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120年】陳悅:清軍軍紀敗壞 在朝鮮猶如土匪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1895年,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作為敗局的收場。軍事的失敗是否意味著制度的失敗?文化的失敗?帝國的命運終被甲午之戰改變成何種樣子?

值甲午海戰120年之際,騰訊思享會專訪了海軍史專家陳悅,分析甲午戰爭中國之敗局。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歡迎收聽“騰訊思享會”或“ThinkerBig”公眾帳號:


嘉賓_陳悅 采訪_楊超 整理_張寧 楊超


清軍軍紀敗壞 在朝鮮猶如土匪


騰訊文化:淮軍、湘軍多是鄉人組織起來的,陋習很多,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每攻占一個城市就會去搶,在朝鮮時也同樣有這種習慣。


陳悅:這是清軍軍紀敗壞,尤其是太平天國戰爭之后更甚。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的統帥想不出激勵士兵的辦法,所以要么放縱他們干壞事,要么許諾攻下這個城市后你們可以搶東西。而且清代的將領包括李鴻章本人在內,他們從骨子里認為兵是很低賤、粗野、魯的,但只有像壞蛋一樣的兵才有戰斗力,紀律嚴明、斯文的部隊反而沒有戰斗力,他們認為武人本色就是貪財。


1894年春天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軍最初受到朝鮮人歡迎,認為是天朝上國的軍隊,可謂“簞食壺酒”,清軍很驕傲,第一批軍隊還好,因為骨干士兵、軍官是天津武備學堂訓練出來的,紀律相對較好。他們到村莊后灑銀子,撫恤老百姓,后續的就不行了,搶掠接連不斷,猶如土匪一樣。


日軍欲圖給世界顯示自己很文明


清軍從朝鮮敗退回國內,有記載說老百姓怕官軍比怕土匪還厲害。這給日本提供了口實,日本第一軍從朝鮮半島攻進東北后,出臺了一個政策:“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買東西要給錢。這種心理戰攻勢,效果特別明顯,很多老百姓到日本軍營里求寫一張告示,說這家不要搶劫。這個東西特別靈,日本兵看到這個東西就嚇跑了。


當然,日軍中也有軍紀非常壞的部分,叫“軍夫”,在日本國內的情況跟清軍很像,不是部隊,幫著部隊扛著彈藥,相當于民工,是臨時招募來的。當時日本廣島部隊規定軍夫不能進廣島城,因為軍紀太惡劣了太壞了,但進入中國之后怎么處理的,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一些個例,有日本士兵犯了一些事情被殺掉了,被判了死刑。


實際上,日本這一仗不是打給中國人看的,也不是打給日本人看的,是打給世界看的。我已經崛起了,不是傳統落后的國家,怎么顯示自己是文明的?拽住中國,把中國一把揪上擂臺,邊上全是列強,把中國揍趴下之后,向列強說我是文明的。打的過程中還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舉動是符合列強的游戲規則。所以這一戰時看不到后來日本軍隊在二戰時的野蠻,甲午戰爭時相對來說還是守規矩的,清軍的軍紀不如日本好。


清朝打古代戰爭 砍頭扒皮搶衣服


騰訊文化:清軍還有一個不良喜好——殺俘,人已經死了,把頭砍下來,肢解尸體,這種野蠻的行為正好給日軍提供了口實,給西方人的印象是中國人太野蠻了。


陳悅:這是日本人反要宣傳的東西,他們打進旅順后進行大屠殺,一共殺了3萬人。我們以前認為這3萬人全是平民老百姓,實際上旅順是一個很小的村子,不會有很多的居民,要么是軍人、工人或者家眷。旅順清軍守軍2萬多人,真正突圍出去的只有3千多人,加上戰死的一些,剩下的1萬多人去哪兒?不可能白白蒸發掉。旅順大屠殺事件之后,全世界震驚了,有一些美國記者跟著日本軍隊親眼目睹旅順大屠殺,說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實際是野獸筋骨的怪獸國家。日本在“危機公關”時提出一個理由:在屠殺旅順過程中看到大量日軍尸體受到殘忍的虐待,所以才做這樣的事。


當然,這是詭辯,中國又沒有請你,你侵略,我反擊,沒什么不對。但是日本軍人的尸體受到清軍虐待的事實確實是存在的,這是為什么?因為清軍看似打了一場近代戰爭,但實際上是一支古代軍隊。


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戰爭,戰斗結束后小兵報告大帥,說打死兩個日本人。大帥肯定問證據。一開始不割腦袋,而是割耳朵,但發現一個人有兩個耳朵、一個鼻子,可以說是三個日本人,回來領三份錢。大帥說不行,必須是一個腦袋,所以日本人的尸體沒有頭、耳朵、鼻子。再是清軍搶衣服,日本人衣服好,把衣服給扒了。還有采取報復性行為,比如把日軍皮扒了。這一切,我們只要看看《三國演義》就會發現,這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常見的現象,但到了19世紀,這就不不符合國際規范、國際的人道主義精神。


當時中國將領的軍事知識主要來自于《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岳飛傳》。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有名將領上前線,首先派兩個小兵去日本軍營下戰書,這完全是演義故事的做法。說本大帥率領天兵,各個都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給爾等最后一個機會,趕緊卷鋪蓋走人,再不回去當心把你們全軍消滅。后來他們被日本人打得不行的時候,還干了一件事,在自己的軍營外面掛免戰牌,干這種荒唐到極點的事。


清軍士兵的出身很差,什么文化都沒有的,拿起50公斤的石鎖、舞起200斤的大刀,就很了不起,這樣的人當了將軍。如此,部隊的思想可想而知,一切停留在古代,而日本在近代。在戰場上做了很多荒唐的事,而且被日本抓住把柄,說清軍很野蠻。


甲午戰爭中多數中國人不知道國家是什么


騰訊文化:這支軍隊并不是國家軍隊,這場戰爭也不是國家的戰爭。


陳悅:當時的中國人,99%甚至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國家是什么。士兵、官員,他們可能認為能夠通過這件事收一點賄,家庭會有很多積蓄,這個事遠遠超過國家的事。國家是什么?他不知道,清政府跟我何干?日本人打進來,割地賠款,臺灣又不是我家的,就割吧,跟我沒有關系。特別沒有國家意識、公民意識。


在這場戰爭中,這類事情比比皆是,日本人抓住戰俘兩句話就開口,他不認為情報泄露有什么大不了,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個意識。日本部隊一進入東北,清軍倒戈,老百姓舉著旗子歡迎,如歡迎解放者一樣,被清王朝統治這么多年很痛苦,你們是為大明皇帝報仇的。


騰訊文化:日本確實也有“反清復明”的口號。


陳悅:日本有宣傳,對清朝骨子里的東西挖得很透很深,知道中國民間社會的最基本矛盾是什么。所以一進中國就發“告十八行省豪杰書”,希望十八行省的豪杰起來反對清王朝。我最近明白了,這不是針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百姓起來對他沒什么幫助,這是針對在當時中國非常有組織、非常龐大的秘密社會——天地會,想喚起天地會的注意。所以書里說得很明白,宣傳的口號說得很明白,你門要槍給槍,要東西給東西。


騰訊文化:日本對中國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們在甲午戰爭之前派間諜到新疆、甘肅等地,但中國正好相反,對日本這個國家很朦朧,甚至前線打成什么樣都不知道,謊報軍情的也很多,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中國不重視這些東西?


陳悅:中國文人、中國社會有一種不良的情緒,到現在還存在,稱之為虛驕心。有時候我們提起日本的事務或者英國的事務,我們有一種沒來由的驕傲感,一說就不屑一顧,小國,我們只要不要賣給他們茶葉,他們吃牛肉都消化不了。虛驕心非常強,這樣不可能研究你的對手,去正視他。當時中國駐日本的外交人員黃遵憲,已經寫了《日本國志》,已經有知識分子在試圖解日本,但這種東西的影響力非常微弱,因為整個社會充盈著對日本不屑一顧的感覺。


甲午一敗開啟中國真正的近代化


騰訊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清朝根深蒂固,甲午戰前始終不承認中國在制度和文化上有問題,因此對海軍只是“容忍”,甲午戰爭之后,這種情形并無改變,以您看是為什么?


陳悅:這是我們文化的強大性,孔孟之道存在上千年,很具有威力。太平天國,湘軍之所以鼓舞起這么多讀書人起來打仗,里面就有一句話:這不是一場戰爭,而是衛道戰爭,要保衛儒教。孔孟之道傳統文化根深蒂固,里面有很好的、積極的向上的一面。但同時不可回避我們傳統文化有一種排外和頑固的東西。


中國遇到千年變局時,日本也遇到了,但我們就沒有能夠邁得出去那一步,做全面性改革,只是買了海軍軍艦,以一支海軍來保證我們舊有文化傳統、舊有的生活方式,舊有的價值觀、道德觀。


騰訊文化:底子不變,皮面變起不了作用。


陳悅:甲午戰爭之后,起碼在讀書人中不是鐵板一塊,有人說要學西學。梁啟超說“驚醒中國五千年大夢是甲午一役。”我覺得他說這句話是發自肺腑的,不是驚醒中國五千年大夢,而是驚醒梁啟超本人的大夢,甲午戰爭之前全是中國傳統的東西,這一戰嚇到了,怎么一下跟日本差距這么大。


在日本長崎街道上,現在有一個雕塑展示這個街道上曾經最具有的街貌:日本人戴著斗笠、拉著黃包車當苦力,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花枝招展,要么坐在車上、要么坐在路邊上,趾高氣揚的是西洋人、中國人。也就是說在1840年左右,我們強勢,會謙虛去正視日本嗎?被日本打敗后,刺激會強烈到什么程度?這些人本來是我們最瞧不起、最看不上的人,他們居然把我們打成這個樣子。所以之后產生很長時間的文化不自信、反思,后來的新文化運動要徹底進行文化的改造、改革。從從甲午之后有一個趨勢,保守勢力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禁錮著近代化了。


中國文化有自閉傾向 搞變法難走通


騰訊文化:有這樣一個說法,中國真正進入近代化是甲午戰爭之后,之前還是古代狀態,海邊打了仗,很多人不知道,不知道臺灣沒了。


陳悅:中國真正進入近代化的時間更晚,我認為是宣統時代的新政開始,才有點類似人家明治維新剛開始的氣象。我們和日本兩個國家賽跑,一下晚了很多年,幾十年浪費掉了,中間是一次大的猶豫,戊戌變法走極端,快速西化,義和團庚子事變,走另一個極端,保守之路。結果發現這兩方面都走不通了,無路可走了,這時候才謙虛下來,我們要正兒八經地學西方,衣服改了,什么都改了,投降了。這本身不能說明哪個文化差,如果沒有外來文化侵入,我們在這里活得還很好。但一個外來文化來時,而且強勢時,迫使你不得不想辦法適應它,跟它共生共存,而不是抗拒它。清政府前幾十年一直打算抗拒它。


騰訊文化:近代化是世界化的趨勢,不一定是西方影響中國或者中國影響西方。現代化生活對每個國家都是沖擊,對英國人來說最早的生活方式也沒了,但有時候我們卻不愿意接受轉變。


陳悅:這是一種文化心態。英國例子非常好,倫敦奧運會展示了這一幕,田園牧歌式的風光,突然地里豎起煙囪,草地都不見了,煙霧遮天蔽日,鋼鐵鑄造、蒸汽機、輪船出來了,對他們的傳統生活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打斷。但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文化中所存的自我、自閉的東西太多。梁啟超說,在中國守法易,變法難,中國搞變法的人,從王安石開始,基本沒有好下場。你要顛覆,可能你的事是對的,但也不行,盡管我們社會因此得益了。


1840年大清國第一次被打敗,到1894年半個世紀都沒有改過來,這是我們自身文化中存在的對新生事物的害怕造成的。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致力于中國近代海軍史、艦船技術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定遠號紀念艦策展總監,海軍史研究會會長,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委員會委員、北洋水師網站站長。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表專業文章近百篇,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近代國造艦船志》、《清末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沉沒的甲午》、《辛亥·海軍》、《中國近代軍艦圖鑒》等。曾參加中央電視臺“《解密甲午》”和“《走遍中國》再尋甲午魂”等專題片的拍攝。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顧問、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9:03

[新一篇] 【甲午海戰120年】清朝士兵打仗只為掙錢不為保家衛國

[舊一篇] 旅行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