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的戰史上,專治各種不服,專打世界第三,也單挑了多國部隊!那解放軍到底打過多少部隊?
如果說在志愿軍抗美援朝的戰史中,今天韓國的領地上也有一個應該和上甘嶺、長津湖一樣被紀念的地方,那這個地方,無疑是——鐵原。
這個英語叫做Cheorwon的小城,位于朝鮮半島的肚臍部位,是朝鮮南北之間的鐵路樞紐和著名的稻米產地,有三條鐵路在此交匯,分別通向南方的漢城,北方的元山和東方的金剛山。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滅頂之災。1951年5月末到6月中旬,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在這里展開的一場激戰,使鐵原變成了一片廢墟。2008年2月,站在這座小城曾經最繁華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聞》記者中野旭看到,周圍依然到處是五十多年前那場惡斗留下的痕跡——燒黑的殘垣斷壁和隨處可見的彈孔。向北走不到三千米,一塊紅白相間的標志牌告訴他,那里至今是沒有排除的雷區。韓國歷史學碩士金勇求,1951年的時候,在韓國南部的美軍基地作一名酒吧招待。有一天,他忽然聽到一個熟識的美軍軍官在那里大談前方“鐵三角”的激戰,而這名軍官的任務就是轟炸“鐵三角”的要害——鐵原。鐵原?!金松里突然被這個地名震動,他說:“我無法想象這些我賴以為生的美國兵,正在每天轟炸著我的家鄉。我先是被震驚,隨即深刻地感到戰爭的悲哀。”南北朝鮮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打到一年以后,戰場上的主力卻變成了中國人和美國人,讓人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感覺。一位研究朝鮮戰爭的朋友曾給我講過這樣一段歷史:話說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后,朝鮮人民軍雖然勇猛,倒底沒架住這背后的深深一刀,于是戰場形勢逆轉,美英韓聯軍轉守為攻。由于缺乏有力的阻擊,在志愿軍參戰以前,聯軍進展頗為迅速。一日,英軍27旅連夜行軍,不想由于速度過快,在平壤以南與大批撤退中的人民軍不期而遇。黑夜之中,英軍因人數上處于劣勢,一時間極其緊張,不想人民軍官兵表現奇怪,又拍手又高呼口號,把英國佬們唬得一楞一楞的,可又不敢言語。直到一個人民軍軍官模樣的人上來和一個英軍軍官搭腔才看清了對方的真面目,于是一聲驚叫,兩隊散開,開火。原來人民軍雖和美軍多次交手,卻很少見過英軍,加上英國人穿得古怪,帽子連著圍脖,朝鮮人誤把他們當成蘇聯人了。這也怪人民軍病急亂投醫,老想著仗打到這個份兒上,蘇聯老大哥不能袖手旁觀,一定派兵來保衛平壤吧。實際上,真正敢開進朝鮮和“聯合國軍”交手的,只有中國人民志愿軍。蘇聯紅軍最后也沒有動,只派了少數空軍參戰,還不敢穿自己的軍裝。“有二十萬以上外國軍人戰死在朝鮮戰場,或者為北方,或者為南方作戰。在這些軍人中,中國軍人的犧牲是最多的,是什么使這個國家為朝鮮半島的戰爭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呢?”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中野旭特意去了中國,對很多中國人做了采訪。其中包括八十四歲的志愿軍老兵孫景昆(音譯),一個真正的中國農民,在1949年獲得了自己的土地,他因此至今絲毫不掩飾對共產黨的感激。他是丹東人,中野旭在文章中寫道,丹東不僅僅是“靠近戰場”,而且曾經遭到美軍反復的轟炸,損失慘重。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孫景昆參加了志愿軍。“在戰場上我們一共打死了二十一個美國兵,每一個都是面對面。”老人說。孫景昆的一個連,只有五個人活了下來。老人是這樣回復這名日本記者關于為何要參加朝鮮戰爭的:“和我愛人分開,是件挺難受的事兒,但那個時候我們都知道美國兵不定哪天就會打我們這疙瘩。我這是豁出條命去保衛我自己的家,我自己的地。”孫景昆最終回家了,帶著一塊炸彈的彈片,和一條受傷后動轉不靈的臂膀。從這個角度說,盡管朝鮮戰爭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對抗色彩,但中國軍人的骨子里這一仗的含義只有四個字——“保家衛國”。這是一場“退后一步是家園”的戰爭,中國軍人在這場戰爭中證明了自己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在這個證明的過程中,鐵原,無疑是一個不能忘記的名字。
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在1951年的春夏之交的鐵原之戰前后,中國軍隊在這個小城的南邊到底和多少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交過手。僅從雙方資料考證出來的,就包括美國、英國、韓國、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哥斯達黎加,8個國家。如果把范圍擴大一點,還要算上法國和荷蘭。而參加過那次戰役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兵還有著一些無法考證的說法:“土耳其旅,仗是挺能打的,敢拚刺刀,就是個兒小……”曾擊斃了一個美軍空降兵隊長的唐滿洋這樣回憶道。可是,根據土耳其部隊的作戰紀錄,這一仗前后的土耳其旅依然在舔舐年初長津湖戰役留下的傷口,并沒有參戰。有一天,一位知新加坡朋友忽然來電:“今天我坐飛機碰上一個泰國人,說他父親在鐵原和中國軍隊打過仗!”這倒是真的,泰國曾經派出一個營參加了朝鮮戰爭。這個營屬于泰國皇家陸軍第1旅第21團,團長還是個王子,陸軍少將,總兵力1057人。他們在鐵原西北的190.8高地與志愿軍坦克第一師鏖戰,這也是朝鮮戰場上少數雙方都出動坦克的局部戰役。1951年10月,美軍第3師由于在前一階段的戰斗中損失較重,撤下前線休整。其據守的陣地一部,即190.8高地移交給泰國營防守,這個營當即成為一直對190.8高地虎視眈眈的志愿軍重點攻擊的目標。由于對志愿軍利用換防發動攻擊的戰術早有耳聞,泰國營放了一個加強連在這個陣地上,足足配了6門榴彈炮,9輛坦克,試圖打出點兒氣勢來。卻不料一向被稱作“土八路”的中國軍隊這一次玩起了洋玩意兒,剛剛開到前線的坦克第一師砰然出手,在步兵一個團的配合下夜襲190.8高地。由于剛剛換防,對陣地不熟悉,也因為對志愿軍居然動用裝甲部隊猝不及防,這個加強連陣地丟失,全軍覆沒,整個過程不過半個小時。戰斗中泰軍曾動用坦克發動反擊,但美制M-24霞飛輕型型坦克無法抵擋志愿軍的蘇制T-34,在付出四輛戰車被擊傷的代價后泰軍被迫后撤。可能由于后路被切斷,泰軍被迫放棄戰車和重武器,9輛坦克,6門榴彈炮都成了志愿軍的戰利品。泰國營對這樣的戰果十分不滿,匆匆從國內補充兵員,準備再戰。但無奈坦克一師在190.8高地半個小時繳了泰國人9輛坦克的消息傳開后,志愿軍各部一看到泰國營就兩眼放光嗷嗷叫。
泰國兵為了挽回名譽也不肯示弱,每戰必拼死相應。結果泰國營回國的時候統計戰果令人大吃一驚,出兵1057人,傷亡卻達到913人,如果不計算從國內補充的人員,幾乎全軍覆沒。至今在韓國的抱川,還有紀念這個營陣亡人員的一個紀念碑。不過盡管損失很大,泰國營在戰斗中的頑強表現還是得到了各國軍事家的贊許。
很多人把這次戰役稱作“志愿軍的生死之戰”,把鐵原之戰稱作“志愿軍的生死之戰”,是有道理的。1951年4月22日,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渡過兩軍對峙的臨津江一線南下,拉開了第五次戰役的序幕。在這次戰役中,剛剛正式接替麥克阿瑟將軍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威稱志愿軍的進攻為“禮拜攻勢”,意思是憑借志愿軍的偕行補給,其進攻態勢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因此,志愿軍脆弱而漫長的后勤補給線正是其最大弱點。李奇威的戰術意圖是保持機動兵團,在志愿軍耗盡糧彈的時刻突然出擊。而事實上,他的謀劃相當有效。根據一名當時的老汽車兵回憶:“美軍的飛機多得像雨后的燕子,在運輸線上追著我們的汽車飛。”鐵原之戰中的英雄部隊第189師,其師屬炮團渡臨津江時竟被美軍飛機炸掉四分之三!由于志愿軍在朝鮮境內沒有空軍基地,美軍完全控制了三八線前后的制空權,使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遭到極大的破壞。5月15日,志愿軍完整地拿下了北漢江上的清平川大橋,南朝鮮首都首爾已經三面被圍。但此時,志愿軍前線部隊已彈盡力竭,連軍長每天也只有一碗炒面充饑。志愿軍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依然讓如潮的攻勢持續了四個星期,盡顯中國人的堅韌本色。李奇威“磁性后退”,不打近戰的戰術使前線雙方官兵的士氣出現了極度的不對等。不只一個志愿軍老兵傲然對我說:“美國兵不行,從來不敢和我們拚刺刀!”士氣的不對等帶來了戰場態勢的傾斜,受到鼓舞的中國兵把吃苦耐勞,兇狠刁鉆的戰斗作風發揮到了極致。
鐵血軍事 2015-08-23 08: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