本洋書,右手拎一盒雞蛋糕。好,進了書店,忽然一抬頭,看到柜臺后面蕭克木先生,戴個黑邊眼鏡,像我像極了。好,以為碰到沈從文了,即刻,呱!丟下雞蛋糕,扯起腳就跑!哈哈哈!"

 


網載 2014-07-14 21:34:06

[新一篇] 李朝津:中日戰爭與歷史反思

[舊一篇] 龍應臺演講“1912”全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