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家書店,能讓你重新愛上紙質書。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家中藏書曾經是我們觀察、認識和了解一位新朋友或伴侶的主要方式,如果它們都簡化為數據,我們就喪失了某些東西。


當巴諾(Barnes& Noble)的超級書店席卷美國各個城市,很多獨立書商不得不退出這個行業,廣大印刷文化的擁護者都為之扼腕嘆息。


但那次大規模入侵也有它積極的一面,某個年代的紐約人可能會欣然追憶這么一個場面:大量的讀者聚集在巨頭零售書店的雜志書架周圍。有史以來第一次,讀者不用面對報刊亭老板聲色俱厲的警告(“不許看!你看了就得買!”),而能夠免費閱讀成百上千的期刊、獲得各種各樣的資訊,在彼此熟絡的過程中聊聊各種話題,就連職業摔跤和朋克搖滾都能找到聊友。


同樣是這些雜志專區,在當時似乎映射出一種更友善、更易接觸到的閱讀文化,而如今看起來卻冷清而悲傷——它成了生意慘淡、即將倒閉的企業的黑暗角落。


因此,當我最近走進東京一家叫做“蔦(音“鳥”)屋書店(Tsutaya)”的多媒體連鎖品牌的旗艦店,看見大量人潮急切地圍在雜志出售區的時候,我真是吃驚不小。這家開在代官山區的店面似乎見證了書寫文字持續的影響力及實用性——在這里瀏覽、閱讀以及購買書籍雜志,是一種既流行又讓人愉快的體驗。


這不僅僅是因為“蔦屋書店”感覺比其他書店更加高檔。而是由于它以一種深思熟慮的、超現代的誘人方式贊頌了文字和書籍,以及閱讀和書寫這些書的人們。


別誤會,這是個商業企業,可不是文化機構。一周七天每天從上午 7 點營業到凌晨 2 點,關店的時間只是為了清掃和補貨。店里總是人滿為患。第一家店如此成功,使得另一家店已經在東京外的神奈川地區開業,而在附近的世田谷區,第三家店很快將與顧客見面。


日本的書刊業看起來與我們的迥然不同。雖然許多規模較小的書店已經關門大吉、成為電子商務的犧牲品,但是電子書還沒在這一行業涉入太深,并且許多雜志都鄙夷對網站的需求。出于某些原因,相比美國人而言,日本人與印刷文字的關系更加密切。


在書架前徜徉的時間越久,我就越確信這家書店握有理解這種深層次關聯的鑰匙。同時我也感到自己重新愛上了印刷文字,這讓我都感到意外——我承認自己是較早接受電子化、帶著 SIM 卡上路的旅行極客,正在用著第七個 Kindle。我不是在這里懷舊或反對新技術,這種情感實際上是在呼應著五項基本原則,它們在我漫步、瀏覽、閱讀和思索的時候變得越來越清晰。


1. 寫作和閱讀從本質上都是體力活


“蔦屋書店”不僅僅是把數量可觀的書籍和雜志收集至一處,它還知道如何禮贊寫作和閱讀物理性的一面。例如在它的二層,有一個明亮的 Anjin 酒吧和休息室,拿它的裝潢舉例來說,墻上擺滿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各種雜志合訂本,有些甚至是幾十年前發行的,顧客可以一邊吃著三明治或呷著威士忌,一邊閱讀這些雜志。


這些綠色硬皮封面的雜志,讓任何一個在 1990 年代之前到過美國公共圖書館的人都會記起,這是縮微化、電子化時代到來之前,舊期刊的存儲方式。在我的高中時代,當這些雜志被塞進曼哈頓公共圖書館的書堆中時,它們顯得很難看——設計既不優雅又太實用。但在這里,它們有了新的意義,成為了一個正在消失的文化遺跡。正是因為不會再出現與之類似的東西,這些雜志才有了一種揮之不去的美感。


這層樓一端的一家店里似乎擺放著全世界最全的書寫工具,它同樣充當著一個小型博物館的角色,那里有上千種筆,像藝術品一樣展示著。從效果上看,這種展示是要讓它們看起來華麗、性感、讓人有購買欲,而不是成為過去的遺跡。


當這家店整體浮現在我的腦海、以及想到各式各樣的書刊在店里各處極具美感地展示出來時,這讓我意識到我所懷念的另外一樣東西。書脊和封面的設計——在過去曾是我大部分朋友家里最重要的裝飾——當把它們同“自己讀過的任何東西都存在云服務器上”的感受相比的時候,這也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慰藉。封面和書脊不僅僅是裝飾物件,它們是外在有形的提醒,提醒你那些從內在、情感上以及知識上轉變你的東西。能夠從 iPad 上調閱它們,與把它們放在身邊的感受完全不同——當你瞥見它們,就能夠想起其中每一本所包含的豐富內容。


2. 人類也是強有力的信息來源


有一次去“蔦屋書店”, 我問了一位店員關于一本美食期刊的事,這位店員把我帶到 “美食書刊守門人”跟前。他對全部美食書刊的精通(包括書籍和過期刊物),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圖書管理員,充當著一個好奇得讓人生厭的小孩的知識啟蒙人。



這位美食雜志通告訴我,他最近去了伯克利,見到了“農場到餐桌”的偶像人物 Alice Waters。我問他這是不是他假期的一部分?他說不,這是一次由“蔦屋書店”贊助的旅行,作為他在店里舉辦的關于 Alice Waters 作品展覽的一項研究。


過了一會我才反應過來。你能想象巴諾書店送它的員工到日本去進行什么研究嗎——或者讓他們有一些時間來更多了解他們的書刊領域,這樣就能跟顧客互相分享見解?(當然獨立書店會做的多一些,但他們沒有“蔦屋書店”的雄厚資金。)


這次互動交流提醒了我,當自己不管是為興趣或為工作進行研究時,我們已經很大程度上從尋找別人的指導,轉為獨自在網上進行搜索。當然了,現在我們所用的強大的電子設備有很大優勢。但與“蔦屋書店”專家的聊天讓我想到,能聽到別人的觀點見解是多么重要,同時又是多么有趣。他從我提及的想法想到了他在其他期刊中讀到的文章(店里仍有這些期刊),并且他立刻就領會了關于日本料理中創新方式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通過在線搜索很難進行定義。是的,他也使用了計算機來充盈豐富他的觀點、或是定位資料來源;但是如果沒有他提供的這些信息,我是永遠也找不到它們的。


3. 印刷品以一種獨特的強有力的方式將文字和圖像結合在了一起


翻閱這里出售的雜志,讓我更加理解日本為什么還崇尚印刷品。雜志專區不僅用以展示當下的期刊,還有過期的刊物——這個區域在這家多棟建筑相通的書店中穿過了三座大樓,雜志在很多張桌子上攤放著,這些地方總是擠滿了人。



這些出版物的設計風格跟我們的也完全不同:照片、插圖和圖表幾乎散布于每一版面上,只有少量的文字。一位當編輯的朋友跟我解釋說,這是因為書面日語比英語更難理解,單獨閱讀一整頁的文字會非常累人。大量的圖片和插圖對于拆分文本非常重要,至少在雜志中是這樣。


用平板電腦進行滾動閱讀的時候,完全無法獲得翻動這些厚實光滑、設計精美的頁面所帶來的愉悅體驗。并且這些設計中的匠心和創意,讓你能夠在最晦澀細微的題材中也看得入迷,從去哪里找到大阪最棒的蛋包飯,到 Lee Marvin 對男士時尚的影響,你都能看進去。


數字媒體促進了圍繞某一話題或基于社交媒體的興趣而進行的搜索瀏覽,但是它還未能創造出一種能與翻閱一份幾乎全是圖片的雜志相匹敵的體驗——讓一些照片、標題或設計抓住你的眼球,無視其他,單純地跟隨著這些視覺內容閱讀,而不是由自己主導著搜索。


我們采用“瀏覽”一詞來形容我們查看各個網站的方式真有點諷刺,這個詞原本真正的內涵所描述的活動是電子設備完全無法做到的。


4. 有時候,漫無目的好過有的放矢


當然了,瀏覽同樣意味著在這個地方的書堆中漫步——店面設計進行了優化以展示商品的美感——讓機緣巧合來決定你所找到的。



雖然我對電子文化能夠引導我到一些我可能喜歡的網頁心存感謝——但不包括定向廣告——但能夠在這里單純地徜徉更加有滿足感。蔦屋書店的布局創造了邂逅一些遠在你計劃外或期待外的東西的機會。


讓人想在其中徜徉的部分原因,在于其深思熟慮的展臺,一路上讓你驚喜不斷,同時也提醒著你書籍作為物件的美麗:例如在一個以垮掉一代的文學為主題的角落,一個玻璃柜臺里放著凱魯雅克和金斯伯格(美國詩人)經典之作的初版和手稿,頗具特色。


這也讓我想起另一次徜徉時的美妙。幾年前,在還沒有 kindle 的時候,我在也門、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旅行的時間過長,手頭的書都看完了。有一天,我走出薩那的郵政總局,看見街上在賣一本小而薄的平裝舊書。這是約翰·麥克菲寫的《體會身處何處》 (A sense of Where You are),介紹的是比爾·布拉德利在普林斯頓的籃球生涯。


在當時你很難再想出一個比這更不讓我感興趣的題目了,但我沒有其他選擇。我很不情愿地買下了它,翻開書本,就這么坐著把它看完了,發現他是我迄今為止遇見的最卓越的非小說類作家之一。


5. 紙質書籍能幫助你成為你自己


當然對此也會有其他的看待方式。對一些人而言,蔦屋書店只是反映了日本社會另外一個怪異之處而已,就像這個國家的人仍然買 CD 來聽音樂一樣。或者更糟的是,有人可能會把這看作是癖好主義、物質主義及消費主義對本該屬于純文本自身的完整力量的勝利。


我表示疑惑。對大多數熱愛閱讀的人而言,他們是在紙質書籍的時代步入成年的,而閱讀的物理性不是一個不相干的體驗,而是處于核心地位的體驗。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每次我走進這家奇特則明亮的書店看書時,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感,就像我多年前觸碰、翻閱、買下真正的書本時所體會到的那樣。



如今,由于我幾乎都是在某種設備上進行閱讀,蔦屋書店提醒了我在這么做時到底錯過了什么。當你開始大量閱讀的時候,書本成為了你的世界、分享著你的空間,并在你的生活中體現出它們的重要性。如果它們都簡化為數據,而不是一件能夠不斷提示我們它們內涵的物品,我們就喪失了某些東西。家中藏書曾經是我們觀察、認識和理解一位新朋友或新伴侶的主要方式之一。現在你需要他們的亞馬遜賬戶密碼才能做到這點。


想來有點諷刺,我是在去了日本、到了一家大部分的書是用我不認識的語言寫成的書店后,才意識到、并且重新欣賞起那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本文由 Medium 和 Tom Downey 授權《好奇心日報》發布。Tom Downey 是一位作家兼自由撰稿人,曾為《紐約時報》等多家刊物供稿。

原文地址:http://www.qdaily.com/display/articles/9815.html



進步主義 2015-08-23 08:51:58

[新一篇] 如果你覺得自己忙成狗,但效率低下。那么你該讀讀這篇文章了!

[舊一篇] 腦袋的用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