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學者眼中的漢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關于簡體字 有段時間,大陸的繁簡之爭討論得如火如荼,許多人也認為,漢字的發展就是從繁到簡,對此,林谷芳先生堅持了自己多年來的不同看法:“的確,漢字從大篆小篆以來,有往簡的方向走的痕跡。但事實上到了楷書,基本已經定型了。從宋代到現在,已穩定了一千年。而它之所以穩定性極高,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它符合古代六書的造字原則。二是它還代表漢字美感的定型。也就是說,每個字除極少數部首形漢字外,基本都是均衡的方塊字。”

在林谷芳先生看來,大陸從繁體字向簡體字一路簡化,固然有其內在的歷史軌跡,但任何一個時代字的簡化,都可能有思慮未周之處。比如現在大陸有些字的簡化,因為沒有遵循這兩條原則,所以看不到文字的系統性。舉“仿佛”這兩個字,林先生解釋說,“過去偏旁寫做‘彳’。以前只要是雙人旁的字,都有徘徊之意。走來走去,表示一個人不是那么定的。現在我們簡體字的‘仿佛’,都是單人旁,就完全看不到形聲字的形所表達的意思了。尤其是第二個還寫成佛陀的‘佛’。仿佛的本意是不定,和佛陀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偏離了漢字的造字原則,現有的一些字,整個字型在他看來就失去了均衡。

他舉飛天的“飛”為例。“以前的‘飛’,下面為什么要有個‘升’,是為了撐起那兩個翅膀。而現在簡體字的‘飛’里,作為支撐的東西沒有了,你飛來飛去,要寫好看才奇怪。”類似的字在他看來還有:“廣”、“產”、“嚴”“廠”等,“我每次看見,都覺得它們要倒下來,沒有東西做支撐,字就顯得傾斜。”而這恰關乎漢字的美感。 之所以漢字的美感和字義一樣重要,林谷芳認為,“漢字不僅具有表征意義,是語言思想的載體,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美感的存在。實用功能與美感功能,兩者必須兼具一體,中華文化的傳承才不是割裂的。”

關于生僻字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選手們都是中學生。有些選出來考的字觀眾普遍反映難。而現場發現,場邊的大人書寫成功率,還不如孩子們。有關生僻字的爭論圍繞幾點,有的認為,艱僻字大家已經不用,考它干什么?有的認為,有了電腦之后,大家連提筆寫字機會都不多了,想要讓大家記住這些生僻字,難上加難。對此,林先生首先從生僻字這個概念來回應。 什么叫生僻字?林谷芳先生認為,一個文化,如果是對某一些東西特別重視,它在上面的遣詞用字就會比較細密比較留意。“像過去的廟堂建筑,你會發覺每一細部都會有專有名詞來表述它。而從認知,尤其是一般人認知的角度,這些專業詞匯會讓人覺得有些繁瑣,艱深,但,這里面所透出的信息是,它的每一寸每一分,我都重視到了,且對我構成意義,所以我才會用特定的詞語來說它。”

“人類的感覺是由粗陋變豐富,而豐富細密的感覺,就需要豐富的語匯對應。所以語言會越來越細密。”

林谷芳先生認為,一個語言系統里面,這些遣詞造句分化得很細的地方,恰好是這一個民族、這一種文化,心靈、美學所觀照處。它即使不是一般用語中的詞句,并不代表它沒有專業上的意義。也因此,不能一概就認為它生僻、艱澀,可以一徑被淘汰。 關于用詞 “有些詞語的確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會用,有些是到內行層次才會用,這都代表一種深化。當你越來越了解這些詞,越來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經驗也就會越來越豐富。”

幾十年往返于大陸與臺灣之間,林谷芳先生一度發覺,大陸整個社會上上下下,都習慣一種用語表達。在他看來,就有些單一。“都這樣說話,好處當然是通俗易懂,但還是說明了,大家對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生命沒有觀照到更精微更深的層次。沒有在某些特殊點上有一種動人或極致的琢磨。”

“人是意義的動物,一個詞語的產生,一定指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所以你不能一味地覺得,在語言上從俗從眾,你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產生豐富的文化。無論是從文化傳承,還是從生命認知的角度,語言的豐富性都非常重要。” 林先生認為,語言的問題,還涉及到國民的素養。“大時代、小時代怎樣分,也是和國民素養有關的。而涉及到素養,你就不能永遠在有限的幾個字上轉。”“有人說英文比中文多了幾萬個詞匯,所以思想表達就更為豐富。這樣說我們當然不服氣,因為統計的標準在哪?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是描述它的文化特質,有一些還不可取代不可翻譯的,何況,漢字各個獨立,不同排列就可出現新詞。但先不說誰多誰少,這里畢竟提出了一個客觀標準,就是它的詞匯量。”

“文字雖然我們說它是一種表達工具,但它必須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能夠使你的生活經驗在里面完全被描述,甚至反過來,因為文字用得細密,而使得你的觀照更為精微,文化感覺也更為豐富。”拿“觀照”這個詞作為觀察點,林谷芳先生說,這個詞現在漸漸被大陸許多人接受。而當你理解它并開始用它時,你其實對一件事情的態度就轉變了。不再只在邏輯辯證法上糾結。就會去“如實觀照”。

“再舉個例子,茶文化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專有詞匯,就是你現在喝茶已經不只是在解渴,是品茶,乃至茶藝茶道,這中間牽涉到的生命感受、美感經驗變多了,你就需要更多、更專業的詞匯來描述它。” “有些詞語的確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會用,有些是到了內行層次才會用,這都代表一種深化。當你越來越了解這些詞,越來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經驗也就會越為豐富。” “所以對待生僻字,我們要知道當時它用在什么地方,為什么用。只要能解釋透,讓大家了解這些字,就沒什么錯。即使你認為,你在平常時候用不到,但你至少可以知道,過去人是這樣觀照的,你因此對文化、對生命的感覺,會多一條線索。

“現在整個國際翻譯界的主流是,大家漸漸的學會必須尊重原文。豆腐就是豆腐,而不會翻成中國布丁。豆腐為什么不能叫中國布丁?因為只要說中國布丁,你就永遠不曉得它的制作過程、口感味覺,以及中國人對它所賦予的引申涵意。這就是詞的不可替代性。對一些所謂的生僻字也應該如此來看待它。” -

網友:太文藝了,我們這些大陸勞動者看不懂,臺灣還是挺有錢的,學者都能這么講究


網載 2015-01-26 12:32:52

[新一篇] 臺灣的歷史教育中沒有仇恨(圖)

[舊一篇] 別了,美國公民司馬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