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成功活著,究竟會不會損害你的內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這是世相(thefair)的第 456 篇文章


Sayings


很多年前(這個開場白說明我已經有些歲數了),我是一個無比重視自己“身后名聲”的人。我在意自己死后被別人怎樣評價。想象著在死后的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后,在一個陌生的小鎮上,一個青年突然說:張偉是一個很爛的人。想到這里,我覺得我會一身冷汗地從土里面爬出來跟他辯論。本質上這就像某個讀了世相的人在我永遠看不到的朋友圈里批評我會讓我覺得冒冷汗一樣。


那時候我熱衷于思考政治和歷史。我喜歡說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當代政治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人們不在意歷史評價。你看,那些不在乎身后名聲的人毀掉了一切。


為什么我現在開始覺得生前得到的評價更重要了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有一天我意識到,如果我生前沒有得到很好的評價,那么我甚至沒有機會得到太多身后評價,幾十年后,連我最親密的人也很少想起我,我留下的印記越來越模糊。我想,那些一廂情愿的告訴自己“只要在葬禮上得到某種評價”就夠了的說法,太像一種安慰了。


但并不是葬禮上的評價就不重要了。只不過,我并不像之前那么將身后評價放置在生前評價之上了。我更積極地圍繞著自己的“簡歷評價”下功夫,因為那是讓我們的悼詞留傳更久的基礎。


簡歷和墓志銘哪個更重要

作者:戴維·布魯克斯


大約每個月我都會遇到一個散發著內心之光的人。這些人可能從事各行各業,他們看上去都很善良,他們愿意傾聽。他們讓你感覺很有趣,自己受到重視。你經常看到他們照顧別人,他們這么做的時候,會發出悅耳的笑聲,而他們的舉止表明他們充滿感激之情。他們不是在想他們做的工作有多棒。他們根本沒有考慮自己。

當我遇到這樣的人時,一整天都會感到喜悅。但我承認,我經常有比較悲觀的想法:我想到盡管自己的事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還沒達到那種境界。我的精神還沒有達到那種慷慨,我的品格也沒有達到那種深度。

幾年前,我認識到我希望自己能更像他們。我認識到如果我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更加努力地拯救自己的靈魂。我需要經歷一場道德冒險,才能讓自己產生那種善。我還需要更好地平衡我的生活。

我想到世間存在兩種美德——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前者指的是你拿到市場上的技能,后者指的是葬禮上談到的品格——你友善、英勇、誠實、忠實嗎?你有深愛的能力嗎?

我們都知道悼詞美德比簡歷美德更重要。但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體系,卻會花費更多時間教授取得事業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策略,而不是散發內心之光所需的那些品質。與鑄就內在品格相比,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更了解如何發展外在的事業。

但如果你為外部成就而活,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就無法探究內心深處,對其加以構筑。你會缺乏道德準則,很容易自我滿足,陷入道德上的平庸。你按照容忍度曲線對自己評分,你認為只要沒有明顯傷害其他人,人們似乎也喜歡你,肯定就還不錯。但是你充滿了厭倦卻渾然不知,無法體會生命最深的意義和最高的精神愉悅。漸漸地,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你和你偶爾遇到的那些熾熱的靈魂之間,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因此幾年之前,我開始發掘這些非常出色的人是如何達到這種境界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沿著他們鑄就品格的道路前行(我是一名專家,通過顯得比真實的自己更聰明、更出色,來取得收入)。但我至少想知道這條道路是什么樣子的。

我得出以下結論,那些非常棒的人都是后天培養的,而不是天生的——我欽佩的那些人通過具體的道德和精神成就,慢慢鑄就了無法偽裝的內在美德。

如果我們想找竅門,就可以說這些成就相當于一份道德清單——即人在探尋最豐富的內心生活的路途里,應該體驗哪些經歷。接下來,迅速地看看其中的一些要素吧。

轉向謙卑: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我”的文化之中。精英社會希望你推銷自己。社交媒體希望你發布自己生活的亮點。你的父母和老師總是告訴你,你有多棒。

但是,我曾深深欽佩的所有人,都是能十分坦誠地面對自身弱點的人。他們清楚自己核心的缺陷,不論是自私、懦弱、鐵石心腸、渴求得到認可,還是其他情緒。他們會探究,這種核心的缺陷究竟如何導致了讓他們感到羞愧的行為。他們已經產生了深刻的謙卑,這種謙卑最恰當的定義是,從以他人為中心的立場出發,產生的強烈自知。

自我挫敗:外部成功是通過與他人競爭而取得的。但性格是在與自己的弱點對抗時形成的。例如,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很早就意識到,他的核心缺陷是脾氣。他培養了一種溫和開朗的外在,因為他知道作為領導人,他需要展現出樂觀和自信。為了遏制自己的憤怒,他做了一些蠢事兒。他挑選出自己討厭的人的姓名,把它們寫在一張張紙條上,然后撕碎,扔進垃圾桶里。在長達一生的自我對抗過程中,他慢慢養成了一種成熟的秉性,讓自己在最薄弱的方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

靠依賴而飛躍:許多人都會把《你要去的地方》(Oh, thePlaces You’ll Go!)一書作為畢業禮物送人。這本書談到,生命是一段自主的旅程。我們在通往個人成功的道路上,會掌握一定的技能,經歷一些冒險,并面臨一些挑戰。這種個人主義的世界觀表明,性格是內部有意志力支撐的小鐵人。但是,走在塑造性格的路途上,人們就會明白,沒有誰能靠自己完成自我掌控。個人意志、理性和同情心都不夠強大,不足以持續地壓制自私、傲慢和自欺欺人。我們都需要外部的援助得到救贖。

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會把生命視作一個作出承諾的過程。性格取決于你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有多深入。你是否培育出了深刻的聯結,在你面對挑戰時為你提供支持,并把你推向善?在智力領域,一個有性格的人已經對最根本的事物,產生了基本的哲思。在情感領域,她周圍有著無條件的愛。在行動領域,她會篤定地從事那些一生無法完成的任務。

激發你的愛:多蘿西·戴(Dorothy Day)年輕時曾過著雜亂無章的生活:縱酒尋歡,還曾一兩次嘗試自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是女兒的出生改變了她。她在寫到女兒的出生時說,“就算我寫出了最偉大的書,譜出了最美妙的交響樂,畫出了最美麗的圖畫,雕出了最精致的雕像,那種創造的感覺,也不會比他們把孩子放進我的懷抱時的感覺更加崇高。”

這種愛淡化了她的自我意識。它會提醒你,你真正的財富在他人身上。最重要的是,這種愛能讓人興奮。它會讓你感覺自己被需要,讓你在為自己的所愛服務時,感到歡欣鼓舞。戴對女兒的愛不斷蔓延和升華。她寫道,“我在孩子出生之后感受到的那種寬廣的愛與喜悅的洪流,沒有任何人能得到或容納。因為這些,尊崇和喜愛的需要也隨之而來。”

她在各方面都作出了堅定不移的承諾。她加入了天主教,創辦了一家激進的報紙,開設了面向窮人的文教所(settlement house)并和窮人一起生活,把同甘共苦當做一種建設社區的方式,一種不僅是做好事,而且是做好人的方式。有時候,這種愛的饋贈的會戰勝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免不了的自我中心意識。

細化使命:我們都是出于很多理由進入職場的:金錢、地位、安全。但一些人有著將職業變成使命的經歷。這些經歷會讓自我平靜下來。真正重要的,是達到這一行固有的優秀標準。

20世紀伊始,支持進步事業的活動人士弗朗西絲·珀金斯(FrancesPerkins)還是一個年輕姑娘。她彬彬有禮但有點清高。有一天,她偶然看到了三角內衣廠(TriangleShirtwaist)的那場火災,目睹數十名制衣工人沒有被活活燒死,而是因跳樓摔死。這次經歷令她的道德感蒙羞,也凈化了她的志向。這就是她的使命細化。

那以后,她把自己變成了工人權益事業的工具。她愿意和任何人共事,向任何人妥協,戰勝猶豫。她甚至還改變了外貌,好成為該運動的一件更有效的工具。她成了美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內閣成員,當時的總統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她也是20世紀偉大的民權人物之一。

內心飛躍:對大部分人來說,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他們會拋開一切形象和地位標志,一切因為上過某所學校,或出生在某個家族而帶來的聲望。他們會跳出功利邏輯,跨越恐懼造成的障礙。

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年輕時一團糟,情感饑渴,見到每個男性都會愛上對方,但每次都被拒絕。最后,在三十五六歲時,她遇到了一個名叫喬治·路易斯(George Lewes)的人。當時,路易斯與妻子處于分居狀態,但在法律上依然是已婚身份。如果和路易斯走,艾略特便會被社會貼上通奸的標簽。她會失去朋友,使家人同她斷絕關系。她用了一周時間做決定,但后來還是和路易斯走了。“理論上,我不渴望輕浮、易破裂的關系,實際上我也不會為了它們而活。滿足于這種關系的女性不會像我那么做,”她寫道。

她選對了。她的性格穩定了下來。她的體諒和理解能力增強了。她生活在與路易斯穩定且專一的愛中,這是人在年齡更長、受過傷且受制于責任后迎來的第二春。他照顧她,幫助她成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小說家一個。他們一起把饑渴變成了忠貞不移。

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者總是告訴年輕人:要去追尋自己的激情所在。做真實的自己。這種生命愿景從始至終都放在自己身上。但是,在尋求內在光明的路上,人們是無法通過詢問“我在生活中想要的是什么”來找到職業道路的。他們應該問,生活對我有什么要求?我怎么才能夠運用自己的內在天賦,來與世界的深層需求相契合呢?

他們的生活往往呈現一種失敗、覺悟、救贖的模式。他們也會遭受煎熬和痛苦,但他們利用這些時刻來深入了解自己——通過寫日記或藝術表達的方式。正如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說,痛苦把你介紹給自己,并提醒你,你并非自己以為的那個人。

在這條路上的人,把痛苦視為一個更宏大的敘事中的一些片段。他們不是真正為了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幸福而活著。他們把生活看成一出倫理劇,只有當他們代表某些理想而參與劇中的斗爭時,方才覺得滿足。

這就是絆跤者的人生哲學。絆跤者在生活中拖著腳步前行,有點跌跌絆絆。但絆跤者正視自己不完美的本色,態度質樸而誠實,完全不會神經過敏。由于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絆跤者至少有一個大敵需要戰勝和超越。他們伸出雙臂,準備接受別人的幫助,并向別人提供幫助。朋友可以為他們提供深入的交談、安慰和建議。

外在的雄心永無滿足之時,因為總是有更多東西需要達成。但絆跤者偶爾也會體驗到快樂。自由選擇服從哪個組織,哪種思想和哪些人,這對他們是一種快樂。遇到同道之人也會感到開心。而且當目睹良好道德的行為時,當遇到安靜、謙遜的好人時,當看到不管自己有多么老邁,前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到一種審美愉悅。

在生活中,絆跤者不想比別人更好,而是想比以前的自己更好。出乎預料的是,在一種超然的心態下,她感到了深層次的寧靜。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她們的內在和外在的雄心是強大的、平衡的。但終究來說,在難得的歡樂時分,事業雄心被暫時放下,自我意識也擺到一邊,絆跤者在外野餐或進晚餐時,或者一個山谷中張望,心中翻滾著無限感激之情,以及對一個事實的全然接納:生活給予她的東西,已經遠比她應得的好。

這就是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世相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




世相 2015-08-23 08:50:45

[新一篇] 楊恒均:貪官二奶勸我趕緊逃跑

[舊一篇] 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褪了色,那意味著你看到了真正的人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