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語言的認知研究與認知語言學
  語言認知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卻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語言的認知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心理學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是基于語言學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學的研究注重語言的感知、語言理解、記憶、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問題,而基于語言學的研究則比較注重語言的形式類、語言符號的意義、形式和意義之間的操作、意義—概念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等方面的問題。
  語言的認知研究涉及到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語言是什么以及語言以什么樣的方式和結構存在的問題。
  關于語言是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認為,語言是一種客觀現象,它獨立于人的心智之外,可以作為一個純客觀的研究對象來對待(客觀主義);另一類認為,語言與人的心智有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不是一種純客觀的現象,因此研究語言必須與語言所賴以存在的心智聯系在一起(非客觀主義)。這一問題是語言學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語言學不像別的學科,其研究對象一直與別的學科有粘連。索緒爾在講到語言學的材料和任務時,開宗明義地說:“語言學的材料首先是由人類言語活動的一切表現構成的”(注: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第26頁,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那么人類言語活動的表現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當然首先就是語言本身,因為人類言語活動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所以還是應該先回答什么是語言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迄今為止,各種語言學的著作和非語言學的著作對“語言”做過幾十種界定,因為觀察角度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索緒爾注意到了語言學研究對象的多面性,認為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研究對象的多重屬性。如何才能找到語言學完整的研究對象呢?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去著手解決問題,但“任何地方都找不著語言學的完整對象;處處都會碰到這樣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要么只執著于每個問題的一個方面,冒著看不見上述二重性的危險;要么同時從幾個方面去研究言語活動,這樣,語言學的對象就是亂七八糟的一堆離奇古怪、彼此毫無聯系的東西”。(注: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第29-30頁,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成是一個非自足的認知網絡(Hudson 2001),這個認知網絡包括形式范疇、概念系統、關系表達系統和知識系統。
  要回答語言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和結構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語言在哪兒。語言是一種心理符號,它以特定的方式與人類的心智以及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處于一種共生的狀態之中。而心智和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都與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關。人類的語言在結構上對應以下一些范疇:(1)概念結構,(2)外部世界,(3)知識系統。
  概念結構是人類認知系統的基礎,人類認識自身及世界離不開概念化的過程,而概念化的過程包含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能力,二是想象能力。概念系統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語言。概念有它自身的結構方式,但概念的存在和發展與語言的存在和發展有一種共生關系。
  外部世界表現為實體以及它們的屬性。外部世界是獨立于人的主觀認識之外的,但是對外部世界的描寫和刻畫都離不開人的概念系統。人們總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認知外部世界的實體。語言的形式和意義通過概念結構與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種映射關系。
  附圖H1MC13.JPG
  知識系統是人類認知經驗之和。人類的知識系統涉及到人類對外部世界的分類和對外部世界實體的認識,涉及到人類對實體屬性的認識,以及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知識系統的表述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又依賴于知識系統的支持。
   1.1基于心理學的語言認知研究
  基于心理學的語言認知研究從基本的認知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語言,其中關于感知、記憶、注意力和推理的研究都有很長的歷史(Talmy2000)。這方面的研究都以實驗室實驗或儀器探查為手段。傳統的實驗技術手段比較落后,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基于心理實驗和腦神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新的進展,例如大腦掃描及腦成像技術,可以為語言的感知提供直觀的證據,但是它們所能解決的語言學問題還很有限。
   1.2基于語言學的語言認知研究
  1.2.1形式類
  語言形式類的研究是語言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范疇和范疇化問題是形式類研究的核心。認知語言學關注范疇如何展現人類心智這一基本問題,也就是說,關注我們是如何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關于范疇的傳統理論是建立在共同屬性的基礎上的,近年來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范疇化的問題遠遠比這個復雜。其中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發現,人類的范疇化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已經大大超出了共同屬性的范圍。不僅如此,Langacker(1987)還提到兩種范疇化的概念:一是基于原型的范疇化(categorization by prototypes),一是基于圖式的范疇化(categorization by schema)。基于原型的范疇化可以這樣表述:一個類當中有一個最典型的成員,是這個類的原型。該類中的其他成員根據與原型的相似程度而與原型具有相應的對應關系,這種相似程度是有層次的,有的成員與原型相似性多一些,有的成員與原型相似性少一些。基于圖式的范疇化理論與原型理論正好相反:圖式建立在所有成員的共同特征的基礎上,其中各個成員是不分層次的,一個圖式可以涵蓋該圖式中的所有成員。
  從亞里斯多德到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著作,范疇問題都被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它們被假定為一些抽象的容器,事物不是在范疇內就是在范疇外,當且僅當事物具有某些共同屬性時,它們才被歸為一類。認知語言學關心的是范疇化的過程,而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如何思維、如何活動以及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而區別于其他的生物。事實上,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事物,沒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疇。范疇化是人類經驗和想象的結果:它一方面來源于感知、行為活動以及文化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來源于隱喻、轉喻以及心理印象等認知途徑。對范疇本身的認識將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詞類問題是范疇化問題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它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詞類是什么樣的類,它本身的樣態是什么樣的;二是我們如何歸納或者分別詞類。前者是范疇本身的問題,后者是我們的認識問題。理想的范疇應該是一個界限清楚的范疇,范疇內所有成員共同擁有某些普遍屬性,它們與范疇外的成員形成鮮明的對比。
  漢語的量詞(實際上是類詞)也涉及到說漢語的人對事物進行分類的心理機制問題。每一個量詞都是一個類的標記,它所管轄的成員在原型的基礎上聚合在一起。
  1.2.2意義
  要研究意義必須知道意義在哪兒。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就在我們能夠意識到的經驗當中(Talmy 2000)。內省的方法是找到意義所在的必由之路。當然,內省應該有一些嚴格的限制。意義以特定的結構形式存在,與客觀世界之間存在著映射關系。意義涉及到認知域的范疇,比如空間、時間等范疇。每一個意義范疇都包含著一些次范疇。其所指涉的認知域是一個層級系統,起始于一,終止于萬物。語言中的意義除了規約意義之外還有語用意義。認知語言學關注意義中最基本的范疇。例如,把事物(things)分成客體(object)和運動(motion)兩大范疇,客體涉及到靜態的事物,運動涉及到動態的事物;客體可以分為具體的(concrete object)和抽象的(abstract object)兩個次范疇,運動可以分為行為(behavior)和活動(activity)兩個次范疇。每一個范疇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屬性刻畫,例如運動與場景相關,而場景又可以分為真實的場景(factive scene)和虛擬的場景(fictive scene)。運動通常可以分析為孤立的或連續的事件(event ),而事件又可以分析為事件的使因(cause)和結果(effect)。 事件的使因可以用力(force)的分配來解釋,例如力的動力來源(source)、 方向(direction)和目標(target)。
  1.2.3形式與意義的操作
  形式和意義之間的操作是認知語言學關注的問題之一。每一個形式類都與一定的意義有對應關系。由于形式類的抽象程度不同,它所對應的意義也不相同。不同的語言在形式和意義操作界面上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印歐語的語法范疇性、數、格、時、體、態等,每一個范疇類的意義都有相應的語法形式,但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相同的范疇類,即使有相同的范疇類,也不一定有相同的語法手段。認知語言學探討人類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表現為類型學的型式(typological patterns)。
  意義是語言的三個要素的核心部分,可以分為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兩類。詞匯意義是一個開放的類,而語法意義是一個封閉的類,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有不同的認知表現(cognitive representation,CR)。語法意義的描述可以有不同的參照系,例如“事件”這一概念涉及到一些相關的意義范疇,這些意義范疇可以由拓撲學的和非拓撲學的語法元素來確定。
  拓撲學的或類拓撲學的 非拓撲學的
  點point 單數性singularity 物質material
  延長線linear extent 復數性plurality 空間space
  方位性locatedness 相同same 時間time
  在內within 不同different 運動motion
  區域region 點的毗鄰“adjacency”of points 中介medium
  邊side 一一對應 當前指示的/交際中的實體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entities currently
   indicated/communicating
  形式和意義之間的操作在形態學和句法學層面上有不同的內容。在形態學層面,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詞匯語義問題包括單個語素的語義基礎,但是關注更多的還是單獨的或與其他類組合而成的某一類意義的系統形式。要完成這個任務,就要引入圖式系統的概念。因為圖式是“構型的結構”(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是更加概括的意義范疇。句法層面的意義與表達和功能聯系在一起,表達和功能中的問題涉及到信息的結構和形式類的選擇。表達與情景聯系在一起,情景又可以分解為不同的元素。
  附圖H1MC14.JPG
  1.2.4概念和概念化
  概念結構的語言表現是認知語言學關心的另一個核心問題(Talmy2000)。概念和概念化是兩個不同的側面:概念結構研究的是概念的形式,而概念化研究的是概念形成的過程。這方面的研究一是從語言概念的角度考察概念的形式類,一是從功能的角度研究句法結構從而了解概念結構的外在表現。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的概念結構、人類語言是如何表現概念的、概念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什么樣子、語言學和心理學在概念組織的認知理解方面如何統合、現象學的概念內容及其在語言中的結構形態等等,構成了認知語義學的主體。
   二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
   2.1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問題:人類語言與心智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問題是語言與心智的關系問題(Pinker 1994 )。關于心智的研究有很多角度: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什么是推理?我們的經驗如何起作用?概念系統是什么以及它們是如何組織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樣的概念系統?如果是,這個系統是什么?如果不是,人類共同的思維方式是什么?關于這些問題,傳統的看法與最新的研究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傳統的觀點認為推理是抽象的,不能具體化的,而新的觀點則認為推理有具體的基礎;傳統的觀點認為推理是命題的樸實而又基本的客觀上的真與偽,而新的觀點則認為推理是以想象為中心的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但二者都承認范疇化是我們的經驗起作用的主要方式,因此范疇化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原型和基層范疇的理論有很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觀點被稱為客觀主義范式(the objectivist paradigm),認為理性的思維包括抽象符號和意義之間的運算,而意義客觀地對應和注解外部世界,它獨立于人的認知機制之外。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思維是具體的,是想象和抽象的結果;思維具有完型性,不是原子主義的;思維具有生態結構,概念結構可以用認知模型來刻畫(Lakoff 1987)。
   2.2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語法研究與語義研究
  2.2.1語法與認知的關系
  語法涉及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與形式語法相反,認知語言學不認為語法是純粹的形式問題,也不認為意義是基于真值和參照的,同時不承認有一個上帝真理,一個唯一的理解孰是孰非的正確途徑。認知語言學可以為形式的分類提供分類學之外的解釋,也可以為形式類的替換和變化提供動因上的解釋。認知語法不僅在宏觀上建構語法的認知模型,而且在語法的微觀層面上為解釋許多語法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點。
  2.2.2構型結構/圖式化
  構型結構也就是圖式化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空間、時間或其他可定性的語義域的圖式結構或者幾何描述,例如空間方位、指示系統、關聯系統、時體標記、數量標記等。Talmy(2000 )提到七種構型系統的圖式范疇。
  (1)數態(plexity):單數和多數。
  (2)界態(boundedness):有界和無界(沈家煊1995)。
  (3)分割(devidedness):數量的內部分割,無界和無隙;連續和離散的概念。
  (4)數量的配置(the disposition of a quantity):類的交叉,比如離散/連續范疇與有界/無界范疇的交叉。
  (5)擴展的分級(degree of extension):點,有界的延展,無界的延展。
  (6)分布型式(pattern of distribution):時間中的行動、空間中的事物的分布型式既可以用語法手段來指別,也可以用詞匯手段來指別。事物和行動都有不同的分布態,例如時間中的行動圖式有以下幾種:
  附圖H1MC15.JPG
  (7)軸對稱(axiality):成對的形容詞如well/sick在和程度副詞例如slightly/almost共現的時候,語法形式上常常有差異,表現出不對稱。例如:
  附圖H1MC16.JPG
  構型結構還包括視點(位置、距離、狀態、方向、視角)問題。例如:
  小張在樹林里發現一條蛇。(小張和蛇都在樹林里)
  小張在書包里發現一條蛇。(蛇在書包里,小張不在書包里)
  小張在飛機里發現一個小島。(小張在飛機里,小島不在飛機里)
  2.2.3注意力分布
  注意力的分布也是圖式系統的問題。有三個因素影響注意力的分布:第一個是注意力的強度,可以分級,強度最高的成分為凸顯部分,注意力的強度安排跟背景/前景有關;第二個是注意力的型式,例如注意力的焦點、注意力的視窗、注意力的層次等;第三個是注意力的匹配,即注意力型式的某一部分跟參照場景中某一區域的匹配,例如同一個事件或事實,在表達上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反映出注意力分布的差異。
  臣屢戰屢敗。(注意力的焦點在“敗”上)
  臣屢敗屢戰。(注意力的焦點在“戰”上)
  老張工作很努力,但成績不是很好。(注意力焦點在“成績不是很好”上)
  老張成績不是很好,但工作很努力。(注意力焦點在“工作很努力”上)
  2.2.4認知的物力論偏向(a cognitive bias toward dynamism)
  物力論是以力及其相互關系來解釋宇宙。在人類的認知活動中,用力以及力與力的相互關系來構建語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傾向是很明顯的。虛擬的運動可以解釋為源域(the source domain)到目標域(thetarget domain)的映射,目標域是靜止的。假定源域是靜止的,運動為目標域到源域的映射,那么這種映射可以理解為認知的靜力論(staticism)傾向。源域是真實的,映射的目標域是虛擬的。例如:
  愛情是一個旅程。
  婚姻是枷鎖。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
  X是Y,這是一個由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模式,X為源域,Y為目標域。運動的方向是X→Y。由于有了虛擬的認知方式,有了諸如由X映射到Y這樣的物力論傾向,我們才可以用有限的概念范疇涵蓋更多的概念范疇。
  2.2.5知識結構
  我們的知識是以什么樣的結構方式存在的?語言如何利用知識和受制于知識?我們的知識是如何得來的?這些都是認知語言學要回答的問題。比如,我們關于空間的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環境,空間的概念、參照系、空間關系的表達都依賴于我們的知識。例如:
  我們在火車上認識的。(真實空間,參與者在場)
  我們在家長會上認識的。(隱喻空間,參與者在場)
  我們在網上認識的。(虛擬空間,參與者部分在場)
  我們在書上認識的。(隱喻空間,參與者不同時在場)
  盡管屬于不同類型的空間概念,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毫無障礙地表達和理解,這說明我們的知識在起作用。認知語言學認為,知識可以分為科學理論(scientific theories)和大眾理論(folk theories)兩類,它們都按照一定的層級有組織地存在,與語言關系密切的往往是大眾理論。例如,根據科學理論我們都知道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但在語言表達中仍然有“太陽東升西落”這樣的句子,我們居住的地球成了靜止的參照物。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經驗。例如:
  a.連女孩子都不哭。
  b.連男孩子都不哭。
  根據我們的知識,接受和理解a不存在障礙,但是b卻和我們的知識相距甚遠。
  2.2.6概念結構
  認知語義學把概念結構作為研究課題,因為概念與語義有密切聯系。概念是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存在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結果,又是人類進行理性思維和推理的基礎。語言離不開概念,了解概念當然也不能離開語言。概念屬于知性的范疇,知性和語言、世界是互相依存的三個領域,它們各有各的屬性特征。世界獨立于認知主體之外,但是知性和語言都是認知主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認知語言學主要研究概念屬性的外在表現,從語言的視角研究概念的形式特性,從功能的角度研究句法結構從而了解概念的結構。
  2.2.7實與虛
  眼見為實,心想為虛。認知語言學認為虛擬的認知現象比真實的認知現象更為普通。實與虛是現實世界的概念,在語言世界里,我們無法對外部世界做真假判斷,但是我們可以判斷什么樣的表達是虛擬的,什么樣的表達是真實的。例如:
  虛擬的:時間是一條河。
  真實的:時間不是一條河。
  實與虛的問題涉及到外部世界:同一個客體的兩個不同的表述,我們會把更加接近真實的那個表述確定為“真實的”(factive), 把不那么接近真實的表述確定為“虛擬的”(fictive)(Talmy 2000:100)(注:這里的“真實”用的是veridical,而不是true。)。 認知語言學的真實只是說在認知評價里實在性更多一些,而不涉及現實的、客觀的真實。
   2.3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取向:語言—世界—知性(language-world-ception)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取向是三元論的。前面說過,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問題是人類語言與心智的關系問題,而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中,語言、世界和知性的關系是不能回避的。語言從自然屬性上說是一套符號系統,從社會屬性上說是人們用來交際的工具,從心理屬性上說是人們的思維工具。所以語言既是一種自然現象又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的存在與知性的主體密不可分。世界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會影響到人的知性,也會影響到人的語言結構。人是客觀世界的產物,人的經驗和知識來自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所謂知性(ception)涵蓋了心智概念的兩個方面,一是感知(perception),一是概念(conception),可以說涵蓋了所有的認知現象(Talmy 2000:139)。感知和概念也是不可分割的,概念的存在和概念的結構都建立在人們對世界的感知基礎上。認知語言學除了關心語言本身的問題以外,還關心跟語言密切相關的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知性)的問題。
   2.4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模型
  2.4.1原型理論
  原型(prototype)是一個范疇的典型成員, 范疇的其他元素由于跟典型成員的可以被感知到的相似性而成為該范疇的成員。由于每個成員與典型成員之間的相似程度不同,因此成員可以分為不同等級(Langacker 1987:371)。原型理論在處理分類問題時解釋力很強。作為原型的典型成員是范疇類的最好的樣本,而其他成員在樣本資格上是可以排出次序來的。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影響下,有人在實驗中把原型效應與心理表征聯系在一起,認為原型等于心理表征闡釋:范疇在心智層面上表現為原型(即最好樣本)。其他元素的成員等級取決于它們與原型的相似度(Lakoff 1987:137)。這里至少可以有兩種解釋:(1)原型是一種抽象、一種圖式、一個特征集束;(2)原型是一個好樣本、一個典型例子。
  2.4.2標記論
  標記論(markedness)是認知語言學的另一個理論基礎。在語言中一些形態范疇是有標記的,如英語里的復數用語素-s來標記,而另外一些形態范疇是沒有標記的,如英語里的單數。這樣,在“數”這個范疇上英語就表現出一種不對稱。標記論研究的就是語言范疇中特定的不對稱形式(Lakoff 1987)。語言形態范疇上的不對稱有許多表現形式,因此標記論可以解釋很多語言現象(沈家煊1998)。
  2.4.3范疇化理論
  范疇化(categorization)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人類認知中的一種過程,“它指的是人類在歧異的現實中看到相似性,并據以將可分辨的不同事物處理為相同的,由此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進而形成概念的過程和能力”(張敏1998: 50)。語言的范疇化有兩重含義:一是語言使用者對客觀世界進行分類,一是語言學家對語言本身進行分類。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范疇為基礎的,范疇反映了人類心智活動的各個層面,所以范疇化過程本身就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原型理論和家族相似性理論都是用來解釋范疇化問題的,實際上代表了兩種認知模式。范疇化的問題幾乎涉及到認知語言學的所有理論,包括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意象圖式理論和隱喻理論。
  2.4.4意象圖式理論
  意象圖式(image schema)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是意象,一是圖式。意象在認知語言學中有不同的互不相干的意義,指稱互不相干的現象。Langacker (1987)使用意象概念是為了描寫語義結構以及與語義相關的句法結構,區分了不同的層次,把意象跟我們的認知能力聯系在一起,而不是把它用作隱喻(或象征語言)的代名詞,也不是作為感性意義用來指那些可以限定的感覺印象、視覺印象和聽覺印象等。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意象構建相同的客觀場景。
  (a)The clock is on the table.
  (b)The clock is lying on the table.
  (c)The clock is resting on the table.
  (d)The table is supporting the clock.
  為了解決意象和場景的認知問題,Langacker 還采用了另外一些概念,如注意(attention)、焦點調整(focal adjustment)、 視角(perspective)、視點(viewpoint)、基底—側面(base-profile)、轄域(scope)、圖形—背景(figure-ground)、射體—地標(trajector-landmark)、凸顯(salience)、抽象(abstraction)等等。這些概念基本上包括了外部世界的各種關系——空間、動覺和方式,這就是意象。我們的大腦通過意象聯想建立起一個關于外部世界的投射世界(projection world),形成系統的概念,并在概念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這就是我們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來源于我們的經驗,因此認知語言學被稱為經驗主義的語言學。
  圖式是與意象相關的一個概念,在認知語言學的著作里常常使用意象圖式(imageschema )這個術語。簡單地說,圖式就是結構化了的意象。在認知系統中,除了通過意象建立起來的基本范疇外,我們對范疇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形成穩定的模式,從而可以用具體的意象范疇來隱喻抽象的意象范疇,這個過程就是圖式化過程,是人類認知系統中聯系抽象關系與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其形成過程有賴于人類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各種復雜關系的認識都肇始于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例如我們對空間的認識始于我們的身體與空間世界的互動關系,語言表達會反映出這種認知傾向。Heine(1997 )對大洋洲土著語言及非洲語言的類型學研究表明:對“前、后、上、下、里”等基本方位概念的認識起源于“身體部位”(bodypart)。反觀漢語,身體部位與我們的基本方位概念也有關系。
  頭:頭里、頭前、頭幾排(空間的“前”)
  首:首位(空間的“前”)、首先(時間的“前”)
  背:背后、背面、背陰(空間的“后”)
  目:目前/眼前(空間和時間的“前”)
  漢語里的“左”和“右”原本就是指左手和右手。認知域的轉移是有規律的,比如從身體部位到空間概念的轉移有四個階段(Heine 1997):(1)人類身體畛域,(2)生命體畛域,(3)物體相關畛域,(4)物體分離畛域。這四個階段越來越抽象,但是都離不開認知經驗的某種固定模式:圖式。Lakoff、Johnson(1980 )認為在身體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認知圖式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例如路徑圖式、容器圖式、部分—整體圖式、中心—邊緣圖式、系聯圖式等都源于我們的身體經驗,獨立于我們的空間概念。
  2.4.5隱喻和轉喻(metaphor and metonymy)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可以說,沒有隱喻,就無法表達某些概念。語言中的不同概念范疇之間通過隱喻機制建立起聯系。Lakoff(1987:8)在討論原型理論的時候提到,“人類的范疇化基本上是人類經驗和想象的事情,一方面是感知、動覺活動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他又說,人類的推理也同樣依賴這些要素。隱喻過程是在不同的認知域中建立聯系,而源域(source domain )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連接則是基于一種相似性。例如:
  空間域────────→時間域
  (源域) (目標域)
  Lakoff、Johnson(1980)把隱喻分為三類(趙艷芳2001,H1MC16a.JPG 2002):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時間就是金錢”是結構隱喻,它是以一種概念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結構,“時間”和“金錢”在概念結構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說“花時間”、“花錢”,也可以說“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情緒高”、“情緒低”是方位隱喻,利用空間概念“高、低”來隱喻情緒這樣的抽象概念;“孩子們在書本中汲取知識”是實體隱喻,在這里我們把抽象的概念“知識”隱喻為實體,并把一種實體“孩子們”隱喻為另一種實體容器,因為只有容器才會“汲取”。隱喻總是用經驗中離我們較近的事物作為源域,來表達經驗中離我們較遠的事物。中國古人說的“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是這個道理。身體部位是離我們最近的事物,因此最容易成為隱喻的本體,例如:
  生手 山腳 山腰 筆頭 桌子腿 拐脖 耳房 路口 路肩 針鼻兒 壺嘴兒
  轉喻跟隱喻不同,它不是在兩個概念領域間建立聯系,而是凸顯多重屬性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一個,例如我們用“大鼻子”來指代俄國人,因為大鼻子是外顯的容易記憶的屬性。轉喻也是重要的認知模式,是以我們自身的經驗為基礎的。隱喻是一個認知域在另一個認知域中的整體投射,而轉喻是用一個認知域中凸顯的屬性來代替另一個認知域的事物。
  2.4.6家族相似性理論
  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論是指在某一個范疇中成員與成員之間有關系,它們靠某種相似的屬性成為這個范疇中的成員,但可能該范疇中的所有成員并不擁有任何共同的屬性,盡管這個范疇是用這些共同的屬性來定義的(Lakoff 1987)。就像家族一樣, 成員和成員之間可能有某些相似,而全體成員卻可能找不到一個共同的屬性特征。家族相似性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分類的問題,如袁毓林(1998)對詞類范疇問題的解釋,就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運用。家族相似性的理論與原型理論、意象圖式理論、典型性等級理論等一起構成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理論的基礎。
  2.4.7像似性動因假說
  像似性(iconicity)有人翻譯為臨摹性, 指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反映了所表達的概念成分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語言的表層形式在編碼時距離越近,它所反映的概念(語義)成分也就越近,這就是語言形式對意義的臨摹。這一假說可以用來解釋語序排列的前后順序問題,而且也得到了語言類型學的有力支持。張敏(1998)對漢語名詞短語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像似性動因假說完全建立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上。像似性與任意性是針鋒相對的,指的是名與實之間的可論證性,即理據性。 關于像似性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像似性類型的描述, 張敏(1998)有詳細的介紹,茲不贅述。
  2.4.8可觸知性(palpability)及其他
  世界上的事物紛紜復雜,但并不是一團亂麻,而是有章可循的,可以用有限的范疇來概括。籠統地說,事物可以分為具體的和抽象的兩類。但是如果要細分下去,其間的差別又是無法說完的。可觸知性是我們衡量事物外在屬性的一個刻度,有四個層次(Talmy 2000: 140-143):(1)完全具體的層次,(2)半具體的層次,(3)半抽象的層次,(4)完全抽象的層次。
  可觸知性是一個梯度參數,與之相關的參數還有:(1 )可觸知性參數(the parameter of palpability),(2)透明度參數(theparameter of clarity),(3)強度參數(the parameter ofintensity),(4)實體的顯性程度(the ostension of an entity),(5)客觀性參數(the parameter of objectivity),(6)定位化的梯度參數(the gradient parameter of localization),(7)可指認性的梯度參數(the gradient parameter of identificability),(8)內容/結構參數(the content/structure parameter),(9 )幾何型式(the type-of-geometry),(10)意識可及性的梯度參數(the gradient parameter of accessibility to consciousness),(11)確定性參數(the parameter of certainty),(12)可激活性參數(the parameter of actionability),(13)刺激依賴性的梯度參數(the gradient parameter of stimulus dependence)。這些參數在我們的認知加工過程中都是可以計算的。
   三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3.1 認知語言學的幾個基本假設
  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認識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而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認識是建立在以下一些假設的基礎上的(Heine 1997)。
  (1)語言的主要功能是傳達意義,為什么語言會這樣用? 為什么語言會這樣構造?這是首先應該考慮和回答的問題。
  (2)特定形式表達特定意義是有動因的(motivated)而非任意的(arbitrary),“有動因的”意思是說語言形式不是任意創造的, 當它們引入特定功能時是有意義的。
  (3)既然語言運用和發展的動因是在語言結構之外, 那么語言的外部解釋比語言的內部解釋更有力量。
  (4)語言是歷史的產物, 因而首先應該對造就這種產物的動力進行解釋。
  (5)歷時和共時的區別來源于不同的透視域, 而非來源于事實本身。
  (6)語法變化是單一方向的:從詞匯到語法, 從語法再到更加語法化的形式。
  所謂動因包括結構上的動因、心理學上的動因和發生學上的動因,其中發生學上的動因是語言學家最關心的問題,因為它最少依賴理論,最容易以歷史證據來證明。
   3.2 內省的方法及其限制
  內省(introspection)是認知語言學最重要的方法, 也是認知語言學受到誤解和非議最多的地方。由于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內容涉及心理現象和意識結構,因此只能采取非直接分析法:對比和抽象。正如其他科學方法要受到嚴格限制一樣,內省法也要接受嚴格限制,同時輔以其他一些參證分析方法,如:(1)別人的內省報告,(2)話語的數據分析,(3)跨語言分析,(4)歷時分析,(5)語境和文化結構評估,(6)心理語言學的觀察與實驗技術,(7)神經心理學的實驗,(8 )神經科學的儀器探查,(9)類型學方法。 這些參證的方法都是實證的方法。
  認知語言學發展到今天,其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已經明確,有了獨立的區別于其他語言學流派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應該說,基于經驗主義和非客觀主義的認知語言學是有前途的。
語言教學與研究京1~12H1語言文字學崔希亮20022002本文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進行回顧和評述。作者區分了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認知語言學兩個層面,討論了認知語言學最基本的問題及其研究范圍和理論基礎,最后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概括。認知語言學/范圍和方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scope and methods本研究得到中國教育部“國家人文社科百家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經費支持,項目批準號:2000ZDXM40006。本文主要內容曾于2001 年在北京舉行的“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研討會”上宣讀,金立鑫、方經民、張凱等先生提出了寶貴意見,特此致謝!Cognitive Linguistics: Scope and MethodsThis paper reviews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author differentiatesbetween cognitive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mostbasic aspec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its scope and theoretical basis. He also outlines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and concrete operations.崔希亮,100083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 作者:語言教學與研究京1~12H1語言文字學崔希亮20022002本文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進行回顧和評述。作者區分了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認知語言學兩個層面,討論了認知語言學最基本的問題及其研究范圍和理論基礎,最后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概括。認知語言學/范圍和方法  cognitive linguistics/scope and methods本研究得到中國教育部“國家人文社科百家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經費支持,項目批準號:2000ZDXM40006。本文主要內容曾于2001 年在北京舉行的“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研討會”上宣讀,金立鑫、方經民、張凱等先生提出了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網載 2013-09-10 21:38:10

[新一篇] 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二)

[舊一篇] 讓家長有效參與幼兒園管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