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食品安全:無人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網絡美食勃興的背后,美味誘惑與監管困惑并存。 (何籽/圖)

社交網絡勃興,網購美食也開始涌向餐桌。這種充滿腔調的新業態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存在天生的“隱蔽性”,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賣家們只需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就能徹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滋 ……”天剛泛白,白象就把蛋液、甘藍、番茄和新鮮雞肉一道放進熱騰騰的油鍋。這份杭州傳統早餐蛋餅出鍋后,紅綠搭配,煞是好看。

此時,遠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小熊也準時走進廚房。“今天的蝦怎樣?”這是她和搭檔的每日經典對白。她盤起長發,戴上塑膠手套,開始打理成箱的小龍蝦。

白象手創的早餐配送“晨之美”和小熊主打龍蝦外賣的“麻小熊”,都是剛創立的品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辭職創業,擁抱國家倡導的“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自此世界上少了兩個辦公室中的白領,卻多了一對能一手做菜一手用微信接單的“網絡私家廚子”。

然而,面對正在興起的自制美食網售浪潮,相應的監管幾乎是空白。網絡美食家們銷售的食物大多缺乏資質和衛生許可,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那些沒有執照的賣家們,只需要關閉虛擬世界中的店鋪或者注銷微信號,就能徹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于是,難免有人會煮鶴焚琴地問一聲:“這些網絡美食坊,在食品安全方面,靠譜嗎?”


1
             賣的是信任
         
   


互聯網賣美食,更多的是在銷售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腔調”。

小熊曾在京城一家雜志任職,如今她習慣每天化好妝,戴上嫩黃色的印著卡通小熊的頭盔,騎著電動車在京城送貨。

“麻小熊”的銷售主要基于微信朋友圈。劉欣靈是中國大陸第一批用上iPhone的人,也是最早訂購“麻小熊”的食客。像大多拿到“麻小熊”的顧客一樣,她會拍張照在微信“曬單”,因為“包裝漂亮得讓人驚嘆”: 印有“麻小熊”LOGO的腰封、一次性手套、桌布、牛皮紙說明書,有時甚至還附贈一本新出版的新聞特稿選。

用劉欣靈的話說,小龍蝦這種市井小吃與精美包裝和美女送貨員放在一起,充滿了違和感,卻又讓人感到“一種文藝女青年的氣息”。

浙江農林大學大四學生郁培清第一次訂購白象的“晨之美”早餐,也是被它散發出的“文藝范”傾倒。

白象制作的早餐非常時髦:招牌手工雞肉卷、牛油果吞拿魚三明治、菠菜意面……收到后將一個個精致的小盒碼在辦公桌上,不像是早餐,倒像是米其林餐廳精心準備的宴席。

腔調還體現在附贈的方巾上。在食客劉璐家中,至今仍然保存著數十張“晨之美”早餐套盒配送的方巾。她曾把一張印有小鳥圖案的方巾曬到朋友圈。一個法國朋友在下面點贊,說方巾上用法文寫著“好胃口”。那以后,收集“晨之美”的方巾成了她的愛好。

除了腔調之外,網絡自制美食的風靡也和消費者對傳統餐飲業的不信任直接相關。

此前,小熊習慣去北京簋街吃小龍蝦,后來她選擇自己烹制龍蝦乃至創業,就是因為担心小飯館做的“不干凈”。

麻小熊宣稱每只蝦都要經過至少10秒才能處理完畢——在她看來,是每天消耗幾噸蝦的店家做不到的。

于是,當“麻小熊”將選料、烹飪過程拍成圖片,發到朋友圈,劉欣靈很快就分享了。這契合選擇網絡購買美食的顧客心理:了解原料來源,看得見加工過程,所以我愿意花高價購買。

對劉欣靈來說,麻小熊不是商家,倒更像是一個素未謀面的朋友。劉璐訂購白象的早餐,也是因為朋友圈中“一個很靠譜朋友”的分享。這種憑感覺而來的信賴感,是社交網絡提供的附加值。

在中山大學公共管理學系教授劉亞平看來,這種信任恰恰是中國當下食品安全亂象中最稀缺的。

“盡管官方和企業一再告訴大家,國產奶粉很安全,但不少人還是選擇海外代購。這反映了消費信心的崩塌。”劉亞平說,網售食品提供給消費者的信任,不是來自政府認證,而是來自對商家的認可,對朋友評價的信賴以及自己到加工地點親自考察而產生的信心。


2
             中國特色監管
         
   


“人與人之間,能夠只靠信任嗎?”曾在衛計委任職的馬立新是網售食品堅定的反對者。在他看來,網購食品的行為“很扯”:“一邊怪食品安全不好,一邊自己瞎買瞎吃。”

馬立新認為,這些食品來源沒有資質,物流不專業,也沒有追溯體系,這些都是監管盲區,一旦出問題就會是很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事實上,新興的微店只占網絡自制食品銷售的很小份額,其主力軍仍在淘寶等網購平臺上。在淘寶中敲入“自制食品”,結果超過一萬條。

比如一家農家臘肉店就在淘寶滾動播出視頻:在遵義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村委會的牌匾前,一位穿著白襯衣黑西裝的人,正操著濃重的方言說:“我是回龍村村長,我為農家臘肉代言。”

然而,政府對網絡食品的監管,仍停留在“即將起步”的階段。

2014年6月,《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其中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并承担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未履行法定義務,應當承担連帶責任,并先行賠付。”

但像“麻小熊”這樣的自制美食賣家應該如何監管,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中國對食品的生產和經營實行許可制度。食品安全法規定,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都應該取得相應的許可。小熊也只是在申請淘寶店時才發現,一旦選擇販賣類別為“食品”,必須先輸入食品流通許可證編號。

只用了兩周時間,小熊就委托朋友辦好了淘寶要求的“食品流通許可證”。

“在網上賣自制食品,辦餐飲許可證就行。”北京億達晨光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一位李姓經理向南方周末記者保證,只要6000元人民幣,就在兩周內拿到一張餐飲許可證。

“這種情況在美國不會發生。無論在網上販賣什么食物,美國的商家都必須獲得FDA或者州政府的營業執照。”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高級食品安全研究員馬丁·波克納威(Martin Bucknavage)為州政府農業部工作,負責培訓來自中國的食品企業,他曾花了很長時間了解中國泛濫的網絡自制食品。

不過,波克納威也意識到文化差異:美國各個地區的食物差異性不大,而中國食品地域性強,口味相差也“太大了”。特別是對中國人來說,“食物所象征的情懷和生活方式,和它實際意義一樣不可缺少”。

和線下銷售不同,網絡把美食體驗和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信任鏈接起來,但這種信任又因為彼此之間現實的空間距離而顯得脆弱,甚至完全依靠賣家自律。

“麻小熊”宣稱幾乎不用蔥油、蒜味鹽和各種添加劑,只用真正的辣椒、花椒和大蒜榨油調味。但這樣產生的開銷遠比使用添加劑大,生意越來越好之后,節約成本和擴大產量同時擺上臺面。看到支出明細后,小熊默默將炒蝦用的冰糖換成白砂糖。

在杭州華測瑞歐科技公司法規處負責人白利強看來,隨著消費群體的擴大,與“冰糖換白糖”這種無傷大雅的問題相比,更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隨時可能發生,其中最主要的是微生物污染和細菌超標等食源性疾病風險。“我不相信光憑信任就可以做好,一旦想要提高利潤率時,就難說了。”


3
             發證許可是否現實?
         
   


無論對于賣家還是買家,監管空白帶來的不安全感都一直存在。

小熊辦了許多證,但她至今也搞不清楚,手上的幾個證分別管著什么。“領證”近一年,還真沒有一個監管部門查到“麻小熊”的店面。對比其他實體店鋪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小熊感覺網絡自制美食確實處于監管的“盲區”。

在淘寶論壇上,對于“辦證有什么用”的疑慮同樣存在。

“北京、西安、長春曾通過地方立法提出網絡售賣食品必須獲得工商部門的相關許可,但網絡售賣自制食品的許可和監管執法部門,仍未明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江蘇、安徽、海南等地食藥監督局官員,得到的反饋都是:目前只能管到實體店,網上交易根本沒法管。

這也正是許多賣家網上入行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辦證這么麻煩,我直接到城里開一間超市,何必還搞什么網店呢?”一位網絡賣家說。

在中國,食品小作坊一直被視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也是監管難點。面對成千上萬的網絡賣家,利用發證這種傳統監管方法監管并不現實。

“有些公眾可能不在乎網售食品是否有許可,他們明知會有風險。”在劉亞平看來,某個領域,政府沒有監管,這并不意味著是監管盲區,可能只是表明現有監管力量(如來自市場、社會的力量)尚且不能有效地約束經營行為。那么政府在介入時,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的約束力量的作用,否則可能是越管越糟。比如監管者要做的是信息披露,通過宣傳告知公眾風險。

此外,國外正流行一種“參與式監管”的做法,賣家邀請消費者隨時去到種植地或加工地參觀,通過增加透明度來保證產品的安全。賣家和消費者之間是認識的,甚至是有感情的。這樣,他們在種植和生產食品的時候,往往會更用心。劉亞平認為“這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共治模式”。

“也可以考慮依靠類似于大眾點評這樣網絡評價機制,鼓勵網民消費者對相關的網售食品的安全性加以評估和公開,以此來幫助消費者辨明信息,增強識別能力。”劉鵬建議。

盡管監管難題還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當中,現實中的網絡美食卻不可抑制地端上了越來越多的餐桌。2014年11月,兩個新人加入了“麻小熊”團隊,小小的廚房里更加熱鬧了,蝦子源源不斷地送出,而各種許可證,則被堆在廚房的一角。


(應受訪者要求,馬立新為化名)
在這里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2:04

[新一篇] 換了個市長百億造城即爛尾?

[舊一篇] 陳丹青的知道和不知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