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死了大媽還活著?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很久沒來更新了,一些朋友關心我怎么了。沒更新是因為前段時間我被困在一個地方,進退維谷,沒法轉身,所有的注意和思維都在那里,不能想也看不見。

對于一個做咨詢和寫文章的人,這樣的境況是個麻煩,說話寫東西都會很心虛,所以遲遲更新不了。

今天決定,先從這個困境里出來再說,有什么等宇宙信號指示,先做自己的事,就從更新這個微信號開始。

先給大家講一個段子。有一段時間,因為瑣碎無聊的辦公室工作而煩悶,為了安慰我,松蔚老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有志青年,不幸當了公務員,做了瑣碎無聊的辦公室工作。他對面坐著一個大媽,非常熱情,每天都跟他聊家長里短股市行情新聞八卦,聊得生龍活虎神采飛揚。他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心煩意亂,只有打開電腦自帶的掃雷或撲克游戲,才能抵御大媽的氣場。

有一天,他遇見了一個禪師,就向禪師求教:

“大師,我怎么才能脫離這瑣碎無聊的辦公室生活呢?我真怕有一天自己會變得像大媽一樣。”

禪師就跟他說:“小伙子,你還需要不斷修煉啊,你的修為不如大媽啊。”

“啊?”青年很不服氣,“大媽有什么見識?我可是博古通今、胸懷大志、心里藏著更大世界的人啊!”

“可是”,禪師說,“在辦公室里,你是死的,大媽是活的。”

這個故事說的是,上班是一種修行。松蔚老師說,如果你覺得上班很疲憊呢,還要好好修煉,等道行深了,自然就活過來了。

我信以為真,就照著修煉了一段,可仍然很疲憊。于是我就問他:

“你怎么知道大媽是活的?萬一大媽年輕的時候也是在修煉,修煉著修煉著,給修煉死了,她卻以為自己還活著呢?說不定她還以為自己得道了呢。”

“大媽當然是活的”,他說,“你沒聽說過活在當下嗎?”

原來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啊。

松蔚老師這種說法其實挺有理論依據的。在一篇文章中,我曾經引用過《荒野的實踐》作者,長期居住荒野的詩人蓋瑞所說的一段話:

“我們都是“現實”的門徒,它是一切宗教的先師。在寒風凌厲的早晨,在佛堂里守著青燈古卷,和將孩子們趕進車里送他們去搭校車一樣難。兩者沒有好壞之分,都是一樣的單調枯燥,都體現了重復的美德。雜務瑣事并非麻煩一堆,別以為我們一旦逃開,就可以開始“修習”,步上“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我經常在思考,為什么我經常處在雜務瑣事中,卻沒有步入道途呢,難道是我修煉的方式不對?后來我想到了,他們這么說,因為他們的心是自由的。心自由了,在哪里、做什么其實都一樣。你在哪里,你就在這里。但要讓心獲得自由,卻難上加難。就像這段話的作者蓋瑞.施耐德,年輕的時候到處流浪,求仙問道,過了很多年梭羅似的生活,人到中年,回歸了世俗社會了,才有“哪里都是道”的領悟。在毛姆的小說《刀鋒》里,主人公拉里拋棄上流社會的生活和美麗的未婚妻去流浪,在印度修成正果后,也是到紐約去當了一名出租車司機。他們并不對無聊瑣事失望,相反,心自由了,他們對什么樣的生活都充滿熱情。

這些自由人,他們不急著去什么地方,也不急著做什么。瑣事跟他們的關系特別平等。他們不是被迫做這些瑣事——瑣事不是他們的老板。他們也不是選擇做這些事——他們也不是瑣事的老板。他們只是和這些瑣事“遇見”了,然后只是在“做”這些事。他們并不輕慢瑣事,也不焦慮瑣事,而是尊重它,莊嚴而平等地待它,就像對待生命中其它重要的事。而這種莊嚴的態度本身,就蘊含了禪意。他們哪里也不想去,卻反而自由了。而我們這些想要從瑣事中逃離出來的人,卻發現處處都是羈絆,并逐漸演變成了壓迫和反抗、控制和逃離、意義感和無意義感的撕扯。

心要自由很難。它要求我們對事情不評價。蓋瑞說“佛堂枯坐”跟“送孩子搭校車”沒有好壞之分,這就是“不評價”。日常生活中的事,你總會賦予它“好”、“壞”,“重要”、“不重要”的價值判斷。它能幫助我們升職加薪嗎?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成長嗎?如果不能,那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呢?

評價來自我們根深蒂固的目標思維。并不總會帶來“意義感”——有時候,意義感是我們沉浸在一件事中體會到的,卻經常會帶來“無意義感”。“無意義感”的意思,大概是,我們總想去更多地方,見識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可瑣事不僅沒法帶我們去,還阻礙我們去。當我們回顧一天的工作,發現自己什么也沒做時,疲憊自然伴著失望在心里升起。

在評價和關于意義的想象中,我們把生活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痛苦的,另一部分是快樂的;一部分是瑣碎的,另一部分是神圣的;一部分是忍受的,另一部分是享受的;一部分是交錢的,另一部分是收貨的。交錢總是痛苦的,收貨總是幸福的。所以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脫離前一部分,得到后一部分。而瑣事不幸被我們看作了前一部分。

如果“瑣事”是個人,估計他也得叫屈:憑什么你把我當作工具,去追求別人?你這么看輕我,我自然要報復你。于是你越想逃離,瑣事把你箍得越緊。這聽起來簡直像是夫妻吵架的家庭劇。

所以你看,對待瑣事的態度,其實就是民主態度,說眾生平等,也得說“眾事平等”,不能因為它是瑣事而輕慢它,尊重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們對生命的態度,除了沉下心來體驗,還能做什么呢?

大媽最懂生活,她就在那里,安全又自在,當然是活的。

最后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早上,我去佛學院上課,結果佛學院的門給鎖上了。那天天很冷,又下著雨。我在門口等了十幾分鐘,開門的同學才匆匆趕來。我正想抱怨幾句,那同學說,老師,你看風景多美,抬頭一看,雨后的遠山煙雨蒙蒙,宛若仙境。如果不是我剛剛急著要開門,也許我多了十幾分鐘欣賞美景。

那一瞬間,我覺得我悟到了什么。

我悟到了什么呢?大概是,要想脾氣好,還得風景好啊。



幸福課 陳海賢 2015-08-23 08:55:24

[新一篇] 留守兒童自殺遺書原件為何不公布?

[舊一篇] 嫁了一個不會拍照的老公后……笑噴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