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沒之明日邊緣(我的創投日記)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前言

前面的文章(閱讀原文查看前篇收到一些好評,但其實我很想說,我跟你們都一樣,甚至還比你們。我沒有什么成功的經歷,沒有合理地安排過職業規劃,連半桶金都沒撈過的進城務工三無人員。雖然見過很多屌絲逆襲的案例,我有的,只是那些想起來讓人遺憾的挫敗經驗,還有很普通的上班、做產品、沒把事情做好對不起股東、沒時間陪家人等說起來雞毛蒜皮的心得。理想很fancy,現實很bitchy。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猜想或許你對創業認知也會更成熟,如此而已。正因為這些過去,因此我才能分得清楚對我而言什么才是有價值的。從那些失敗經驗中,我逐漸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圍在哪里,我也知道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事情應該努力追求。所以現在的我,只做我認為可以,同時也能造就別人,讓別人過得更好的事。

創業的領域里沒有專家,殘酷一點說大概也只有贏家與輸家,如果以賺錢這件事去定義的話;然而我更寧可相信,創業里的贏家其實不是最賺錢的人,而是那個可以提升更多人美好生活的人,是那些愿意去解決別人問題的人,是那些懂得先投入、付出心血,為他人種樹,讓后人乘涼的人。

我認為最偉大的創業者,不是Steve Jobs 挑戰了音樂、電信、電腦、手機、出版等行業并且獲致巨大的成功,也不是Elon Musk 一次挑戰電動車、太陽能、太空飛行三個產業。 最偉大的創業者,是挑戰社會體制、改變國家命運的革命者。

交流

除非你已經修煉成精,不然按理說,你的任何情緒,大概都會被真正的高手看出。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克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情緒容易寫在臉上,也許你不覺得怎樣,但這很可能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問題所在。

有個團隊的負責任曾經跑來找我,拿做好的產品demo給我看,一款不太主流的游戲類型,希望我能給他一些建議。其實我對那種游戲類型毫無感覺,只是他應該是覺得對我有信任感,所以才來。

試玩一會,算是及格,雖然沒有令我驚艷,而表現也算中規中矩,沒有非常特別吸引人,但應該也不至于完全沒人想嘗試看看。但人物動作,那還真不是普通的慘不忍睹,連我這個美術外行都覺得實在不太靠譜。我問說這動作誰做的,他當然就很大方地承認是團隊里他認為非常強的一位美術做的,為了不傷害他,于是我只能很冷靜而沉著地告訴他說:“嗯~產品還可以。”接著我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產品定位的問題,用戶的問題,系統的問題,美術的問題……至于玩法方面,其實我不是不愿意分享,只是我對于實在不太了解的領域不敢很肯定地給予建議,畢竟沒把握的東西我不太敢說。

不過這還不是最要緊的,事實上從頭到尾最困擾我的是,明明東西真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我其實是用很委婉、很委婉、很委婉的方式給予對方意見。所以我腦子里還有很多想說的,卻不好意思直白地說,希望能用“啟發”的方式告訴對方,讓他能自己聽懂。然而我耗了一下午,卻發現一點效果也沒有。

后來我突然發現,他似乎只是來找人“認同”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真的來尋求協助。因為有幾個觀點與他做的東西有些沖突,他只是急忙著解釋甚至是爭辯,而不是靜下心來聽我說話。既然是這樣,老實說我也只想盡快結束這場會面,以避免引起更多不必要的誤解與不快。

于是我看了看時間,接著禮貌性的開口說:“不然我們今天先這樣好了,因為我可能需要多了解一點這類產品的市場。”然后作勢收拾東西,準備起身走人。

正常來講,當釋出想離開的信號時,拜訪者往往會知趣地哈哈一下然后就離開,卻沒想到他居然回我說:“我發現你好像有點心不在焉,如果有要忙其他事情可以先去沒關系,我明天再問你好了。”

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從他的眼神跟語氣察覺到他的不愉快。最后這句話顯然不是禮貌性的體貼,而是抱怨。

好吧,耗了一下午,本來已經有點累了,講了半天主要也是他的爭辯,彼此沒太多交集,現在被這么一說,好像還是我的問題,于是我也有點煩躁,心想既然你這么想知道我真實的想法,那我就直白地告訴你吧。

“其實,”雖然是已經決定直白的說,但我還是堅持禮貌性的說話方式:“第一,我認為你的產品中規中矩,沒有太突出的特色,這應該是要加強的點;第二,你的美術也需要加強,建議你還是找專業的人去做,每個專業領域都有各自的門道;最后,我認為你距離實際的創業,還有一段距離,你目前唯一有的就是這個產品而已,但如果跟市面上的對手比較,我覺得還有很大落差,因此建議你先把東西做得更精致,再談市場會比較有意義。”

當我說完,我就知道不妙了。因為他的臉一陣青一陣白,兩端嘴角不自覺向下,肌肉緊繃,眉頭深鎖,兩只眼睛還直愣愣地看著我。當下我想,假設桌上有刀,大概我要變成小蘋果了吧。

我們兩人靜默了大概約有一世紀這么長(好吧,實際上是五秒鐘),接著他緩緩開口問說:“大哥,你剛剛為什么都沒有直接告訴我?”我心想:“唉,明明我都已經暗示得如此明白,是你沒聽懂啊……”可是我實際回應他的卻是:“恩,可能我剛剛的確有點恍神吧,但想說下次不知道何時有機會見面,所以還是先給你一些比較具體的意見。”最后我還是寧可讓他覺得錯在我,不希望讓他有不愉快的感覺離開。

然后我思考著,到底是我真的暗示的不夠清楚,還是他沒聽懂我的暗示(其實有些話都已經算是很明白了)?而遇到這樣的年輕人,我是應該很直白的去說,還是要維持現在這個樣子?

就是這件事,讓我很想告訴年輕的創業朋友們,有時當你去求教別人的時候,態度越謙虛,而且是要真心誠意希望對方給你真實意見的話,你就要能真的表現出認真聽取的態度,而不是爭辯、找借口替自己解釋。理性討論當然沒問題,但絕對不要讓你的情緒凌駕你今天的目的,更不要為了面子和對方起沖突。

正常來說,會給你意見的人,除非本來就是直腸子,不然多半都會維持一定的禮貌跟你說話。對方態度有禮貌、低調、柔和,不一定代表他的立場或看法不堅定,或許他就像我一樣,只是不好意思跟你說的太明白,担心傷害你的自尊,希望維持會面愉快的氣氛才會這樣。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講,成熟的人就是能聽得懂別人說話背后的含義,同樣一句話,不懂的人只看到表面,懂的人會聽得出門道。這等本事,會隨著你的年紀增長,或者歷練越多而變得敏銳,當然也有人是一輩子遲鈍的,那大概就不適合創業,職場上也可能因此出不了頭。

因此,當你要去求見他人給予指點的時候,你應該要明確讓對方知道你不怕聽到真話,而你的修養也要的確能達到你自己說的樣子,不能口中說不介意,結果對方真的說話直接一點,你火氣就上來,那可能不止雙方會不歡而散,你從此再也得不到人家真心的指教。如果是這樣,那會是你創業路上最大的損失阿。

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不過實際上的觀察好像不是這么一回事。我知道很多正面教育都會告訴你要看重自己,別妄自菲薄,但很多人都誤用了這樣的觀念,于是膨脹成自己很厲害,自己一定行,于是出現了失控的正向思考,執迷不悟還聽不進勸,那就有點糟糕。

當你把自己看得小一點,別人自然相對變大了,如此你就能看清楚別人的長處,虛心向他人求教。那種態度是真誠的,是出于自然的,而不是假裝求教卻心里不以為然;與人交往會更自在,因為你只是忠誠的做你自己,而不是一個硬撐的自己。

最后,如果你想讓對方給你中肯的建議,你得先讓自己的內心有空間才行,就像滿滿的水杯無法裝入任何東西,你也可能因此失去那些寶貴的意見,讓自己白白浪費青春年華。如此,創業帶給你的可能不是美好,而是糟糕的遺憾與回憶。

理論

直白地說,創業這回事如果沒有實際親身參與過,你真的很難體會一些事。所謂的親身參與,不是只參加個團隊敲敲邊鼓,而是扛起壓力、面對資金缺口、面對伙伴挑戰與質疑、處理客戶抱怨、解決合作方的不穩定,體會過痛苦、挫折、驚慌失措,你才真正算是創業過。

傳統行業許多大老板在接受采訪時,你問他們怎么成功的,他往往很難告訴你一套邏輯。最主要是因為許多老板都不盡然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或許聰明、精巧、商業敏銳度高,然而他們通常無法給你一套完整論述,教你如何邁向成功。

如果你有機會和他們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思考經常是片段的、破碎的,而且跳閃很快,如果你不小心恍神一下,可能就跟不上他的思考脈絡。但這不是他們的錯,因為他們往往是實踐出真知,所以他可以跟你分享很多經驗以及他遇過的故事,但無法給你一個完整而論述清晰的架構。

反過來說,這就是理論家的專長了。臺面上許多專家對于創業、創新、管理、營銷,經常可以侃侃而談,他們擁有相當優異的資歷或學歷,和無數團隊打過交道,也有些人在大公司担任顧問,見識過大手筆的操作方式,而他們的專長就是歸納整理,推出一套論述,并且有相當清楚的理論架構,旁征博引,讓人如癡如醉。

只是毛病正好跟實業家顛倒,縱然理論、架構再怎么清晰,論述如何完整而周延,這些東西往往只能帶給你“啟發思考”,卻不見得能實際解決你的問題。多數的理論,是從研究成功案例的英雄事跡而來,比較容易從既有的基礎上找出方向,但如果是從無到有的創業經驗,相關的經驗與論述往往付之闕如。

簡言之,創業家是實際上場投球的人,而教授們比較像是球隊的顧問或經理。投球的人是直接面對打擊者的對決,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抗壓性,去面對每一球的選擇,可能造成什么結果;但是球隊顧問經常可以縱觀全局,知道如何管理球隊,卻不會知道該怎么投球。于是這天平的兩端呈現了有趣的現象,一個很能做,一個很能說,但中間卻形成了一個落差,是外人無法窺探的奧秘之處。

如果你沒有一定程度的創業經歷,就算一個成功的高人、前輩在你面前傳授成功心法與經驗,你也聽不出他的想法有多強大,多寶貴,甚至你會覺得這些道理我都聽過了,老生常談、陳腔濫調,那可能就與成功之道失之交臂。這就是雞湯的由來。

所以許多大老板去上EMBA,是真正獲得教學相長的層次。老板們從教學中獲得“語言”,開始懂得如何將自己會的東西,用完整的方式論述出來;而教授們則從老板的實務經驗獲得印證,對照他所學的架構與理論基礎,逐漸明白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差距,以縮小他在對外談論架構時,該釋放出多少分寸,讓人聽得懂,也能做得到。

這就是為什么,市面上創業家的成功故事很多,成功學理論也很多,但理論結合實際的書總是很少。這種困境,是因為實業家往往會做但說不出,理論家們通常會說不會做,要找到兩者兼有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能提出完整論述,是一種學問;能有強大的執行力,也是一種學問。身為創業者,應該朝向這兩個方向努力學習,好讓你寶貴的實務經驗能傳承下去,也讓你能透過大師們的眼光,擁有更高更遠的視野。

勇氣

有的人,永遠在“準備”創業,等待在公司中分到一杯羹,衣食無憂之后再開始嘗試是否有獲得更多回報的可能。可是對于多數人而言,如今我們的發展,我們的薪資,我們的生活,卻已經佝僂到令人感到可悲的窘境。

畫下一個大餅,維持著超長的工時和偏低的薪水,然而真正產品大賣,曾經允諾的分紅不再被老板提起。這種現象已是司空見慣,產業變化快、人員不忠誠、競爭不正當,固然是重要的因素,然而會產生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是由于我們的投機心態所導致的惡果。

為什么把青春獻給了老板,卻無論成敗收獲相差無幾?當然有問題,但為什么我們無法改變?很簡單,因為當別人在抗議薪資不公的時候,你沒有發出聲音;你在等待別人浴血抗爭成功,然后盼望某天能坐享其成;公司有不公平的勞資關系,有同仁因此被掃地出門,你沒有鼓起勇氣嘗試挽救什么,只知道如果你做了也會擁有一樣的下場。

投機心態在于,我們不團結,同時沒有策略性的方式去達成我們想要的勞資關系與生活水平。我們只是默默的期待環境會自動改變,如果你不曾聲援發聲的兄弟們,站在資方的角度自我洗腦,卻期待有一天你能從公司獲得好處,那你就是投機者。

我想說的重點不是要你去簽合同、打官司,而是“不要被動的期待結果”,因為所有改善,都是靠主動爭取、積極爭取而來,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改變。有的公司傳授狼性的同時,卻深深地移植著奴性。因為我們總習慣于被動接受指令,對自己的立場不堅定,把問題歸到“社會就是這樣”。無論這根源于什么問題,這都已經衍生出太多令人難以接受的結局。

這種局面不僅僅是因為不誠信,而且是因為安逸。老人的安逸是為了鞏固既得利益,資源不愿拋出,權力不愿下放,而年輕人的安逸則是為了混口飯吃、明哲保身,只求自己有份好工作,其他人的死活與我無關。某種程度上,老人安逸尚可理解,但年輕人本該是進步的原動力,卻往往不敢為心中的理想發聲,不敢為困境做出犧牲與改變,當多數人都得過且過之下,苦果當然就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担。

老板吃獨食,你還傻傻為他賣命數十年;你犧牲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時間,犧牲健康與睡眠,犧牲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工作數十年后回頭看,什么也沒留下,房子買不起,婚也不敢結,孩子不敢生。這是什么生活?什么人生?可你是否還抱持著投機心態被動期待自己是得到好處的一員?你有真正為自己或為那些想改變的同事發聲過嗎?還是每天“日出而息、日落而作”?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大多數過來人都會選擇創業,而因為有一些創業者成功,更加讓老板們有恃無恐,心想“我這也算是在鍛煉你們”。只有極少數人敢在網上跳出來吐槽,結果多數人不僅沒有力挺,反而還有很多人覺得內心平衡,“我沒成也無所謂嘛,反正做成了也那樣。”再不就是成為一個唱衰者,奚落那些嘗試改變的人,沉醉在自己安逸的職場地位與生活現況。

投機的屌絲們,只想坐享其成,被動等待好運降臨,不敢爭取、不想抵抗、不愿反省,自然就什么都無法改變。愛因斯坦曾說:“重復一樣的事,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可以說是一種神經病。”

縱然我清楚許多現況你我個人都無法改變,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每一個微小的力量。至少,你可以先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行動,不是嗎?

尤其是,當你選擇了創業這條路,你放棄的不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薪水,而是被制度豢養、被老板管理的習慣,還有那些框架與束縛,更重要是,你是否有選擇了一條“更好”的路,是否為了自己、為了團隊、為了創業,而成為“更好”的人? 你做了主人之后是否會比之前的主人更狠?

如果你曾在職場或創業中受傷,我明白那是將單純帶入社會第一個會面對的挫折。但請你不要因此絕望,或者反過來成為那種逼迫他人的人。一個人是否能發揮影響力,跟他的成就無關,而是跟他的為人有密切關系。創業不是慈善,不是救濟,但也絕對不是剝削、坑騙,或者有錢賺就好的貪婪游戲,更不是靠著虛張聲勢,哄騙投資人、團隊與用戶。當你能在這些層層迷思中維持自己的初衷,堅定自己的價值主張,你終將贏得他人的尊敬,同時啟發更多人,這才會是激勵人心的故事,關于勇氣的故事。

泡沫

全都是泡沫,那只一剎的花火。你所有承諾,全部都太脆弱。

蘇聯成功發射載人火箭后,各國忙著招考太空人。主考官問來應征的人:要多少待遇才肯來參加這次有險的太空飛行?

德國人說:“我要3000美元,1000給老婆,1000作購屋基金,1000留著自己用。”

猶太人說:“我要5000美元,1000給你,1000給我,剩下3000,我要用來聘請德國人去開太空船。”

盡管移動游戲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隨著今年游戲CP方面的天使投資趨緊,普通團隊拿到初創資金的難度正在加大。于是乎很多中介式操作手法愈演愈烈,譬如要股份的融資中介、產品顧問、渠道代表;幫找代理方的發行中介、內部推手、二道販子。

進入創新工場以來,隨著對創業這件事越來越理解,觀察這么多的創業者與團隊之后,我越來越同意,創業的成敗與否,不是因為外在環境或商業機會,而是關于人格特質與資源掌握。當然,發展起來之后,也必須要隨著商業模式轉換和團隊規模擴大而不斷成長。

創業團隊的領導者,最重要的兩項工作就是“尋找并分配資源”,以及“組織團隊”。但多數創業人相對容易做到后者,卻難以做到前者,就是說大家都覺得創業資源難找,都覺得資源稀少;然而最吊詭的是,另一端資源的擁有者、提供者卻也經常告訴我,團隊不好找,不知道在哪里。這種資源供需不平衡,并不純粹是因為團隊或資源提供者本身的問題,有時候就只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方在哪里,或者說是你得消耗相當多的時間,去認識各種人,去出席各種場合,去拜訪不同的單位,才能偶然遇到一些合作機會。

這帶來創業的兩大矛盾,一個是這是場跟時間賽跑的超限比賽,卻又最怕急功近利的抄捷徑思維;一個是創業者必須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但卻必須日以繼夜的隨時焦慮不安,不停打破框架,把自己趕出舒適圈外。

而關鍵就是在于“選擇”本身。人生最大的難題,往往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所有的選擇背后,都代表了放棄其他選擇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舍與得的智慧。

很多次我都想直接的告訴年輕人,這事兒你別干了,還是想想其他路子吧,但我做不到。因為幾乎全部的時候,只會被當成潑冷水,而非金玉良言。

如果創業是為了賺大錢,那基本上創什么業都沒什么分別,真正讓你創業致富的是你使用現金流的方式,而不是你的業務是什么。當然賺大錢可能有大風險的伴隨,同時也有時間上的差異性,這牽涉到風險與報酬的討論,這里就先不贅述。

此外,除非你對某件事有異常的狂熱,或者強烈的使命感與熱情非做不可,你當然可以為著完成這樣的理想去努力,無可厚非。當然,為理想奮斗,最后能不能成為一個賺錢的事業,這又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故事。

所以說,如果你已經不知道為何而戰,建議你還是即早收手,沉淀一下,想想自己應該要找到什么出路。有一天你會懂,有些堅持是沒有意義的,那些告訴你“不要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喊話雖然正確,但這些正能量有前提,絕對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你耗盡心力、窮盡資源去做它,那不是你值得堅持的事。

有時候,承認失敗而放棄才是正確的選擇,縱然我們在成長歷程中沒有人會教你應該放棄,那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成長經驗中只有讀書這件事,老師當然會鼓勵你要加油,要努力,但當你踏出校門那一刻起,你應該清楚知道,人生中本來就有許多事即使努力做,也會徒勞無功,甚至是損害了你的青春與人生。過分一頭熱而失去理性的創業,通常也只會帶給你的人生滿滿遺憾。

我鼓勵創業,尤其是處在上一段所說的社會情形之下。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更細致一點區分或許可以說,你所創的業未必是值得你堅持下去的,你得有告訴自己該收手的打算,妥善安排退路,誠如諸葛亮六出祁山,雖然沒打出什么漂亮的勝仗,但每次都退的漂亮,保存實力,是一樣的道理。

創業如果是情人,那他通常不是一個浪漫的好情人,它喜怒無常、任性驕縱,一開始你很難掌握它真正的脾氣,需要一點時間,等到你慢慢補捉到脈絡可循的時候,它可能又改變了自己的形象,讓你難以預料你與它的關系到底最后會怎樣。

站在投資的觀點去看,所有的投資都有性價比,今天你選擇投資A事業而不是B事業,就機會成本角度看,你投資在A事業至少就有B事業的機會成本存在,實際的比喻就是,如果你的投資一年賺不到2%,那你干脆拿錢去定存就好,沒必要冒著風險累得要命結果連定存都比不上,那不是資金使用最有效率的決定。

賺錢,有的時候跟創業不是劃上等號的。投資房地產可以賺錢,投資股票可以賺錢,投資期貨可以賺錢。如果你只是希望賺錢,以錢滾錢絕對是最快的途徑,既然這樣,你為什么選擇創業?很多人告訴我,作為沒有資產的屌絲,靠公司微薄的工資永遠不可能翻身,所以,只有選擇創業這一條路。

但是,假使你已經努力過、嘗試過,也持續一段時間卻苦無結果,那我會真心建議你該想想這份堅持是否是一種錯誤,同時思考好你的停損與退場機制,至少讓自己保存實力,重新給自己一個選擇的機會,或許就能帶來不同的光景。

媒體

“市場先生”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描述股票市場事實上就像一個失心瘋的男人,他和你是同一家公司的股東,但他每天都會跑來找你,若不是想要買你手上的股份,再不就是想要把他手上的股份賣給你。

有意思的是,市場先生的情緒經常很兩極,當他高興的時候,會對你手上的股份報一個高價打算收購;但當他心情不好、情緒低落的時候,又沮喪的想把他手上的股份賤價出清給你。他不在乎你對他是厭惡還是喜歡,因為他每天還是如常的跑到你面前,向你顯示他的報價與情緒。

格雷厄姆提醒,“市場先生”只是用來提供你價格情報的人,他不能給你任何指引與指導。如果你被他的情緒感染,被他的說法誘惑,那就會是你災難的開始。事實上你應該做的,是利用他情緒低落時的愚蠢,而不是被他的過度樂觀給玩弄。

然而我發現,對一個創業家來說,影響他最大的其實不是“市場先生”,而是“媒體先生”。他的情緒跟“市場先生”一樣不穩定,但他的任務不是報價給你,而是影響你對每一件事的衡量標準。

他的口才非常好,經常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了解人性,知道你愛聽什么、不愛聽什么。但他有個比較糟糕的性格是,他樂意接受別人的賄賂,愿意收你的錢跑去街上放假消息,因此你很難從他口中得到真正正確的資訊,往往你得自己分辨他對你說的每一句話。

對創業者而言,你現在認知的成功標準,就是媒體先生每天在你耳邊呢喃的結果。比方說,媒體先生會告訴你,某某創業者,公司創辦兩年,就賣出了十幾億的價格,轉身成為土豪,不再需要為錢煩惱。

于是,許多創業者紛紛把成功與有錢劃上等號,仿佛創業的目的不是去改善某些事,不是去解決某些問題,不是去為某些人的困擾提供協助。只要做這些事不能賺錢,我們就不該去做,因為那不是媒體先生所說的“成功”。

多數年輕創業者甚至對媒體先生塑造出來的成功路徑深信不疑,當別人拿到大筆資金時感到羨慕,感覺這就是可以一飛沖天、鵬程萬里的關鍵;一款產品,因為抓住了幾個點,或者找到了好的投資人、發行方,就輕松月入千萬。

請你一定要深刻記得一件事,如果你所認知的成功標準是被“媒體先生”所影響,那你的創業永遠不會成功。當你把眼光放在利益上,你的視線會窄化,你會無法發揮真正的潛力與創造力。

創業的成功標準,不是以金錢去衡量,也不是以獲得大筆資金、上市并購、豪宅名車為標準。這些東西,都是你漂亮地完成事業之后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誠如巴菲特所說的,如果以棒球來比喻,那么他的工作只是專注在打擊上,至于棒球場上的得分板紀錄了多少分數,對他而言并不是最要緊的事。

創業成功的標準應該是你自己的決定,你自己的目標,你自己的選擇。你不該受到媒體先生的情緒感染,你應該保持理性去看待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要對他保持理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遠離他,誠如巴菲特遠離紐約這個金融中心,卻選擇住在奧馬哈這個偏遠小鎮,為了就是不要經常受到市場先生的干擾。此外,你同時得堅定的持守自己的價值觀,擬定明確的目標,讓自己專注在想做的事情上,專注在提升自己的打擊率,而不是利益或分數有多大。

你可以利用媒體先生,但不應該被媒體先生利用。創業的成功價值不需要由別人決定,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能讓你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感到自在快樂,也可以是一種成功,而且未必是金錢買得到的成功。

公司不一定要大,小公司也可以很賺錢,很快樂,很滿足。這么說不是要你永遠當小公司,而是告訴你成功的標準應該是你自己的標準,與他人無關。當你在創業過程中疲累了,試著想想,是不是媒體先生又在干擾你?相信不久你就會有答案。

勝敵

近年來的創業圈,大概有八成以上的內容都被互聯網創業占去,可能是因為全球火紅的創業故事都與互聯網有關,又或者媒體主流也搶著報導互聯網創業,因此現在許多年輕人接收的創業信息其實相對狹隘,也缺乏對創業領域里真實面貌的認知。這年頭創業,似乎變成了“如果不融資就無法創業”,忽略了創業的成功路徑其實很多元。

馬云曾說:“有錢才會犯錯,沒錢犯不了什么錯。”在他面對軟銀孫正義先生的投資要求時,原先對方開價4000萬美金,但最后馬云還是決定只拿2000萬美金,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過去最多只管過200萬美金,如果管理超過自己能力范圍外的資金,這對他以及公司都不見得是好事,于是做了令眾人跌破眼鏡的決定。

是的,創業其實是辛苦的,是每天醒來要面對生硬現實的環境,絞盡腦汁像個推土機一樣,每天遇到問題就突破一點,突破一點,逐步向前,穩健踏實的走,而不是做了個產品就以為天下無敵,到處找人談投資,試圖快速拿到大筆資金去成就你的夢想,擺出一副贏了想全拿,輸了反正也是燒別人錢的姿態。

多數的創業成功是緩慢的,正所謂十年磨一劍,當你以為別人橫空出世的時候,其實人家已經蹲馬步蹲了十年,只是躍上臺面或偶然被媒體注意到采訪,才受到大家矚目。這種創業家才是真正的高手,無論他用什么方式,都讓自己存活了十年。所以說,為什么有些人爆紅后還可以持續維持成長,是因為他的基礎打得夠扎實;但有些年輕人爆紅之后無法持續,就是因為有太多要素沒有具備,只具備了一時的運氣而已。而目前網上常見的主流故事,多半都是屬于這種,不具備扎實商業條件,只是因為媒體報導或幾次曝光而走紅,就以為自己已經登上創業成功的高峰,殊不知這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真正的挑戰才正要撲天蓋地襲卷而來,自己卻還陶醉在過去的光榮里。

一個創業家領導團隊邁向成功,靠的是勇氣、智慧、膽略,在各式各樣的產業里發光發熱,而不是參加許多會議,換過幾千張名片,拿過多大資金就能成功。

什么是“真正”的創業故事?就是那些讓你經歷當下痛苦萬分,夜深人靜使你輾轉難眠,事過境遷后百感交集,創業成功回想當年時萬分甘甜的創業歷程。若沒有這些歷程,你不會擁有扎實的成功,務必記得這句話,經常提醒自己,相信你可以比多數人更容易早點了解創業的成功之道。

創業有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這很對,唯一的問題在于,那些成功因素之中,有什么是可以僅憑自己努力就能獲得?又有哪些是屬于運氣的成分?這恐怕難以分明,但可以確定的是,成功人士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斷努力為自己創造邁向成功的機運,累積通往成功道路的門票,那就是他們能成功的原因。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段話翻譯出來就是:“以前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自己不被打敗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打敗,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能否戰勝敵人, 則取決于敵人是否給我們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保證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因此,勝利可以預知原因,卻不能強求結果。”

面對所有的案例研究,我始終都有個疑問是:“如果這些企業的成功之道,是真的如那些研究者所歸納的那樣,那為什么他們不要按照這樣的邏輯去創造、輔導、建立一個企業,好讓他們獲得一樣的成功?”

創業后才明白,每個老板所能努力的其實很有限,就如同孫子所說的,我們往往只能累積不被競爭對手打敗的條件,卻不代表累積的這些條件絕對能擊敗對手。正因為如此,成功這件事通常是“可以知道為什么成功,卻無法照著做就保證成功”。那些研究者、記者、大師,的確可以用很嚴謹而深入的方式,分析出成功者的成功要素,但這不代表你如果擁有這些成功要素也必然可以成功,這也是孫子所說“勝可知,不可為”的意涵。

看起來好像很消極,但我卻中看到積極的一面。縱然勝利的結果無法保證,但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必然有其原因。換句話說,創業家想成功,就必須先累積自己足以成功的條件、優勢、要素,好讓自己能站在殘酷舞臺上夠久,那么總有一天當對手暴露出弱點,或者市場產生相當大的機會,你就能趁隙而入,成功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

那么,有什么樣的努力是值得創業家去做的?從孫子這句話可看出端倪:“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也就是說,在創業路上,但凡是可以通過你自己努力就達到的,你就應該努力去累積,就創業的角度看,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層面是如此:成本與風險。

簡單說,公司的收入高低往往不是你自己能決定,要看競爭對手與市場變化的狀況,但是公司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受到自己企業內部的影響,因此成本的控制就是屬于“不可勝在己”的要素,是你可以努力的成功要素;同樣的,VC雖然無法確定投資就一定獲利,但投資之前的風險高低則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無論是資金大小、資金成本、投資項目與標的、投資期間長短等,也是你自己在作出決定前就能選擇與判斷的。

在市場競爭上,成本越低的人不一定越容易勝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越不容易陣亡,如此就較容易達到“不可勝”(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同樣的,站在賺取相同利潤率的角度去看,如果兩家公司每年投資報酬都是20%,但A公司經營模式風險小,B公司經營模式風險高,當然A公司是更有機會走得久,走得遠。

同樣道理,對于投資,我的看法也是如此。投資的目的不在于“指導”通往成功這件事,而是給予新創團隊資源與環境,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不是伸手進入團隊內攪和,而是給予他們需要的環境與資源,讓他們自己去找、自己去闖、自己去拼,需要建議時再給予經驗與看法,但絕對要讓他們有犯錯與自主決定的空間,這才是健康的投資方式。

天助自助者。新創團隊要自己渴望成功,并努力在險惡競爭環境中磨練,像是口渴的人看到綠洲,像是饑餓的獵犬看到獵物,而不是把成功這件事寄托在外來的資源,感覺好像有個大樹能依靠,于是忘了閃電來也可能劈死坐在大樹底下的你,也忘了這塊野原上還有更強大的猛獸正虎視眈眈看著你。團隊需要自己要負起成敗的責任,要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人欠你什么,因此愿意伸手幫你一把的人——無論是一點點或是很大一點,你都應該感恩,而非計較,因為那不是他們本來就“應該”做的事。

用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事業,你會更加明白創業的真諦,那不僅是一種追求財富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身的過程。你得成熟到足以讓社會愿意將信任交付在你手上,讓你支配龐大的資源與財富,只因為我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你配得這樣的權利與榮耀;相對的,當有一天你不再值得信賴,不再被需要,市場就會狠狠將你驅逐。

所以,創業者,請好好珍惜你此刻所擁有的,努力追求你想擁有的。累積勝利的條件,是每個成功者的必經之路。縱然努力不能保證成功,但我相信努力不會白費,不管是用什么形式出現,可能化作無盡的寶藏,也可能成為你此生最美的風景,但無論如何,絕對都能使你的人生得以精彩豐饒。


網載 2014-07-14 22:49:10

[新一篇] 游戲開發歷程的辛酸苦辣:十問陳星漢

[舊一篇] 給游戲創業者上的一堂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