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儒學泰斗龐樸:我是文化保守主義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1月9日晚,儒學研究的泰斗人物、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在山東去世,享年87歲。龐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歷史研究》主編。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古代天文歷法、出土文獻等方面,龐樸均有創見。他提出并闡述的“一分為三”說、“火歷”說,在學術界和大眾層面,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龐樸,字若木,原名聲祿,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蘇省淮陰縣,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化史家、哲學史家,致力于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簡帛方面的研究。


文|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中國文化體系的密碼是“3”


龐樸的學術觀點中,“一分為三”說影響最為深遠。人們熟知的,是“一分為二”,在龐樸看來,“二分法、兩點論的結果往往是非此即彼,這個跟我們把對立同一僅僅歸納為矛盾,或僅僅突出強調斗爭有關”。


2005年4月,在華東師范大學演講時,龐樸表示:“……后來有一位偉人寫了一部著作就叫《矛盾論》。從那以后,矛盾作為一個哲學范疇,被普遍地運用起來。”事實上,1960年代前后,龐樸和其他所有中國人一樣,“滿腦子都被斗爭哲學灌輸”。


龐樸后來解釋說:“我們現在來檢討,‘矛盾’并不是最妥帖地表達哲學上所要表達的思想的一個詞,哲學上要表達的一種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切對立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同一的,一個同一的東西又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


因而,龐樸立足中國思想文化,結合西方文化,提出“一分為三”說。在“學術自傳”中,他寫道:“我在《‘中庸’平議》之后已經深信,中國文化體系有個密碼,就是‘3’。于是便用這個密碼去開中國文化寶藏之鎖,也用開了鎖的寶藏文化來反證密碼之存在。”


這事關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龐樸看來,如何解決改革與穩定、自由和秩序、發展與公正的關系,消除分化,縮小差距,說到底,還是一個二分抑或三分的問題,是用斗爭哲學,還是用同一來化解對立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這不假,但事情到這里還沒有完,分成對立的‘兩’還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只有把它分成‘三’以后才是最穩定的。這跟幾何學上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是一個道理。”龐樸說。


《龐樸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

四卷本文集分為“六家淺說”、“古墓新知”、“憂樂圓融”、“一分為三”,分別收錄龐樸先生在中國哲學研究、出土文獻解讀、中華文化鳥瞰和宇宙規律探秘的學術觀點。


保護民族文化最好的例子是電腦


龐樸一生浸淫于中國思想文化,對其價值深有體認。早在1960年代,針對文化遺產,他就提出了批判、繼承、創新三原則。1980年代,他的文化研究也參與、推動了“文化熱”的發展。


當全球化時代的步伐加速向前時,龐樸尤其重視深層的文化全球化的問題。他說:“誰要是去抗拒經濟上的全球化和科技上的全球化,那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現在能夠做的或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問題,一定要看準在文化和全球化的關系上面,我們應該怎么做。”


面對全球化浪潮,龐樸提出,應該保住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不同場合,他都曾為此大聲疾呼。他坦承文化全球化是一種時代趨勢,但同時他強調文化的民族性,認為文化最基本的屬性是它的民族性。


龐樸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對于“保守”,他的解釋是:“保住我們的文化,守住我們的傳統,我是這樣的保守。你可千萬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丟掉了整個民族就沒有了。”


對于保護民族文化,龐樸認為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電腦。“電腦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它是一種工具。西方人發明了這種工具,本來以為中國人是很害怕這種工具的。因為西方是26個字母,這26個字母千變萬化什么都有了。”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解釋說:“而中國的漢字,是一個一個的方塊字,有好幾萬漢字,你中國人怎么辦?中國人居然找到了一種解決漢字輸入的最好方式。”龐樸強調,在全球化面前,一定要有一個保住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而且有相應的做法。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53

[新一篇] 她用文字的碎片豐富了文學本身

[舊一篇] “北漂”曾國藩的租房賬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