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個現代人回不去的昨日世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傳統社會對現代社會來說意味著什么?是充滿沖突與混亂的蠻夷之地,還是盡享田園生活的世外桃源?但無論如何它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伴隨著科技高速發展,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常常迷失了自我,人際關系疏遠、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社會分配不公、憤世情緒高漲、社會沖突不斷、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等問題已成現代社會的桎梏。在此大背景下,回顧傳統,回顧“昨天之前的世界”,或許能為我們完善自我和重建有序社會提供借鑒。



1964年,我初次踏上新幾內亞,新幾內亞人的樣貌叫我瞪大眼睛:他們看起來完全不像美國人,不但使用的語言不同,穿著和行為也大相徑庭。但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我不斷回到這個地方,前后有數十次之多,每次停留1~5個月,至今我已走遍新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當我和當地人成為朋友,原來的新奇感也漸漸消失。等我漸漸熟悉這里時,我想:“世界上的人基本上都一樣。”后來我才發現我錯了,我們其實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例如,我的新幾內亞友人計數,不是用手指一個個數,就是用畫,不像西方人利用抽象的數字;他們擇偶的方式不同,對待父母和教養子女的方式也和西方人不同,他們對危險的看法不同,友誼的定義也和西方人不同。因此,傳統社群和西方社會既相似又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些異同就像萬花筒,讓西方人看得目眩神迷。


我不斷在美國和新幾內亞之間來來回回。在新幾內亞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多半和新幾內亞人待在叢林中的營地。那兒空氣極其清新純凈,叢林茂密,交織著各種色調的綠,幾百種鳥兒在你耳邊鳴唱。生活完全沒有時間壓力,也沒有什么待辦行程。如果沒有下雨,我通常會在太陽升起之前走出帳篷,聽夜鳥唱完最后一首歌和晨鳥的第一首歌。假使下雨,我就坐在帳篷里面等雨停——天曉得雨什么時候才會停。鄰村的新幾內亞人可能昨天跟我約好,他今天會來教我用當地語言說出鳥的名字。但是他沒有手表,不能告訴我他什么時候過來,也許改天才會來。而回到洛杉磯的家,我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我口袋里的小日志告訴我,每天、每個小時我該做什么,有的行程排在幾個月后、一年以后,甚至是更遠的未來。


過去50年,盡管我93%的時間都待在美國,只有7%的時間待在新幾內亞,但我的心幾乎一直留在新幾內亞。即使我人已回到美國,也無法把新幾內亞拋在腦后。在新幾內亞的日子就像眼前出現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都黯淡無光。


那么,傳統社群的價值究竟有哪些?西方社會又欠缺什么?



傳統社群的生活有個常見且重要的特色,即人際關系緊密長遠。對傳統社群而言,孤獨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他們從生到死都在同一個地方,親友和兒時同伴總是圍繞在身邊。在比較小的傳統社群中(頂多只有幾百人的部落或社群),人們彼此都熟識,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陌生人。女孩婚后雖然與丈夫同住,必須離開家人、親友,但夫家通常不遠,可以經常回娘家。


反之,在人口稠密的工業社會,孤獨一直是個問題。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都住在擁擠的大城市,周遭常常都是陌生人,因此常有孤單之感。西方社會的人常遷徙到遠方,自己的子女或朋友也可能跑到十萬八千里外定居。西方人每天碰到的人幾乎都互不相識,未來也一樣陌生。西方社會的子女長大成人之后大都會離開父母,一人過著獨立的生活或是與配偶另組家庭。我有一個美國友人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非洲,他曾對我說:“非洲人物質生活窮苦,社交或精神生活卻很豐富。反之,美國人物質生活豐富,社交或精神生活卻很貧乏。”傳統生活有些特點其實在現代工業社會也看得到,例如在工業社會的農村地區,人人互相熟識,人情味濃厚,大多數人一生都生活在出生地。


上述都只是概括的印象,接著我將引述一些深刻的個人經驗。敘述者皆是美國商人或傳教士的孩子,他們童年在新幾內亞、菲律賓、肯尼亞等地度過,青少年時期才搬到美國。


☉非洲小孩老是跟別人在一起。我們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才會待在屋里。我們走進任何人的家都會受到歡迎。但美國小孩常不和其他小孩來往。現在因為流行玩電子游戲,小孩宅在家里的時間更長了。在我長大的地方,只能看電視,沒有電子游戲。


☉在菲律賓,所有的小孩都稱呼大人“叔叔”或“阿姨”。在我們住的村子,我們可自由進出任何人的家。晚餐時間,不管我們在哪個人的家里玩,都可留下來吃飯。


☉美國孩子不像新幾內亞小孩那樣有創造力,因為所有東西都已經有現成的商品。在新幾內亞,如果你看到飛機,想要一架模型飛機,你會去找木頭和棍子來做,然后做好飛機玩,讓飛機俯沖,并模仿轟隆隆的引擎聲。我跟我弟弟就玩自己做的飛機,而且模仿飛行的種種細節。但美國小孩只會去店里買玩具飛機,玩的方式也沒多大創意。


☉我從新幾內亞回到美國之后,最難適應的一點就是沒有自由。新幾內亞的孩子總是過得自由自在。我住在新幾內亞的時候很愛爬樹,現在還是很喜歡,因此我和哥哥回到加州之后,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樹,還蓋了間樹屋。左鄰右舍都認為我們是怪人,因為他們不準小孩爬樹。


……



昨日世界還有其他特點深深吸引現代人。


例如別在食物上撒鹽,盡管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有吃得太咸的習慣,無鹽不歡,為了身體健康,我們最好學習傳統社群少吃點兒鹽。像傳統新幾內亞社群無人死于中風、糖尿病或心肌梗死,不是很令人羨慕嗎?學習他們并不是指我們得完全過著和他們一樣的生活,陷入永無休止的部落戰爭,或是吃的東西九成都是甘薯。只要你努力養成下面三種習慣,你依然可以享受世界美食,過著平靜、免于生病的生活:常運動;慢食,以及和親友一起用餐,邊吃邊聊,不要常常狼吞虎咽;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物,像新鮮水果、蔬菜、低脂肉品、魚、堅果、谷物等,并仔細看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說明,避免高鹽、單糖或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


其次,我們自己可以做的事就是讓孩子學習雙語或多語。很多傳統社群的孩子都會說兩種或更多種語言,美國人當然也可這么做,只是他們誤以為雙語學習會為孩子帶來語言困擾,將語言混淆,而不愿這么做。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雙語學習不但不會阻礙孩子的語言學習,孩子終其一生都能受益,有助于他們的思考,也能豐富他們的人生。


除了使用多語,傳統社群教養子女的方法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參考。所有打算生兒育女的夫妻都可好好想想,是否在孩子出生之后的一段時間隨時想要吃奶都能得到滿足,讓孩子晚一點兒斷奶,增加成人與幼兒的肌膚接觸,夫妻和孩子一起睡,帶寶寶出門時,讓寶寶直立,而且面向前方,多找一些親友幫忙照顧寶寶,孩子一哭泣就立刻趕到身邊照顧,避免體罚,給孩子探險的自由(在適當監視之下),讓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小孩一起玩耍(這對年紀小或年紀大的孩子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以及幫孩子想出有創意的游戲,而非只是讓他們玩電子游戲或玩廠商制造的益智玩具。你或許會覺得大環境不改,在原來的社會之下,難以實行這些做法。例如左鄰右舍的孩子都在玩電子游戲,只有你們家的孩子在家不準玩,結果你們家的孩子老是想待在朋友家。盡管如此,還是值得好好考慮是否該學習傳統社群的教養之道,畢竟他們扶養的孩子表現得獨立自主、有安全感且成熟穩重,留給訪客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人的地位也有待個人與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提升。越來越多老年人以新方法證明自己老而有用,可為正在工作的成年子女減輕負担,他們可為自己的孫輩提供一對一的高質量照顧。我們這些年紀在30~60歲之間為人父母者,也許開始自問要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質量,以及在我們老了之后,我們的孩子將會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不要忘了,我們的孩子正在觀察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年老的父母:等到我們垂垂老矣、需要被人照顧時,我們的孩子將會被親眼所見的例子影響。社會可讓老人的生活更豐富,反之,老人也可對社會有貢獻,因此不一定要強制老人到了某個年紀非得退休不可。如果老人仍有能力,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并渴望繼續工作,就不該強迫他們退休。近幾十年來,美國不再堅持強制退休的政策。大眾一開始還憂心,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占有工作崗位,但這種現象并未出現,社會反而得以擁有一群最有經驗的人。


社會學家或許還可從他們對傳統社群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學術價值的結論。至于其他人則可從實用的觀點出發,向傳統社群學習。為了解決問題,傳統社群的人曾想出幾千種不同的辦法,和西方現代社會采取的解決之道大異其趣,一些做法讓我們嘖嘖稱奇。他們自有一套養育兒女和對待老人的辦法,知道如何保持健康、了解說話的藝術,也懂得享受余暇、解決爭端。我們自詡為科學昌明的現代人,但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做法都變得大有問題,變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所謂見賢思齊,傳統社群有些地方或許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過得更健康、快樂。


與新幾內亞傳統社群一起的生活,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也豐富了我的人生。我衷心希望各位讀者和我們的社會也能向傳統社群的生活經驗學習,去蕪存菁,以實現精彩、富足的人生。



摘自[美]賈雷德·戴蒙德《昨日之前的世界》,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版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3:41

[新一篇] 為興趣而讀書:一個愛書之人退休后的天地 鳳凰副刊

[舊一篇] 大師級吃貨口中的五味┃汪曾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