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大唐名將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大唐帝國到了風雨飄搖的唐僖宗時期,農民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進入了長安城,屠盡宗室,亂殺無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廈將傾的最后時刻,出身高門士族的鳳翔節度使鄭畋,給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鮮血寫成的效忠誓言,率領唐軍在龍尾坡(陜西岐山縣東)與黃巢軍隊展開血戰,一戰就讓黃巢軍伏尸兩萬,一舉扭轉了戰場上的頹勢,未能讓黃巢“宜將剩勇追窮寇”,坐穩大齊政權的皇帝寶座。后來唐僖宗召集李克用的沙陀軍起兵勤王,屢破農民軍,一戰就讓黃巢軍隊伏尸幾十里,走上了最后的窮途末路。對于黃巢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農民領袖,我們實在應該慶幸他的滅亡。他占領廣州以后,世代在此經商的12萬阿拉伯及南亞商人被農民軍屠殺殆盡,放眼全世界,這種“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不會被任何一個文明國家所接受。黃巢當然仇恨貴族,但他只是仇恨自己沒能成為貴族,他占領長安后,姬妾盡為勛貴女子就是明證。很難想象,一個把人放在石臼里搗碎、充作軍糧的起義領袖,一個為一首詩就能殺掉三千文人的起義領袖,一個血洗長安、幾乎導致民無遺類的起義領袖,會成為一個仁慈愛民的好皇帝,會讓黎民百姓過上幸福安樂的好日子,比之唐朝的李姓皇帝,黃巢只會更兇惡更殘暴,帶給黎民百姓更多的離亂和痛苦,而能夠清醒認識這一點、誓死捍衛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如宰相鄭畋等人,恰恰來自高門士族(鄭畋如果愿意投降黃巢,同樣能夠做大官)。他們在大唐帝國的危難時刻,奮不顧身,出生入死,以堅定的信仰、勇敢的行動,向大唐的君主和百姓奉獻了血寫的忠誠。
  大唐帝國能夠多次渡過艱難險阻,精英政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政治精英的士族是大唐帝國高瞻遠矚的優秀群體,從裴度平淮西,到李德裕平劉稹,處處顯示了大唐士族卓越的執政能力。“若賊滅,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大唐宰相裴度許下的豪言壯語變成了流傳千古的平淮西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大唐宰相李德裕即使被流放到嶺南,他的政敵也無法抹殺貧寒之士發自內心的擁戴。大唐的士族如同宏偉宮殿的堅固柱石,支撐了大唐帝國三百年的輝煌,他們象英國“日不落時代”的軍事貴族,他們象一戰前夕德國的容克貴族,他們象二戰時期美國的名門子弟(例如約翰・肯尼迪),堅定執著,勇往直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也許輝煌的歷史只有這樣的人物才能創造出來,所以大唐的軍事貴族與英國、德國的軍事貴族表現了驚人的共性,出身太原王氏的大唐名將王方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這是同樣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維寫出的傳世名篇,生動勾畫了那個時代朝氣蓬勃的社會風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大唐男子爭相投身軍旅,以建功塞外、萬里封侯為人生最大的榮耀,王方翼被裴行儉慧眼識珠,順利達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別帥李遮匐聯合吐蕃人進逼安西都護府,大唐朝廷打算派兵征討,裴行儉提議見機行事,主張智取。他成了朝廷任命的安撫大食使,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繼位,在裴行儉的要求下,王方翼担任了此行的副使。一干人路過裴行儉當年任職的西州時,一下子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隨他們一起西行,又以打獵游樂為名,召集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鎮的胡人子弟近萬人,迅速向阿史那都支的營地靠近,在阿史那都支猶豫未決之際,一舉抓獲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李遮匐聞訊,只得棄械投降。兩位智勇雙全的大唐將軍,就這樣兵不血刃,依靠當地土著,以夷制夷,完成了此行的目的,這與德國曼施坦因計劃劍走偏鋒、迫降法國政府的閃電戰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唐軍隊就這樣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戰爭。
  
  阿史那都支等人被裴行儉押回長安,王方翼作為檢校安西都護留在當地,修筑軍事重鎮碎葉城。歷時50多天建成的碎葉城,“紆還多趣以詭出入”,西域胡人們紛紛前來參觀,“莫測其方略,悉獻珍貨”。修筑城池,對于王方翼來說,本來就是駕輕就熟,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實干家,會打仗的將軍同樣是個腳踏實地的建設者。
  
  王方翼出生的太原王氏(祈縣王氏)在有唐一代是第一等的高門,聲勢之盛,連皇帝也眼紅心熱。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朝廷頒下詔書,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自為婚姻”,管閑事管到山東士族的婚姻上去了。唐高祖李淵的妹妹同安大長公主,嫁給了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唐太宗的女兒,也有嫁給祈縣王氏的,唐文宗曾忍不住口出怨言,“大唐李氏立國已經二百年了,但是愿意跟皇族結親的人竟然比愿意與王氏等大族結親的人要少得多”,由此可見王氏家族在當時的顯赫聲望。但王方翼顯然不是同安大長公主的嫡出,所以他的父親王仁表剛剛去世,他就和母親一起被公主趕到王家的鳳泉別業。(幸虧是富貴人家,不然豈不是要趕到街上做乞丐?)年幼的王方翼成了當家的小小男人,他與仆人們一起勞動,開墾田地,種植樹木,“既完墻屋,燎松丸墨”,成為一方富戶。后來他担任夏州都督的時候,發明了人力耕地機械,代替牛耕,世稱耕架代牛,力省而見功多,很快推廣開來,百姓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不至于拋荒土地,導致饑寒交迫,這實在是添磚加瓦的善舉,對于百姓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方翼當然不會置身于隋唐時期貴族子弟濃厚的尚武風氣之外,他勤練騎射,很快脫穎而出。同安大長公主去世后,他和母親回到了長安。一次夜里出行,看見一個身高丈余的怪物,他不慌不忙,拉開弓箭,射中了怪物,走近一看,原來只是一副配木。唐太宗聽說了這件事,提拔他為朝廷的右千牛,王方翼從此開始了建功立業的漫長歷程。
  唐高宗永徽年間,王方翼的母親去世了,子欲養而親不在,令王方翼十分傷心,竟至病倒,高宗知道后,專門派御醫為他治療,雖然高宗當時的皇后王氏是王方翼的遠房堂妹,但唐高宗未必是因為這個原因對王方翼格外親善,后來武則天以掐死自己女兒為代價,奪走了王氏的后位,隨即殺害了王氏和蕭氏,王方翼作為廢后的親戚,終高宗一生,官位不斷升遷,應該說是高宗極力維護的后果,高宗在武則天的教唆下可以害死自己親舅舅長孫無忌,對王方翼卻格外青眼,除了拉拢豪門士族的功利性目的以外,高宗對王方翼本人應該是非常喜愛和信任的,事實證明,王方翼完全當得起這種信任。
  顯慶四年,涼州長吏趙持滿因為與長孫無忌有親戚關系,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被陷害下獄,嚴刑拷打后死在獄中,尸體被扔到了城西,他的親戚六眷中沒有一個前去給他收尸。王方翼收斂了他的遺體,按照禮節把他埋葬了。當時自然有人向上打了小報告,唐高宗深受感動,不讓別人據此追究王方翼。“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絕友之義,蔽主之仁,何以事君?”王方翼這種堅守信念的名門子弟在那個時代能夠盡展其才,實在要感謝奮發向上的大唐社會沒有泯滅人性的光輝,無論是君主還是百姓,在心田的某個角落,依然能夠保留善良和俠義的情懷。
  
  “忠君愛國”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它體現在具體的行動當中。王方翼任肅州(今甘肅酒泉)刺史時,為這個詞語寫下了完美的注腳。當時的肅州,“州城荒毀,又無壕塹”,經常被突厥騎兵騷擾。王方翼按照兵書的要求,帶領士兵修筑城墻,設置烽火,深挖溝渠,引水環城,構成護城河。這些建設性的工作當然不如戰場上的拼殺來得刺激,但正是這些堅固的工事減少了多少邊鎮士兵的傷亡,避免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的命運。儀鳳元年,河西走廊一帶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蝗災,饑民遍地,很多人投向了王方翼治下的肅州,王方翼來者不拒,他開倉放賑,修建了數百間房屋給饑民居住,竭盡所能,使饑民免于餓死。當時,其他州縣的饑民餓死的不在少數,而留在肅州的饑民大多數都渡過了饑荒,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官,救了多少平民百姓。政治的清明,讓多少人受惠,而政治的腐敗,讓多少人遭殃。如果別的受災州縣能象王方翼這樣作為,又何至于有這么多百姓餓死?權利是上面所賜,官員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實在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之一,王方翼憑著良心和責任為百姓做事,實在配得上當地百姓為他書寫的頌德碑文。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十個部落跟隨阿史那車薄舉兵反唐,圍困了西北邊陲的弓月城。王方翼率軍出征,在伊麗河與西突厥軍隊遭遇,唐軍勢不可擋,一次斬首千余級。西突厥伙同咽曲三姓,擁兵十萬直撲過來,王方翼率軍撤退到碎葉城附近的熱海,在這里,與敵人展開了風云變色的血戰。敵人的流箭射進了他的手臂,他馬上用佩刀削去,以免自己的受傷影響軍心士氣。激戰間隙,他獲悉了一個重要情報,部下的七千胡人士兵打算綁架他,去投奔阿史那車薄。王方翼臨危不亂,假裝發放軍資,把這些人召到軍中,依次綁起來斬首,當時狂風呼嘯,軍中乘風振鼓,迅速處決了這些內奸,避免了臨陣倒戈的可怕局面(后來的怛羅斯戰役就是如此)。隨后,王方翼委派副將分道襲擊,幾路重拳之下,敵軍“皆驚潰,烏鶻引兵遁去”,唐軍抓住突騎施等酋長300人,把西突厥軍打得七零八落,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當年大唐帝國的健兒是何等的英風颯爽啊,他們是天底下最勇武最堅毅的男人,到了今天似乎已經成為絕唱。
  
  西域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議事。在奉天宮,皇帝招待自己喜愛的臣子一起吃飯。高宗看見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跡滲出,連忙追問其故,王方翼講述了熱海苦戰的情況,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細察看他的傷口,感動不已,他動情地說,“方翼是我的親人吶”(僅僅以血源而論,他倆隔了八竿子之遠)。
  
  太平的日子總是十分短暫,外患才除,內憂又至。綏州的白鐵余通過邪教起家,自稱光明圣皇帝,組織信眾,攻縣城,殺官吏,朝野振動。王方翼和程務挺率兵進剿,“火其柵”,一舉蕩平了烏合之眾,俘虜了裝神弄鬼的白鐵余(少數民族)。王方翼進封太原郡公,這時,他已經達成了那個時代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他文武雙全,是名重當世的書法家,與魏叔琬齊名,即使在和平年代,作為文臣,他也應該非常出色,出將入相,在漢唐時代雖然頗為常見,那個時代的男人,也頗有意興飛揚的豪邁,但出眾如王方翼者,又有幾人?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坐在轎子里指揮士兵打仗,屢戰屢敗,送銀送絹,宋人能在游牧民族的攻勢面前苦撐那么久,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重文的最終后果沒有讓漢人更文明,反而讓漢人更野蠻,而且是那種令人不恥的野蠻,獵獵唐風,已經成為后人遙遠的夢想。
  
  王方翼的最后一次出征是進攻犯邊的阿史那元珍,當時,由于戰爭頻繁,府庫中沒有完整的鎧甲,王方翼“斷六板,畫虎文,鉤聯解合”,敵人馬匹驀然一見,受驚狂奔,陣勢頓時大亂,唐軍一鼓作氣,俘獲敵人兩員大將,桑乾、舍利兩個部落被迫投降。塞外的落日照著唐軍勝利的大旗,見證了一位大唐將軍每戰必勝的光榮業績,這一刻,他已經不朽,他的人格與他的戰績一起光耀千秋,戰爭時他是沖鋒陷陣的將軍,和平時他是造福百姓的實干家,他可以是百煉鋼,他可以是繞指柔,他不會象一些為所欲為的將領,戰時解救危難,戰后成為禍害,因為他的意志足以控制他的妄念,這可以說是文化的力量,這可以說是文明的熏陶,使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成為我們永遠的懷念和夢想。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公元684年9月,英國公李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大殺其親戚同黨。程務挺牽連在內,在邊關駐地被殺,武則天“籍沒其家”。王方翼與程務挺素有交情,武則天找到了借口,將王方翼逮捕下獄,然后將其流放崖州(今海南瓊山),王方翼走到半路就病逝了,一代名將,客死他鄉。以武則天殺害親子的狠毒,斬草除根的慣用手段,能夠放過王方翼的家人子女,已經是非常少見了,可見王方翼的人格魅力,即使女皇站在敵對立場,也不可能做到視若罔聞。后來王方翼的兒子通過科舉入朝,武則天也沒有蓄意加害。神龍初年,唐中宗恢復了太原郡公的爵位,給去世十年的名將送去了一份遲到的安慰。驚才絕艷的人物宛如流星飛逝,再也見不到他燦爛的光華,軍事貴族隨著大唐帝國的滅亡而悄然隱沒,科舉制度的興盛,使從此以后的中國只有文化概念上的貴族,書生們由童生到秀才,由秀才到舉人,由舉人到進士,由進士到狀元,在千篇一律的古文中渡過了索然無味的一生,當年的金戈鐵馬仿佛是別人國度發生過的事情,與今生今世產生不了任何關聯。

轉自天涯論壇 作者:嫣紅1969

網載 2013-09-10 21:24:12

[新一篇] 初唐才子――文章四友

[舊一篇] 力主降魏的蜀漢代表人物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