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之京劇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之源。

一、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二、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三、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四、京劇板式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常有四類:一眼版,三眼版,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三眼,尋板,散板,流水板等。

五、藝術特色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 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20世紀的第一個50年,是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須生”都產生于這個時期。但是,很多京劇名家也都凋謝于這個時期,后人欣賞他們的藝術,只能靠他們當時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當時有名的演員,大都在高亭、百代、蓓開、勝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傳世,種類繁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技術的進步,這些老唱片也漸至于湮滅,大部分變得不可考了,為后人欣賞、學習前輩名家的藝術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先后有中國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錄在磁帶或者其他介質上出版,但一直未系統整理,翻錄過的內容也大多市面無售。不過,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給老唱片愛好者帶來了希望,使全面老唱片整理成為可能。

六、歷史地位 

京劇的主體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更偏于民間文化或曰底層文化,即使它因滿清帝后及八旗王公 青睞有加而迅速繁榮,也不足以改變美學上的這一特質。當然,恰因基于民間趣味的京劇從清末直到整個20世紀獲得了此前所有民間藝術從未有過的地位,它也從藝術本體的層面,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民間文化與美學的影響,提升了民間趣味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


網載 2012-01-19 23:16:49

[新一篇] 丁肇中與中華民國

[舊一篇] 中國戲曲之越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