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薦書 《幽僻處可有人行?》:面對黑暗,應承担而挺身為一自由人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征稿公告


“每日薦書”是新京報書評周刊原創性視頻薦書欄目,推薦語+視頻+精彩段落選摘,立體化的為閱讀增加另外一種可能性。本欄目現公開向各位小伙伴們開放,如果您想把讀過的好書與更多人分享,歡迎砸向書評君,一經選用,會有稿費產生哦!精神分享+物質豐收,還不快到碗里來!


投稿方式及形式:您只要將語音推薦(一分半以內)+書籍推薦語+精彩書摘段落+聯系方式發送至ibookreview@163.com即可,視頻交給書評君制作好啦,具體例子可參照本期每日薦書,如有不明之處需要咨詢,歡迎留言給書評君后臺,書評君第一時間為您解答。

────────────

今日推薦

────────────



《幽僻處可有人行?》

作者: 張志揚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出品

出版年: 2015年1月


今日主持:書評編輯 吳亞順




────────────

推薦理由

────────────

1月10日,我見到了張志揚先生。在此之前,我細讀過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和受他影響的幾位中年詩人有密切交往,從他們的詩歌和交談中,從他們編發的張志揚先生的作品中,我感受到某種精神源流的影響。無意之中,我也受到了影響。


這是一種思想的傳遞。我這一個小小的個案,放在中國學術界來看,似乎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張志揚為什么被稱為大哥——他在學術田地里深耕細作,沉潛到底,對于拋頭露面的事情毫不感興趣,卻有著“秘密教父式的名聲”。我聯系采訪的事情,他只接受私下的聊天和郵件往來,并不接受媒體訪問。對于他,這不是低調,而是習慣使然。


張志揚40歲前遭遇了包括入獄七年在內的人生苦難,不惑之年才真正進入學術領域。在他的哲學思考中,不僅有深入的思想探索,更回到自身,從生命經驗的角度來切入哲學,折射出整個時代的心靈狀態和思想圖景。


如何面對苦難這個問題,張志揚的說法深得我心。他寫道:“知命也不只是安常處順,還應像黑格爾說的,在任何橫逆中,都要看到它是從我自身的有限性中引申出來的罪責,并借此承担而挺身為一自由人。”“承担而挺身為一自由人”,這,或許是面對黑暗時代的不二法門。


────────────

精彩試讀

────────────




文 | 張志揚


“你看,炊煙!我們鄖陽的炊煙!”


我在打盹,突然被這聲驚喚從夢中嚇了出來。坐在我對面的一位近中年的女子,正望著窗外。她旁邊的兩位同伴,也跟著她的視線朝窗外望去。


列車進了鄖陽山區。遠處灰暗的天幕下,深蘭色的大山擁擠著,不時從夾縫的空隙里,撒落了一戶人家,像是丟棄在山坡上的一塊火柴盒。青色的屋頂飄散著一層淡白淡藍的炊煙——說也奇怪,倒是這不曾動彈的炊煙,使背后陡立的群山呼吸起來,至少,我忍不住也跟著吸了一口氣。


這個女人穿著有些特別:一件黑色短袖的緊身衫下是黑底紅點的長裙,中間還懸垂著兩根綴著橘黃木球的藍線帶,紫調長襪,式樣簡潔而清秀的黑皮高跟鞋。這身體貼入時又分明獨處的打扮已經著意到漫不經心的程度,以至把沉著中的俏麗冷落了。本來她和同伴的交談,已使我驚訝她的學者身份,現在突然發出孩子般的叫聲“我們鄖陽的炊煙”,更把我拋入歷史的戲劇中。


盡管我的判斷一錯再錯,但她決不是鄖陽人,這個判斷是不會錯的。那么,只有一種解釋,她曾在鄖陽插過隊,落過戶,是“老三屆”!


列車鉆進了一條長長的隧道,足有二十分鐘,一切都消失在眼前,惟獨想象奮然鼓起兩翼。


“炊煙”,為什么是“炊煙”?


我也十年沒回鄖陽,為什么沒有“炊煙”之嘆?


炊煙對于我,曾經是呼吸,是日月,是風雨,是饑渴,是我手上的泥土與苕藤,它什么都是,惟獨不是一聲驚嘆。相隔十年回來,可以有荷爾德林的還鄉之情,可以用海德格爾特有的語調對故鄉人說,我還鄉才發現“要還鄉的正好是故鄉的親人,他們雖身居故土,但卻因本源的隱匿而成為他鄉異客”,只有我的“漂泊”才敞開故鄉人沒有漂泊的“常識中隱匿了多少大地的奧秘與新奇”。剛才,我也在炊煙的重逢中倒吸了一口氣,但我心里在說這是“我們鄖陽的炊煙”嗎?或許也在說,不過稍稍改變了字樣——“還是這樣的炊煙”——它像路邊自生自滅的小草,同樣是山的無時間的時間“記憶”,你說它是“遺忘”的,也一樣。


她的眼睛畢竟是明亮的。在列車鉆出隧道的那一剎那,傍晚未落的日光下,你覺得它的閃爍像是“大地夜哭的晶瑩的淚珠”。


“多少有點傷感吧。”她的同伴說。


“沒有,一點沒有,我知道我的情緒是明朗的。”


“不一定。有些詞本身就是傷感的。何況你在說它時渲染的語調,更帶著沒有遺忘的傷感,才格外驚奇起來。明朗的色彩也可以不失傷感的色調,那不過是傷感得明朗罷了。”


“有時是這樣。但現在,我的確很高興,我一眼看見它就想跳起來。我太高興了,完全是興高采烈。這就是我們鄖陽的山、鄖陽的水,你看水多清,到處是一股一股這樣的小山泉。”


可能她是真的,但只是在這層意義上,與其說她的高興是真的,不如說她高興她高興了因而對高興的高興更加倍地使她高興起來。這是一種自我追加的高興,是抓住一點高興就盡情享受一番的自我高興:“看,我高興了,我在高興,有多好!”


我固執地堅守我的想象,如果我這樣對她的高興作引申地猜測,那一定是我直觀到某種特征,或某種氣質:一個需要這樣來渲染的高興本身,可能飽含著同樣多的艱辛,如果不是更多的話。


她的臉太敏感了。這樣敏感的眼角與嘴角,不會不敏感到高興中的苦澀。你看,她突然停住了,墨綠色的窗簾襯著她蒼白的臉色,顴骨下有一道傾斜至嘴角的淡淡的陰影——是咬著牙根,還是吸著唇——在臉頰的反光中顯得如浮雕般的冷漠。可惜,我還沒來得及在記憶中定格,她的眼風迅速改變了面部的光影,她笑著對同伴說:


“我還是有這樣的感覺,這里的任何一個山窩,不管多么偏僻陌生,我隨時可以走進去,一呆又是十一年,突然地拋入,已經是命!”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6:16

[新一篇] 阿蘭·德波頓:哲學家的快樂指南 鳳凰讀書

[舊一篇] 我站在春天你在哪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