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這是一個網絡上流傳已久的話題——如果亞歷山大進了中國,秦軍能不能打敗他?有人說能,因為中國人多,遠程火力也強。有人說不能,因為亞歷山大天賦異稟,而且馬其頓軍隊也已經被事實證明所向無敵。好吧,今天咱就仔細掰開看看,到底孰強孰弱。 哦,加個前提吧,因為亞歷山大從地理上是進不了中國的,所以路途之類的咱就不考慮了。只比紙面上的實力即可。 在國內網絡上,普遍觀點認為,亞歷山大手下只有35000人的部隊,面對秦軍動輒幾十萬的部隊,無異于腐草之螢光面對天空之皓月。好,咱放下亞歷山大僅憑35000人就曾在伊蘇斯會戰擊敗10萬至20萬,在高加梅拉會戰擊敗20到40萬波斯人不說。先仔細算算數。 要知道,35000人只是亞歷山大進入亞洲時的初始部隊數量。首先,當他抵達亞洲之后,立刻就與5000名早在前一年就進入了亞洲的先頭部隊匯合。40000人,這是他的初始兵力。在此之后,他在東征路途中不斷接收從本土來的援軍。進入印度之前,他曾接收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援軍,人數多達30000名步兵和3600名騎兵,數量幾乎與他一開始帶進亞洲的部隊相當。 另外,他還大量征召波斯軍隊,尤其是大量的騎兵。這樣一來,即使他在各地留下了成千上萬的守軍。最后當他抵達印度河時,手中軍隊還是增加到了135000人。 另外,在此之外,他還曾征召三萬名波斯貴族子弟,依照馬其頓操典訓練。這些人在印度戰役結束時已經訓練完畢。如果當時亞歷山大沒有返程,而是繼續前進,這支部隊五一也會加入到前述那135000人中。除此以外,當亞歷山大返回帝國中心時,馬其頓也派來了一萬名新兵,而且還有兩萬名以全新方式組建的東方步兵也開始征召了。因此,按照西奧多·道奇所著的《亞歷山大戰史》分析,到亞歷山大去世時,其手下在一次遠征中可以動員的野戰軍人數已經達到了20萬人。 作為例證,國內99%的網友在談到亞歷山大的騎兵優勢時,都會問——“只有1800人的精銳伙伴騎兵,螳臂當車吧?”呵呵,伙伴騎兵的編制一直在變,從8個中隊變成兩個團,后來又變成8個團。進入印度時,其人數就已經增加到了6400人。 不過,你永遠駁不倒無知無畏的人。 首先,如果我們不考慮史料中的水分。即使亞歷山大手下已經擁有20萬人的部隊,秦軍所能動員的部隊,也要比對方更多。至少一次動員個40萬、50萬人還是沒問題的。所以很明顯,最大的優勢是數量。 其次,戰國時代的軍隊,都很擅長建造工事。所謂長平會戰,不過就是兩支軍隊互相挖坑筑城,長期對壘。好容易趙括從工事里走出來,很快就被白起迂回了側翼,正面又被工事阻擋,全軍覆沒了。 再次,與亞歷山大手下那支多民族融合的大軍不同,秦軍只有一個民族。到了遠征后期,亞歷山大手下士兵的凝聚力完全聚集在亞歷山大本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在他死后,帝國立刻四分五裂,將領自相殘殺,各民族也互相爭斗。秦國不會如此(雖然從宏觀講中國已經如此了)。 最后,我不得不說一下所謂秦國遠程火力的優勢。這不能說不存在,但其實遠沒有那么厲害的。秦國的單兵弓弩肯定是要比亞歷山大強一些,但能強多少?你真以為秦弩能射800米?啊,確實能,不過那是攻城用的巨弩。馬其頓人的攻城弩也能射800米…根本沒差。當時單兵的弩,有效射程不過50米。一發箭之后,對方的長矛就已經戳自己臉上了。 三,秦軍的劣勢在哪? 1.沒有優秀的騎兵。尤其是完全沒有重騎兵。我們都知道,重騎兵是亞歷山大的殺手锏。憑借著大量優秀重騎兵從對方陣線背后、側翼或者任何薄弱地點的沖鋒,亞歷山大百戰不殆。反觀秦軍這頭,騎兵不僅少,而且不穿甲,馬小,不做白刃戰訓練,只會騎射。不是說輕騎兵不好,而是說,沒有重騎兵肯定不行。沒有重騎兵,你就沒有辦法保護步兵的側翼,處處受限。 2.兵員素質差。秦軍常備軍數量很少,每次說是能動員幾十萬大軍上戰場,但90%都是農民。這些人每年只訓練有限的時間,戰斗時攜帶國家配發的弓箭、長槍等武器進行作戰。雖然他們有嚴格的軍法,但戰場紀律并不好。戰斗爆發之后行列經常發生散亂。只有秦王或者將軍的禁衛軍是重裝部隊,也只有他們才是常備軍。能夠在戰場上保持行列整齊。這就導致秦軍在戰場上,除了最簡單的平行序列以外,和側翼包抄。根本不可能施展任何機動。相比之下,亞歷山大手下那20萬人幾乎都是常備軍。所有人除了從東征開始時就日復一日作戰以外,就連在東方征召的部隊和增援的新兵也都是每日都要操練的常備軍。所有這些部隊紀律都十分出色,能做他人所不能。 好吧,其實說的已經有點多了,但還沒說完…這次就算對比了兩軍優劣,下一篇來假設一場關公戰秦瓊的會戰過程吧。
鐵血軍事 2015-08-23 08:50:1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