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編者按:明天,吳宇森執導的電影《太平輪》就要上映了,一場亂世愛情呼之欲出。“太平輪事件”發生于1949年,近千人遇難,如今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書評君更關注的是,有幸存者嗎?海難之后,他們的人生又如何?
自然而然,葉倫明的形象跳脫了出來。他是太平輪海難的幸存者之一,前半生顛沛流離,后半生愛上馬拉松,在奔跑中紀念當年死去的人們,成為香港知名的“馬拉松老人”。書評君覺得,在葉倫明身上,有一種執著的力量,可以穿越生死。
▲時年82歲高齡的葉倫明跑完香港長跑賽全程
────────────
太平輪海難
────────────
“太平輪事件”發生于1949年1月27日,由大陸駛往臺灣的“太平輪”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而被撞沉,船上近千人罹難,只有四十來人生還。這一事件被稱為“中國的泰坦尼克號”事件。
▲部分太平輪幸存者合影
葉倫明老家在福州,在臺灣、上海之家往返做生意,當時他買到的是三等艙通鋪的船票。與他一同上船的,還有“遼寧省主席”徐箴全家、“監察院監察委員”邱仰浚全家、袁世凱之孫袁家藝、“瓊崖守備司令部中將司令”王毅、國立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夫婦、蔣經國助手俞季虞、總統府機要室主任毛慶祥之子、美籍華裔“神探”李昌鈺之父李浩民等。
太平輪沉沒時正是除夕前一天的深夜,它的目的地是臺灣基隆。當輪船沉入海底之時,親人們正殷切地等待他們到臺灣吃年夜飯。當時,葉倫明是趴在一只木桶上活過來的,次日被搭救上船后,送回了上海。
▲紀錄片中的太平輪模型
────────────
馬拉松斗士
────────────
海難之后,葉倫明妻子改嫁,他顛沛流離,對于過去,不愿多談。1980年,在遠房親戚的幫助下去了香港定居。他住在柴灣一間狹小的出租屋內。在香港,他的手藝再次發揮了作用,縫被單、蚊帳、枕頭、窗簾等,賣給街坊鄰居,以此為生計。
“平時也沒有事,想起太平輪死難的朋友,就跑跑步,來紀念他們”,葉倫明說,“只要跑步,就不覺得孤獨,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馬拉松比賽,這激起了他要參加比賽的欲望。于是,只要不下大雨,他每天從柴灣坐車到石澳漁村,在山間慢跑,訓練耐力。
這一跑,跑出了大名堂。在香港,他成了知名的“馬拉松老人”,得獎牌無數。只要有馬拉松比賽,他就會去參賽。
▲葉倫明在鍛煉
最讓人感懷的是,1990年,已經69歲的葉倫明參加了香港毅行者馬拉松賽,全程100公里,是正常馬拉松賽程的兩倍多。從第一天晚上9點,一直跑到第三天凌晨2點,他連續跑了29個小時,餓了就邊跑邊啃面包。
葉倫明七八十歲時,平均每年都要參加五六次馬拉松賽。80多歲了,他還參加香港鐵人三項賽。他曾代表香港,到美國、英國、南非、泰國等國家,參加過馬拉松賽事。在他81歲的時候,原香港特首董建華給他頒發了社區服務獎。
▲展示獎牌
他用一雙腿,跑到街聞巷知,是香港的知名人士,曾是耐克等商家的代言人。無論走到哪里,街坊都認得出他,“這就是跑步的葉伯”、“常在廣告中見到他”。香港媒體稱葉倫明為“長跑老超人”和“馬拉松斗士”。
在香港長跑網,一位名為“JonesCheung”的網友稱葉倫明是他的偶像。“我開始跑馬拉松都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葉伯的訪問,因而有所啟發。”
────────────
葉伯風采
────────────
2010年,葉倫明被侄女等親屬接回了老家福州。他還是“不安分”地每天到外面跑,好幾次因為記不得回家的路,被警察給送了回來。“我還想再跑!”無論何時,馬拉松是他最樂意提起的話題。
葉伯還健在嗎?書評君沒有查找到他的近況。香港長跑網一位網友今年2月發帖稱,葉倫明在安老院臥病不起。
▲葉伯風采
────────────
拓展閱讀
────────────
《太平輪一九四九》是一部書寫太平輪海難的非虛構之作。在該書增訂本中,作者張典婉這樣寫葉倫明:
問他還會跑下去嗎?他說“當然跑到倒下為止!”對他來說,伴隨他長征的勇氣,正是他六十年前;那些在太平輪上無緣活下來的伙伴們, 他說每次慢跑就是一次活下去的勇氣,六十年前一起在船上的朋友,來不及到達臺灣,就被大海吞噬,他幸運地活著,他要努力留住呼吸與生命的感覺。“只要跑步,就覺得肉體、心靈都滿足,也從不感覺孤獨。”
▲《太平輪一九四九》增訂版
圖文綜合自南方都市報、都市快報、福建日報、
東南快報、騰訊網、香港長跑網等。
整理:西門忘我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2: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