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2014年11月28日,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走“民眾路線”,在一個市場里與競選活動的支持者擺Pose拍照。 (CFP/圖)
選后,分析家們把選戰成敗的原因分析個遍,但就是繞過了候選人個人,好像換了誰,輸贏都不會變。但真的如此嗎?
萬眾矚目的臺北市——政治菜鳥與政治世家子弟的PK,人們有一千個理由問:為什么一位無黨派的醫師笑到了最后?
首先跳出來的答案是:柯文哲命好。比如說,同樣吃一頓飯,連勝文吃了638元(臺幣,下同),被罵得狗血淋頭;柯文哲吃了9000多元,但“變”成一坨屎后,卻啥事沒有。具體如下:
連勝文的競選短片,媒體關注點不是他說要解決什么問題,而是他餐桌上精致的日式便當。當地媒體考證說這便當一客要638元,這讓平時吃80臺幣的屌絲怎么不羨慕嫉妒恨?
再看柯文哲,他2013年的一個演講,上臺一個笑話墊場后,開始介紹葉克膜——一種人工心臟+人工肺的醫療設備。柯號稱臺灣葉克膜之父,就在大家以為他在自我表揚時,他話鋒一轉,批評媒體通常只報成功病例,不報失敗病例。他展示了兩個孩子的照片,他們接受了葉克膜,卻仍然無法避免手腳黑掉。柯文哲悲嘆:“讓我怎么跟他講:‘小弟弟,想要活下去,我們要截掉你的四肢。或者算了,你不要再活了,我把機器關掉。’你如何跟一個7歲的男孩講這種生死的問題?”
隨后,他開始講大便的故事,有一次,他請老師吃飯,人均9000元!第二天上廁所,他特別觀察,9000元制造出來的東西,似乎和70元自助餐的沒什么差別。他頓悟到,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就是一坨大便。
演講當然不能這樣低俗結尾,柯的結語是:“人生應該像a的n次方。如果a大于1,a的n次方就無限大;如果a小于1,a的n次方很快就趨近于零。”而a是否大于1,柯文哲的定義是:看你對社會的付出是否多于索取。
這是一個多會講故事的人,18分鐘演講,有笑聲、有眼淚,有高大上,也不怕露丑,自信、自愧、自責、自嘲、自省,表現出如此豐富和飽滿的人格形象。特別是身為臺大教授看自己一坨屎,多有喜劇色彩和畫面感。
柯文哲這個演講在網絡瘋傳,病毒式傳播,跟帖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他吃了比連勝文貴十幾倍的豪華餐,但依然光彩照人。
有時候初闖政壇的醫師,比一百個政客都更會打選戰。
選戰就是輿論戰,議題就是戰場。戰場最重要的就是地形,而輿論戰最別致的,是輿論的“地形”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2008年前,兩岸議題曾是民進黨的摩天嶺,國民黨在這塊戰場輸得落花流水。到了2008年陳水扁弊案爆發,兩岸議題失靈。2012年后,攻守異勢,隨著兩岸交流深化,兩岸議題成為國民黨的地利。2014年九合一選舉,兩岸議題更是國民黨的輿論高峰,但民進黨這次不在這個戰場上玩了。
民進黨開辟的第二戰場是階層議題。
從兩岸議題到階層議題,萬變不離其宗,選舉需要敵人!一、區別敵我,便于選民辨認;二、同仇敵愾,易于動員力量;三、貶損對方,抬高自己。所以,沒敵人也要想辦法制造敵人。
民進黨曾偏愛兩岸議題,因為兩岸議題的敵人是天然的,給國民黨貼上外來政權的標簽,繼而將國民黨與大陸的交流統統誣為引狼入室、出賣臺灣,自己則高舉起愛臺灣的大旗,高踞輿論的摩天嶺。
所以,民進黨特別喜歡大陸出狀況,也特別樂見大陸放狠話,說硬話,因為它需要制造敵人。
于是,當大陸學會柔性對臺,兩岸交流的利好,兩岸議題就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民進黨也不得不尋找新的敵人。
它找到了,那就是權貴!權貴這個敵人實在好用,打兩岸議題,中間選民會恐懼,藍營民眾會反感,可是打階層議題,藍營的基層平民會和他們一起反權貴。
民進黨的選舉主軸從兩岸,變成階層。輿論的主戰場也從內外(本土和外來),變成上下(權貴與平民)。歷史不幸,提供了民進黨制造新敵人的土壤和氣候。
2014年的結局其實早就出現端倪。
觀察臺灣,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那就是左傾思潮的抬頭與蔓延。這里特指不滿貧富分化、抗議階層固化、訴求公平正義、甚至不惜挑戰現存法律秩序的激進思想與行動。
臺灣民眾一直對國民黨與利益集團千絲萬縷的關系心存芥蒂。2012年選情膠著時,我和一個臺灣朋友說,假如馬英九宣布他下一個任期將站在99%的平民階層立場,解決99%的人的口袋問題,他一定會獲得超高民意,廣告詞可以叫:馬英九,一切為了九十九!朋友笑了,搖搖頭說:馬英九不會這樣做。我好奇:馬英九不是一直想跨越黨派嗎?朋友回答:他可能想做,但他可能不懂得怎樣做。
其實,一系列的街頭抗議活動早就在警告國民黨。2013年夏天,士兵洪仲丘被凌虐而死造成兩個“國防部長”下臺,國民黨把事件歸因于軍中的惡習和別有用心者的輿論操弄,他們沒想到,一個士兵的死亡,出現25萬人上街送別,這已不是個案,而是階層對立最醒目的信號!當25萬人齊唱閩南語版《悲慘世界》為法國大革命而寫的主題曲:“你敢有聽著咱的歌,唱出艱苦人的苦痛。這是咱毋愿一世人做奴隸的心聲。”唱歌的人未必有軍中被虐的遭遇,他們只是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
但國民黨似乎聽不懂這種聲音,或者聽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做!
然而,民進黨聽到了。
2012年“大選”,民進黨就認識到階層固化造成的階層對立是一個機遇,他們借用“三只小豬”的故事,號召支持者把零花錢裝在小豬存錢罐里,支持民進黨去打國民黨這只大怪獸。“三只小豬”喚起了選民無與倫比的熱情,讓兩黨都大跌眼鏡,此前民調大幅落后的蔡英文居然靠此追平馬英九。沒有領導人失誤、沒有政策牛肉,僅憑一個娛樂化活動就大幅改變選情,創下了輿論戰新的奇跡。
盡管民進黨最后失利,但他們卻發現了更好的輿論戰工具,那就是階層,“小”和“大”。
“小和大”怎么打輿論戰?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理智的人都知道服貿協議對臺灣利好,為什么還要反?馬英九實在不理解,因此他輕估了敵人。
如果擺事實講道理,民進黨無法將白說黑,于是它另辟戰場,除了打國民黨程序方面的瑕疵外,主打的輿論戰辦法就是解構,經典的口號是“你好大我害怕”。
他們的輿論邏輯是:國民黨說大陸在讓利,好!我承認大陸在讓利,但大陸為什么要讓利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民黨有沒有出賣臺灣的利益呀?就算你們沒出賣臺灣,但“小”和“大”一旦對賭,“小”會占便宜嗎?賭到最后,還不是一百塊的輸光光。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算了,你好大,我害怕。
“你好大,我害怕”,是有歷史情結的。1895年,大清朝(又一個“大”)在東北和日本打輸了,轉過來把東南的臺灣割走了,好比父親打不贏人家,就把兒子賣給人家,日據50年,讓臺灣人民長期擺脫不了“棄子情結”和“養女情結”,他們對“大”,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相信2016年的選舉,民進黨會繼續沿用在階層議題上打怪獸的輿論戰方法。對此,國民黨能找到破解之策嗎?
仗是靠人打的,打選戰,布兵排將,大有學問。
比較兩個政黨的候選人陣容,民進黨排出陳菊、游錫堃、賴清德,都是老將;國民黨推出連勝文、吳志陽算是新人。乍一看,國民黨陣容更銳意改革:接班人、子弟兵、新生代,連吳二人分別是國民黨兩位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之子,兩位父親深耕政壇,廣有人脈,在藍大于綠的基本盤里,根正苗藍,有基礎民意,如果倒退四年根本不是問題(四年前,吳志陽就選上桃園市市長)。
但2014不是2010。在階層議題的輿論戰中,你排出這樣的陣容,就兩個字:“找打”!對手需要權貴當敵人,你就提供官二代做靶子。結果只能是打得很苦,輸得很慘。
反觀民進黨,在兵家必爭之地的臺北市,發現黨內提不出比柯文哲更好的候選人,就毅然放棄提名,禮讓柯文哲,目的就是為了打敗國民黨。這要說服多少黨內大佬和基層選民,要管控多少盯著這塊肥肉的躍躍欲試者啊?民進黨的控制力與執行力可見一斑。對比國民黨歷史上屢屢出現擺不平現象,不是出走,就是分裂。兩黨的格局,已先分勝負。
2000年大選陳水扁找到了范可欽,2014年柯文哲找到了周世恩。他才24歲,是柯文哲網絡戰5人小組最年輕的一個,這5個沉默軍師,是柯文哲最強大的秘密武器,他們是鍵盤輿論的操盤手,更是輿論戰的大將軍!
“總統府沒有總統、花生油沒有花生”,一張KUSO照片,貼在柯文哲的臉書上,一小時內居然吸引兩千多個網友按贊。柯文哲由此感受到網絡的力量,決定將網絡作為決戰場。
柯文哲無黨籍,沒有政黨遍布社區各個角落的強大關系之網,他的目標選民很明確,就是那些從來不到競選場所的40歲以下的人。他們在哪里?怎么把他們找出來?柯文哲靠的是互聯網。
周世恩,是臉書最強大的中文搜尋引擎Qsearch創辦人,加入了柯文哲的團隊。他所屬的5人小組,從1400萬人次的臺灣臉書用戶中,從點了6億個贊的海量數據中,進行大數據分析,精準發現是誰在罵你、誰在挺你,尋找支持者,影響冷感者,化解危機,精確制導,打擊敵人。
經典案例是MG149案爆發。身為會計師的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質疑柯文哲在臺大醫院MG149專戶涉嫌教唆他人逃漏稅、洗錢等。柯文哲團隊本來建議他冷處理,可是沉默的軍師用數據一分析,網絡上討論柯的所有文章,每天有60%繞著MG149打轉,他的政見反而無人問津,可見冷處理不行,數據進一步分析,發現網友對柯文哲好評的關鍵字是“公開、透明、開放”,果然,當柯文哲召開記者會發表“光明磊落”聲明,數據顯示MG149的聲量從尖峰的80%驟降到10%。
連勝文是年輕人,柯文哲比他老,可是在輿論的塑造下,連勝文卻代表著老年人,柯文哲反而代表著年輕人。因為柯文哲抓住了年輕人!
柯文哲在勝選之夜說:“這是一場網絡主導的選戰!”
選舉到了白熱化階段,郭臺銘一語驚人:如果胡志強當選市長,他要投資臺中2000億臺幣。人們不禁聯想到2012年大選最后的關頭,王雪紅力挺“九二共識”:“和平穩定是人民發展的基石,社會、企業、員工與家庭是命運共同體”。綠營普遍認為,王雪紅宣布支持馬英九,是對蔡英文最后致命的一擊。
但為什么郭臺銘這一次沒有達到王雪紅的效果呢?
道理很簡單:
1.
2012年蔡英文打的是兩岸議題,王雪紅被凸顯起來的身份是臺商,臺商發言最有力;2014年民進黨打的是階層議題,郭臺銘被凸顯起來的身份是權貴關聯者,富商的身份說服力不夠。
2.
王雪紅是示弱,她表達的是大時代下企業家對政局變化的不安,是害怕失去平和生活的恐懼。郭臺銘是扮“大”,出手闊綽,大手筆,誠意滿滿,卻有些簡單粗暴,方式方法未必被弱勢群體接受。
3.
王雪紅是對整個臺灣喊話,是為整個時代代言;郭臺銘是為某個城市、某個特定候選人站臺,格局、境界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對國民黨而言,歷次選舉,臺商都盡力了。
九合一選舉,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
國民黨這次選舉的失敗并不代表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失敗,恰恰相反,從選舉議題看,兩岸政策是國民黨的加分項目,兩岸議題賦予國民黨輿論戰的有利地形,這才逼迫民進黨在階層議題開辟新的戰場。證明兩岸交流釋放的利好已經得到民意的基礎性認可,即使民進黨用解構性輿論武器消解服貿協議等利好政策,也屬于防御性的打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的攻擊性打法,兩岸議題成為民進黨的超級提票機的時代難以為繼。
2.
國民黨并沒有輸得只剩褲衩,臺灣選舉,最快兩年就可以發生一個大反轉。國民黨迫切需要轉型自己的政黨文化,其改革的包袱就是利益集團、地方派系、樁腳文化盤根錯節的網絡。令國民黨痛苦的是:這個揮之不去的網絡既是國民黨最需改革的對象,卻又是目前國民黨基層選票的基礎來源,革掉了這個基本盤,國民黨可能浴火重生,也可能一貧如洗。
臺灣社會并沒有完全擺脫中國傳統社會、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的底色,馬英九一時成功,證明了國民黨多么需要擺脫過去官僚體系與利益集團的染缸,但馬英九的不斷挫敗,也證明了僅僅依靠個人的不粘鍋和照搬西方的法律框架與法律思維,并不能根本解決臺灣錯綜復雜的現實問題。
馬英九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領導人,他想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卻讓自己身陷困境,他的改革不僅沒有討得利益集團的喜歡,也因為一籌莫展逐漸喪失底層民意,他曾經是選票最高的領導人,又跌落為民調最低的領導者。他想成為一棵大樹,卻不幸栽在盆景。國民黨不改掉它的腐朽文化不行,完全拋棄它的傳統網絡也不行,如何在傳統社會中建構現代法律秩序,如何在人情社會中建設清明政治,需要政治勇氣,也需要政治智慧。
3.
民進黨也沒有贏得氣定神閑。民進黨同樣困擾著它的文化bug,那就是臺獨黨綱。民進黨如果不能理性認識臺灣無法自外于大陸的現實,不能順應兩岸交流的歷史潮流,不能與時俱進地改變它的兩岸政策,它就沒有未來。解構是在野黨的專利,如果它想執政,就必須面對和建設。長期用臺獨輿論對民眾洗腦的民進黨,反過來又被這些民眾所掣肘,長期用臺獨來聚集民意、動員力量,一旦要重新出發,談何容易?既要担心基本教義派的反撲,又要担心鐵桿臺獨選票的流失。民進黨的未來沒有坦途。
4.
大陸要習慣臺灣的選舉政治。有選舉,就有輸贏,要習慣各種政治派別、各種政治人物你登臺來我下場,兩岸關系有清晰的底線,兩岸交流有利好的現實,兩岸發展有可見的未來,這些都是大陸牢牢占據主動權的砝碼。既犯不著隨風起舞,也隨時要見招拆招,既要多聽臺商的聲音,也要越過臺商聽懂其背后的民意,特別是青年人的聲音。反過來,臺灣無論哪個政黨,無論哪個政治人物,也不能掩耳盜鈴,要學會理解大陸的底線,要聽懂大陸的聲音。
歷史在輪回,總有驚人的相似。2006年民進黨執政,在三合一地方性選舉中,總共23個縣市長席位,國民黨獲得14席,民進黨獲得6席。2014年,國民黨執政,在九合一地方性選舉中,總共22個縣市長席位,民進黨獲得13席,國民黨獲得6席。猶記得兩年前蔡英文敗選,蔡英文向支持者喊話:“你可以哭泣,但不要泄氣。你可以悲傷,但是不要放棄!”今天,戰場剛剛打掃,新的選戰又要開始,是再一次輪回,還是不一樣的改變?
網載 2015-05-14 18:59:0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