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2020 中國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新常態一詞成為中國經濟、外交等各領域的熱詞,盡管官方已經解讀出9大特征,但仍然遭到各種誤解:比如,很多人認為新常態似乎意味著經濟下行將成為常態。觀察者網曾經刊登多篇新常態的解讀文章,分別對上述觀點進行過質疑。今天與大家分享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對新常態的解讀。

這是上周日,3月22日,林毅夫在2015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上的發言摘錄。發言中,林毅夫認為,新常態作為一個舶來詞,歐美的新常態,與中國的新常態有本質不同。歐美的新常態意味著低增長高失業率,而中國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遇到的新情況,但中國仍然具備后發優勢。最后,林毅夫還樂觀預測,如果中國經濟保持7%的平穩增長,2020年中國有望擺脫世行眼里的“中等收入陷阱”。】


過去這一年來,“新常態”是在中國媒體上使用最多的一個詞,最早引起注意的是,去年5月份總書記到河南考察提出的一個判斷,就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然后去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幾個特征做了全面的闡述。現在國內新常態被用到了各個方面,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

“新常態”原是個舶來品

新常態這個詞最早其實是在美國,2008年雷曼兄弟倒臺,爆發了自三十年代以來世界最嚴重的一場金融經濟危機,在2009年的時候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家就使用了新常態這個詞。今天想跟各位談一談美國發達國家的新常態有什么特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跟我們國家的新常態到底有什么不同,在新常態下我們經濟發展的態勢到底會怎么樣。

美國2009年用新常態這個詞,講的是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可能會經歷一段時期: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高,而在金融市場上投資風險非常大,平均回報率也相當低。

2009年華爾街的金融家做出了這個判斷以后,過去六年時間里發達國家的表現也就是這種特征。

美日歐等經濟體陷入“新常態”

從美國來看,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是接近負增長,到了2013年的時候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9%,2014年的時候大家覺得美國經濟有所復蘇,年初的時候預計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2.8%,尤其是美國第二、第三季度的時候達到了4.7%、5%。但是第四季度又掉到了2.2%,去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2.4%,要比年初預計的2.8%還低0.4個百分點。

美國危機剛剛爆發的時候失業率達到了11%,甚至更高,現在統計失業率降到了5.7%,恢復到了危機以前的水平,我們知道這是統計失業率,因為在美國對失業的統計是這樣,如果一個勞動者失掉了就業,一個月不找工作,這樣就算退出勞動力市場。由于發生危機以后經濟增長不好,很多人失業以后就不去找工作,導致美國的就業人口勞動參與率和過去相比是少了差不多三個百分點,那些人不去找工作,所以實際上是失業的,如果把增加的勞動參與率的降低也作為失業率的話分母變成分子,美國的失業率還是將近10%,就是低增長高失業。

美國是這樣,歐洲大家也很清楚,歐洲國家在2009年的時候是負增長,在2010年的時候恢復到正增長,但是2012年的時候又是負增長0.6%,大家預計可能會恢復到1.1%的增長,實際上增長只有0.8%,相比年初預期少了0.3個百分點,而且也沒有恢復到長期增長的三個百分點,沒有出現危機之后應該有的常態。

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希臘、西班牙的失業率超過了25%,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了50%。


日本從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后一直非常疲軟,也有“逝去的二十年”這樣的說法,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希望能夠給結構改革創造空間,安倍在2012年底上來以后2013年的增長率是1.5%,2014年初預計是1.3%的增長,年底一盤算經濟增長率只有0.2%,還是在衰退當中。和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只有百分之五點多的失業率,但是日本長期的失業率是只有1%,歐美國家和日本相比是非常高的失業率,這也是美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低增長高失業率。

那么,為什么股票市場上面投資風險會非常大?因為失業率高的時候發達國家有比較好的社會保障,所以政府社會保障金就多了。以日本為例,在1991年的時候日本積累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60%,在OECD國家屬于最低水平,現在日本政府積累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二百四十,所以在世界各國當中是最高的。

發達國家現在的政府財政赤字普遍超過100%,如果持續下去會步日本的后塵,為了降低政府還本付息的成本就把利率壓得很低,日本從九十年代中期到現在基本是零利率,發達國家基本也都是接近零利率,零利率怎么維持呢?那就是要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非常規的寬松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就有非常多的流動性,到處是錢,但是在經濟增長緩慢的狀況之下發達國家不容易找到好的實體經濟的投資機會,金融家們就開始做短期的投機,把這些錢投到股票市場。

就以美國的道瓊斯指數為例,在危機前最高的是2007年1.3萬多點,當時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有泡沫的,現在危機爆發了,美國實體經濟沒有恢復,表面上看現在美國企業的利潤在增加,因為資金不需要成本,增加的利潤是從資金成本下降得到的,并不是效率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美國的股票市場指數從1.3萬點變成1.8萬點,代表了泡沫更大,金融市場上面投資的這些都是新制度,有的泡沫沒有破滅,只不過不知道什么時候破滅,因此通常情況下任何信息的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股票市場價格大漲大跌,平均回報率其實是低的。

中國的新常態

這是發達國家的新常態,我們國家的新常態又是什么呢?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講了九大特:這里包括消費結構變化,以前我們有三大件的說法,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后來變成手機,每個新產品出來就帶來了一個消費高潮,現在已經變成了中等收入國家,新的增長熱點不像過去那么容易找到了。

原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是我們的比較優勢,大量的擴張把農村勞動力往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轉移,那些產業逐漸失掉了比較優勢。還有人口老齡化,還有環境的承載力的問題、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問題確實讓我們告別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三十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長,從過去基本上是兩位數的增長往下調。

仍有后發優勢

但是調到什么樣的點我們才會進入一個相對可以支撐的、能夠長期維持的增長率?我們從2007年一個季度又一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下滑,去年最后一個季度的增長只有7.3%,今年前兩個季度下滑的壓力還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判斷中國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應該從兩個角度判斷,一個是經濟增長的潛力有多大,另一個是挖掘潛力,讓潛力變成實際增長率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得到充分利用。

經濟增長的內涵是什么?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靠的是什么?就是我們平均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要不斷提高,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為什么可以不斷提高?靠的是技術不斷創新,一個產業里面的產品生產的效率可以更高,或者是同一個產業的產品可能更好,除了這個之外還要不斷地出現一些附加價值比現在的產業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所以可以把勞動力、土地資本的資源從現有的產業往附加價值更高的新產業轉移,這樣勞動效率的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經濟就可以不斷增長。這個道理不管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發達國家要維持長期的收入增長也同樣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技術需要不斷創新、產業需要不斷升級,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發展中國家是這樣,發達國家也是一樣。

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有一點不同,發達國家的技術跟產業都是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技術創新必只能是自己發明的技術,它的產業升級也必須自己發明新的產業。我們知道科技發明有一個特性,如果用一句成語形容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去當兵你能當上將軍的話揚名立萬有地位有財富,但是成就一個將軍可能要死掉一萬個士兵。技術升級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要發明一個新技術需要大量地研發,大部分的研發都是失敗的,即使申請來了專利,真正有價值的也沒有幾個。

當然了,如果你發明了一個新技術、創造了一個新產業,這個東西有市場機制的話它的回報率就非常高,為了得到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需要大量投資沒有這種回報的東西,所以這樣的話從實踐的經驗來看固然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到今天為止絕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的,但是發展中國家平均的增長率、人均收入的增長率、人均GDP的增長率加上人口增長不到一個百分點,所以發達國家過去一百多年來的增長率即使是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增長率也就是百分之三。我們發展中國家同樣有技術創新,同樣有產業升級,但我們是在國際的技術前沿、產業前沿、內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什么是創新?就是過程當中可以有很多消化吸收借鑒模仿的空間,這樣做的話創新的成本就低了,風險也就小了,升級的成本就低了。

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這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差距,給你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上面的便利也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制度可以高于發達國家兩到三倍。改革開放以后取得平均三十六年每年百分之9.7%的增長,哪項技術真正是我們研發的?我不敢說沒有,但是非常少,為什么我們增長的速度可以是美國的四倍,靠的就是這個后發優勢。

僅相當于日本50年代初

問題是后發優勢已經用了三十六年,還有多少?這是我們對于未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有的學者認為我們的后發優勢已經弄了三十六年,世界上真正利用這個后發優勢取得快速增長的過程不多,主要是亞洲四小龍,他們利用這種后發優勢實現二十年經濟增長后速度就放緩了,降到了7%以下。所以國內就有判斷說既然我們已經超常地利用了后發優勢,我們現在已經高速增長了三十六年了,經濟增長可以降到7%以下,我個人對這個看法不完全贊同。

看后發優勢不是看過去的增長多快,而是現在平均的產業、平均的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怎樣判斷我們現在平均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最好的指標是看人均GDP的選擇差距,平均的勞動生產率就代表了平均的技術和平均產業的附加價值。

我們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去年的人均收入是七千五百美元,按照購買力評價,如果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我們是13%左右,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直到去年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我們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代表我們平均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只有美國的差不多四分之一。

真正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實現快速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人均收入在美國20%幾的時候日本是在五十年代初期,新加坡是在六十年代中期,韓國是七十年代中期,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了二十年左右8%到9%的增長,這個后發優勢如果能夠實現就代表我們有這個潛力。我們應該還有二十年左右8%增長潛力的可能。

………

保持7%增長 2020年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全世界最低的水平,只有40-50%,政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民間的儲蓄也高,將近百分之五十,可以用政府的錢來撬動民間的錢,再加上有四萬億的外匯儲備,達到7%的經濟增長基本沒有問題。不僅是2015年,整個“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們都可以達到。

現在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重是13%,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計劃,如果能夠實現比7%高一點的增長,到了2020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也可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2010年我們的人均GDP是4400美元,翻一番是8800美元。

如果發達國家的經濟是新常態相對疲軟,我們保持7%左右的增長就是高增長,人民幣還會繼續升值,如果加上人民幣升值,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幣值和2010年相比已經升值了40%,未來幾年再升值不到10%,到2020年人均GDP就可以達到12610美元。按照現在世界銀行的統計指標,代表我們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了高收入國家,那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謝謝各位!


博客中國 2015-08-23 08:46:45

[新一篇] 【推薦】宋柯:《我是歌手》重復經典意味音樂發展停滯?

[舊一篇] 沒什么事值得我們難過太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