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高考改革是舍本逐末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來源:FT中文網

2015年3月5日上午我們去人民大會堂列席人大開幕式,重頭戲是聽李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下午我們討論這個報告。當然我們跟“人大”不同,“人大”是需要審議和投票通過的,我們可以提意見,我們“政協”不是權力機關,用不到我們投票。

報告中,我關心的還是教育方面,因為我是教育界的。而且我感到中國的教育也的確值得大家來關注。

這幾年我經常強調一句話“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為什么說是“教育的中國問題”呢?因為教育已經跟中國很多本來不該和教育有關的東西搞在一起了。你看全世界有哪個國家全民關注高考到了中國的程度的?有沒有哪個國家從高考的激烈競爭,往前一直延伸到中考、小升初、幼升小的?我曾開過玩笑:如果這個情況不改變,下一步就是胎教競爭甚至基因配對了。

中國的教育問題,因此也成了教育的中國問題。不要說爺爺奶奶都參與進來,親友通通都要聯系,黑道白道一起用,就為了孩子上大學。好多造假、作弊都是家長參與的,甚至背后還有犯罪集團和利益團伙。當局現在為了高考不作弊,甚至動用了安全部的力量。這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開“兩會”的時候,教育部公布了要實施的幾項政策,第一項就是高考改革。我當時就發表不同意見,我認為那是舍本逐末,今年我還是反對。

對上海和另一個省份已經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我可以預言,有的是做不下去的,有的會是適得其反。舉個例子,上海現有的方案里面講到外語考試:考生可以考兩次外語,取其中成績好的一次。你以為這是減輕負担嗎?如果沒有考滿分,有誰考了第一次后敢放棄第二次的?這樣考一次變成考兩次,不是負担更重嗎?

有的愿望是良好的。比如多元錄取,參考學生其它的表現。請問表現怎么打分呢?描述性的句子怎么比較呢?不同的老師和校長掌握的標準會一致嗎?如果亮化打分的話,打分會公平嗎?這種改革,不僅沒有減輕學生負担,反而還可能增加不少考試的社會成本。

在功課壓力沒有減輕的前提下,學生選擇的考試科目肯定是重點考慮哪門功課容易得高分,而不是考慮興趣和將來的發展方向。

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一是,這種改革,改變不了中國大學的毛錄取率40%這個比例。不管用什么方法考試,最后只能選出40%的人來上大學,無非是這40%和那40%的差別。二是,這種改革是針對以前高考的弊病了嗎?但現在看不出以前的高考有多少弊病。你說不公平,中國有那么多年的考試經驗,現在看來基本上都是合理的。有人說“高分低能”,那么請問招進大學的能力就差嗎?有人說考試的壓力影響了發揮,那這是個人的原因,還是考試制度的責任呢?目前為止,沒有有說服力的調查來證明以前的高考有多少弊病。因此改革的前提就是盲目的。有人說“一考定終生”,現在今年考不上,明年可以再考啊。再說人生很多的考試都只有一次,公務員考試,運動員的比賽等等,并不算不公平。

那么最重要的問題在哪里呢?其實去年“兩會”期間,俞正聲主席來的那次,我已經把這個觀點說了,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是真正的全民教育。

我們把過多的精力關注在高考上,認為只有高考才能顯示我們的教育水平。關注那些進不了大學的60%的人,解決他們的出路,這才是問題的要害。國家要引導他們在考大學之前就進行分流,有好的出路,這樣才能讓大家都沒有壓力。這個問題遲遲得不到重視和解決。

現在為什么所有的家庭困難再多也要考大學呢?有的家長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具備這個能力,還是讓他們上,甚至為此行賄、買賣,為什么呢?原因就是,上大學以外的學生,沒有很好的出路,將來不可能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得不到同樣的尊重。這才是問題的要害。我們的農民、工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明顯是降低了。同一個企業、單位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能和有大學文憑的人平起平坐嗎?還有農村的孩子,因為政策的原因,除了上大學,進城根本沒有出路。這樣才導致所有人都為了高考而努力。

我們過早地取消了中等專科學校,以前有技工學校、普通師范、幼兒師范、會議學校、護士學校,現在統統都沒有了。比如護士學校,現在變成大學護理專業、護理系,結果出來了都不做護士,搞得中國醫院里有那么多的護工。

這樣的問題不解決,一味去搞現在的高考改革,只有本末倒置。我寧可是我預言錯了,到時候我來道歉,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

去年我們有過這樣的一些措施,比如教育部曾經要求讓一些大學明確改為應用性大學,但受到大學本身、地方政府的抵制,很難推動。當時升格都愿意,現在讓他們回歸本位,都不愿意了。教育部也提出加強“職業教育”,但現在看不到是怎么加強的。教育部在發展規范中也定下目標,希望在普通勞動者中間,也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實際上根本不可能。按照規定,有些大學生畢業以后要去基層服務的,現在要么到了基層沒有崗位,要么到了省里就被截流了。

在城市里,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家長擇校,因為好的幼兒園對口好的小學,好的小學對口好的中學,還有的從小學就送到國外去。

我的建議是,國家應該放開、鼓勵民辦教學,只要他們能達到義務教育的要求,國家不用去管他們收多少錢,只要跟人民講清楚,他們沒有占用公共資源。而這些人分流出去后,對剩下的人是有好處的,因為人均得到的公共資源就多了。

而剩下的公立教育資源,就應該以學區為單位均衡教育資源。每個學校都應有基本的建設條件,超出基本線以上的,全體公用,向全體學生開放。此外,課外教育資源,比如琴房等,全體公用。師資也要均衡,每個學校應該平均擁有特級教師的數量。這樣家長就沒必要擇校了。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是,有的公立實驗小學,比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學校還好。有人會担心,這樣中國的私立學校會不會辦成“貴族學校”?我還怕辦不成貴族學校呢!薄熙來的兒子被送到哈羅公學去讀書,如果上海有個哈羅公學,外國人都把孩子送過來,有什么不好呢?

其實中國的教育水平,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已經證明過了,上海連續兩年世界第一。現在英國已經到上海來學習,并請上海的教師去英國教一段時間的數學,這證明我們的師資已經可以做到世界一流了。

那為什么擇校等一系列現象還是這么嚴重呢?學校要減負,家長在加負;孩子在學校稍有一點事,有的家長就來學校鬧。再比如說,現在學校搞個春游都要家長簽保證書,等等,都是我說的“教育的中國問題”。

現在包括中國的精英白領也在干涉孩子的選擇。所以,中國的家長也該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有沒有責任朝著自己批評現有問題的方向,大家同心合力,而不是恰恰相反。



網載 2015-08-23 08:46:24

[新一篇] 鄧曉芒、項賢明:讀書到底為了什么

[舊一篇] 周天勇:中國經濟衰退的深層次原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