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住著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龍潛藏就顯靈驗。

     [出典]  唐  劉禹錫《陋室銘》

     注:

     1、《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注解:
  (1)在:在乎、在于,動詞。  (2)名:這里用為動詞,著名、聞名。

  (3)靈:靈異,有靈氣。

  (4)斯:語氣詞,翻為這或無義。是:判斷動詞。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5)惟:介詞。表原因。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馨,散布得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  (7)鴻儒:學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8)白丁:本指科舉時代沒有功名的人,這里與“鴻儒”對舉,泛指不學無術的平庸小人。通俗講為沒有學問的人。

  (9)調(tiáo)素琴:調,原指調弄,這里指彈奏。彈奏閑雅的古琴。素:不加裝飾的。  (10)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一說《金剛經》

  (11)絲竹:琴、瑟、蕭、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2)亂耳:擾亂耳朵。

  (13)案牘(dú):指官府公文。(14)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勞,使……勞累。

  (15)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1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楊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4、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担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担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5、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6、“惟吾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諸葛廬","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諸葛廬”、“子云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7、劉郎已遠,陋室仍在。和江淮間許多小縣城里的遺跡一樣:這個曾因《陋室銘》而聞名于世的地方,現在只剩下我和阿林兩個游客,在青磚院內久久地盤桓。這時我們聽見了二胡聲,低緩、滯澀、又略帶沙啞的二胡聲。拉二胡的是這里的看門人,坐在空寂的院內,對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陋室。

  于是在二胡聲中,我們想起了永貞革新,想起了“二王八司馬”,也想起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希望和一種豁達偉岸的人生境界。當劉禹錫重游玄都觀并寫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詩句時,歷史就為“堅韌不屈,笑在最后”八個字作了一個(完美的注解)。而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毀建之間一站就是千年。

  千年后的陋室已擴建成公園,用于紀念這位曾在和州做過兩年刺史、“政擢賢良,學通經史”的地方長官。瘦山細水、玲瓏樓閣之間,那著名的《陋室銘》已被刻成了石碑。在斗角勾檐、雕梁畫柱的映襯下,這里惟一可以稱“陋”的大概只有看門人那并不圓熟的二胡演奏了。

  斷續而且低平的二胡聲,拂過院內的青草,彌散在這中午淡淡的陽光下,將那一絲憂傷散盡。憂傷散盡后,便凸現出了那一代“詩豪”二十三年不屈的貶謫生涯。“二十三年棄置身”啊,少年白發,壯歲成夢。劉禹錫已從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時節。可是他那許身報國、雖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風中凋謝,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詩句,唱出了一種"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振奮。這是怎樣一種樂觀和自信,這里面蘊含了多少堅毅和頑強!二胡聲聲,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但它卻依舊堅定地流淌著,就像劉禹錫堅定地站在陋室的臺階上,以其曠達和堅韌對抗著整個朝廷對他不公正的待遇。當劉禹錫終于又回到了長安,當玄都觀里“桃花凈盡菜花開”,我想他一定在會心地笑吧。“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風云詭譎的歷史在這二胡的演繹下變得簡單又平靜了。但不管歷史怎樣簡化,也簡化不了那在挫折和壓迫之中養成的不屈和堅強;簡化不了那堅持操守、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陋室的墻上掛著十幾幅人物畫,標示著劉禹錫的一生。在其中一幅畫的下面,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當昔日靠鎮壓永貞革新上臺的權閹幸貴們終于一個個被時間的流水和政治斗爭的漩渦無情地淹沒時,劉禹錫成了笑在最后的勝利者。"但這已不僅僅是劉禹錫個人的勝利了,這已成了一種精神的勝利,一種曾激蕩過"巴山楚水凄涼地"、激蕩過"淮水東邊舊時月"的精神的勝利。如今這種精神經過歲月的風霜已濃縮成了一顆不屈的雄心、一腔報國的熱血和一種奮發向上、永不低頭的形象,如長明燈一般閃耀在后人的心中。青青樹陰下,二胡依舊,但在那不絕如縷的音韻中,我們卻聽出了一絲不屈和倔強,聽出了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撫摸著陋室前那滿是滄桑的石羊,漫步在青磚地面上,聽二胡悠悠地響,我和阿林沉醉在對一種性格、一種精神的感悟中。 霍迷_小Q

      8、生活,并非都是富有詩意的。把生活上升到詩的境界者,是一個浪漫的人,或者是一個有深度的人。朱光潛說:人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人,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人,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

  詩化的生活就是詩中通過詩人生花的妙筆所描繪的生活,這種生活因為詩人的想象所傳遞出一種美感,令人神往。如劉禹錫的詩《陋室銘》,把他居住的地方寫得如詩如畫,果真如此嗎?其實我們透過文字可以知道,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而生活中的詩,雖則中心詞是詩,但強調的還是一種生活,不管這種生活是多么的愜意,多么的令人向往,可是一旦如實地寫入詩中,編輯肯定覺得太俗,沒有意境沒有想象力。

  故真正有價值的詩,必須一方面與生活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與理想保持一致。

     9、《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么大的名氣,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跟他在詩歌方面的這種造詣有關,他把寫詩的一些本領融合到寫文里面去。
還有一個,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內涵。實際上我們如果對儒家的經典很熟悉,比如說《論語》,我們就會發現《論語》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說基本的框架。《論語》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這么說的:孔子要遷移到一個叫九夷的地方——就是邊遠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說,“或曰:陋如之何?”說那個地方環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辦呢?生活很不方便。結果孔子說:“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個君子,面對環境我的內心總是充實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對于我來說都無所謂好與不好,不存在什么惡劣環境的問題。實際上就連“何陋之有”這句話都是《陋室銘》直接吸用過來的。而《論語》里面類似的題材,粗略地說除了剛才我說的這段,至少還有三、四處,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說他自己“飯蔬食”,說我有很粗糙的飲食,“飲水”,沒有飲料、沒有酒;“曲肱而枕之”,說我連枕頭都沒有,我枕著自己的胳膊睡覺,生活條件很惡劣;“樂亦在其中”,我也會有快樂,也有我內心的充實;反過來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修養、一種內美,對于外在的物質環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說孔子很重視這個話題,反復地講,主要就是說人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是看重于物質的享受,看重于物質的條件,還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內心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劉禹錫《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里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經典做依據。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陋室銘》它是一個“銘”。“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按照《文心雕龍》里對“銘”這個文體的一個表述,它的要求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文字的簡練;一個方面強調內容,境界、層次比較高。《陋室銘》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幾個字,然而里面的內涵很多,同時有很多詩化的句子。那么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獨特的地位。不過呢,它也不是簡單地把《論語》里的意思搬過來,

  我想至少有兩點變化,這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他把原來一個說理性的東西給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說環境好與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對他這個陋室的一種描寫——這個描寫是聲情并茂、有聲有色的——就把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來了。第二就是他的這篇散文整個的重心有所轉移,不是完全講條件的好與差,而是講雅與俗。實際他所描寫的這個“陋室”我們看不出怎么“陋”來,他無非就是強調他遠離紅塵的喧囂,是一方凈土,強調格調的高雅。那么他這樣地一轉呢,更適合讀書人、士人的這種興趣和他們的價值取向。這個也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

  那么是不是說要想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放棄物質上的需求呢?

  現在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讀了這個以后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我事業的成功和我個人品格的修養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過來說,我只要強調我自己內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棄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就非得住一個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為高尚的人?也有這樣的一種困惑。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這么來看:現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樣,實際劉禹錫他也不是住在一個非常破的房子,他畢竟還是在一個相當的職位上。那么所謂“陋室”呢,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我想現在對于我們來說,一個成功的人生,說我既有一個高尚的情操、一個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時呢,我又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發生了沖突,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么辦呢?那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種情況下,我想住一個小房子,求得內心的安寧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9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