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的資歷比蔣介石還老,那樣一個人怎么會投日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歷史不是那么簡單的,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歷史不一定真是那么回事兒.下面是<真實的汪精衛>的有關內容,希望能幫上你:

汪精衛一派對日講和的想法和目的

? 有人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向人口、資源、工業生產能力比自己大很多倍的美國發動戰爭,是一種失去理智的瘋狂行為。但這種觀點有很大的片面性,是“事后諸葛亮”。要知道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取決于“物”的方面,還取決于更重要的“人”的方面。如果戰爭總是“物”的方面占優勢的,人多、槍多、錢多的一方取勝的話,人類的歷史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這些戰例的成功都是依靠發揮“人”的優勢來彌補“物”不足。

? 赤壁之戰時,孫權以5萬兵力向曹操71萬大軍挑戰,是不是失去理智的瘋狂行為?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向清國、俄國宣戰時,日本的國力都遠遠遜于中國和俄國,日本是依靠“人”的優勢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勝利。二戰時日本的國力固然遠遠遜于美國,但絕不是說日本就沒有戰勝美國的可能,只能說美國戰勝日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日本發動對美偷襲,其實就是現在中國所謂的“超限戰”思想,弱者要想戰勝強者,就不能遵守強者們制定的所謂“戰爭規范”。

? 二戰前世界上有兩大陣營:“英法美”和“德意日”。從人口、資源、工業生產能力等“物”的方面來看,自然是“英法美”的同盟國占絕對優勢。但戰爭就是一種賭博,在“物”方面的劣勢者就象口袋里沒有多少錢的賭徒,他們要想賭贏腰纏萬貫的闊佬,只能采用“孤注一擲”的賭法:要不大嬴,要不大輸。“德意日”孤注一擲向“英法美”挑戰,也就抱著這種大嬴大輸的心里。當然“德意日”的確有戰勝“英法美”的可能,如果“德意日”的將領們少犯一些錯誤,如果“英法美”的將領們多犯一些錯誤,二次大戰的勝者就是“德意日”一方,“英法美”的勝利其實不過是一種“險勝”。

? 在中日戰爭爆發的1937年,“英法美”和“德意日”陣營正處于緊張的對峙中,當時人們根本無法預測哪個陣營會取勝。蔣介石賭“英法美”取勝,堅持抗日戰爭;汪精衛賭“德意日”取勝,主張對日講和。如果我們不以“勝者王侯敗者賊” 的歷史觀來評判汪精衛的話,當時汪精衛對日講和的行動并不是什么賣國行為。如果二戰是“德意日”陣營取勝的話,中國如果站在“英法美”陣營一邊,就不可避免要作為戰敗國受到割地賠款的慘烈制裁,那時中國可能真要被并入日本的一個省,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就要劃上休止符了。如果趁早與日本講和,中國就可以避免成為戰敗國的割地賠款苛刻制裁,還可以讓中華文化茍延殘喘下去。這就是汪精衛一派對日講和的想法和目的。

二、汪精衛從“主戰”到“主和”的轉變

? 汪精衛是1905年發起成立同盟會的元老,是最早跟隨孫中山的信徒之一。汪精衛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和威信一直很高,孫中山逝世后接任國民黨主席。雖然被掌握軍權的后起之秀蔣介石奪取了實權,但汪精衛在黨內的政治地位一直在蔣介石之上。汪精衛并不是一開始就主張對日講和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與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相比,汪精衛是主張抵抗的主戰派。當時的愛國學生把汪精衛當作愛國領袖,1931年12月5日全國愛國學生到南京請愿時,請當時正下野的汪精衛還政,他們打出的標語是:“歡迎護黨救國的汪先生”,“歡迎主張實現民主政治的汪先生”,“歡迎反對不抵抗主義的汪先生”,“歡迎主張即日收復東北失地的汪先生”等等。

? 12月6日汪精衛在接見全國高校學生代表時說:“應付目前局勢的方法,兄弟認為有八個字,就是: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汪精衛進一步闡述他的對日方針說: “軍事上要抵抗,外交上要交涉。不失領土,不喪主權。最低限度之下不退讓,最低限度之上不唱高調,便是我們共赴國難的方法”。汪精衛在高呼抗戰的民意之下,再次還政担任行政院長。

? 汪精衛上臺后公開發表講話,主張懲罚不抵抗而退卻的張學良,蔣介石等人卻不同意懲罚張學良。汪精衛一怒之下提出辭職,但國民黨中委會不同意汪的辭職。由于汪精衛不掌握軍隊,無法插手軍事方面的“抵抗”,此后汪只好專門負責“交涉” 的方面。汪精衛批評張學良的不抵抗退卻時說:“榆關以一日而失,熱河以七日而陷,實不成話。須先有抵抗然后有交涉,今后再不抵抗必影響外交。今日以后抵抗愈得力,交涉愈有希望”。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了第二次對華聲明,修改了先前不把國民政府作為交涉對手的方針,提出在蔣介石下臺,承認“滿洲國”的條件下,日本即與國民政府談判停戰。汪精衛在日本政府的第二次對華聲明后,要求蔣介石辭職,以爭取和日本實現停戰。汪說:“我們應迅速連袂辭職,以謝天下”。蔣介石則說: “我們如果辭職,到底由誰負起政治的責任?”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在說服不了蔣介石的情況下,汪精衛決定與蔣介石分道揚鑣,單獨搞“和平救國”。汪精衛乘蔣介石去陜西參加軍事會議不在重慶的時機,12月18日以外出演講為由乘飛機離開重慶到昆明,然后飛往當時作為法國殖民地的越南河內。

? 汪精衛離開時給蔣介石留下了長文的訣別信,表示他和蔣介石雖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救國。汪精衛最后寫道:“君為其易,我任其難”。在當時的愛國氣氛下,走高唱抗戰的道路當然比較容易,而走與日本講和的道路就比較艱難。所以汪精衛對蔣介石說:你去領導容易的抗戰吧,我來承担艱難的和平工作。 搜索

? 不少人以為汪精衛投靠日本人是因為貪生怕死,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汪精衛本來已和蔣介石一起撤退到安全的大后方重慶。如果汪精衛和蔣介石一起高唱抗戰的話,絕不會有任何生命危險。相反汪精衛要逃出重慶和日本人合作,倒是要冒生命的危險。汪精衛逃到河內后,被蔣介石派來的特務打死了他的秘書。如果不是汪精衛的秘書主動要求和汪對調房間的話,汪精衛早就喪命河內了。所以汪精衛的“和平工作”,是冒著生命危險的賭博,絕非一般貪生怕死之徒敢為的。

三、汪精衛政府的客觀作用

? 汪精衛在日本人支持下成立了維新政府,使中國在國際處于非常絕妙的位置。一半中國人參加英美法陣營,另一半中國人參加德意日陣營。如果英美法取勝,蔣介石代表中國作為戰勝國,接受汪精衛政權;如果德意日取勝,汪精衛代表中國作為戰勝國,接受蔣介石政權。中國是二戰中唯一的無論如何都不會戰敗的“雙保險”國家,這使中國避免了萬一戰敗而陷于割地賠款、甚至被分割亡國的絕境。大概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想出這種絕頂聰明的生存之道,讓洋人們嘆服。

? 汪精衛的維新政府除了使中國成為不會戰敗的“雙保險”國家外,還從側面拯救了蔣介石和共產黨。因為汪精衛代表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和平條約,滿足了日本人所要求的停戰條件,才使日本沒有繼續向蔣介石發動進攻。如果沒有汪精衛代表中國和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日軍不可能找到一個有面子的停戰理由,必須繼續進攻直到消滅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日本在1939年后再沒有對退居重慶的蔣介石政府發動大規模進攻,就是因為汪精衛已經代表中國與日本講和。

? 有人說1939年后日本沒有發動大規模對華軍事行動,是因為日本的戰線太長,兵力不足。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后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幾百萬兵力全線出擊,大舉進攻東南亞。而日本在1937年到1938年的侵華戰爭中,投入的最多兵力不過七、八十萬。只要日本再投入200萬軍隊,打下重慶延安根本不是什么問題。正因為汪精衛代表中國與日本建立了“和平友好”關系,日本才沒有繼續進攻重慶。蔣介石和共產黨能在8年抗戰中生存下來,靠的并不是國共兩黨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是靠汪精衛的“賣國”解圍。

? 另外汪精衛政府除了“雙保險救國”方面的意義外,在“救民”方面也有不少作為。戰后國民政府號召敵占區老百姓“憶苦思甜”,揭發汪精衛政府為虎作倀,迫害人民的罪行,但實在沒有找到什么值得搬上桌面的東西。相反敵占區人民在汪精衛政權下的生活還過的去,基本生活物質供應穩定,市場物價平穩,沒有聽說老百姓吃不上飯,大量餓死人的事件發生。而蔣介石“還都”以后,倒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老百姓的生活比汪精衛時代還下降了一塊。后來共產黨在文革時搞“憶苦思甜”的訴苦大會,也很少聽說有人控訴日偽時代的生活最苦。

? 汪精衛統治下的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均得到保證,沒有出現發行糧票布票的限吃限穿,也沒有“知青”市民下放農村的拆散家庭,比共產黨政府的政績還要好一些。沒有汪精衛政府和日本人爭物資,保證敵占區人民的吃飯穿衣,敵占區人民怎么可能捱過八年的漫長歲月?假如當時沒有汪精衛等人和日本人合作,日本兵把敵占區的物資全部搶光燒光,敵占區老百姓即使逃過日本兵的子彈,也逃不過餓死凍死的命運。汪精衛政府與日本人爭物資,至少拯救了上千萬中國老百姓的性命。

? 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從來沒有人主動要求當別人的奴隸,也沒有人會主動要求做他民族的傀儡和走狗。任何人成為奴隸,成為傀儡和走狗,都是出于迫不得已。如果認為汪精衛是自愿主動地、心甘情愿地當日本人的傀儡和走狗,那將是對普遍人性的錯誤理解。

? 客觀地講,汪精衛成為漢奸是他把賭注壓錯了地方。如果二戰是德意日陣營勝利的話,汪精衛就會把蔣介石作為美國走狗漢奸推上審判臺,我們今天也要認真學習《汪主席文選》了。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客觀地評判歷史人物,一定要本著一個最基本原則:“不以成敗論英


網載 2015-05-03 12:48:57

[新一篇] 汪精衛投敵原因新探

[舊一篇] 地下黨員憶汪精衛自評賣國:哪些地方是我丟掉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