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不懂歷史 原創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記得念書時的歷史課,從小學到高中歷任歷史老師報流水賬,考試則是把書本里的原句摳除人名和年代,讓你原封不動填進去就可以了,當然絕大多數時候是開卷的。在這樣的體制下,幾乎大部分同學都不喜歡歷史。認為歷史是無趣的,死板的。而歷史其實是有趣的,美妙的,富有深意的。

歷史對于普通人的價值不在于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是公元626年還是627年。不在于林則徐在虎門到底燒了多少鴉片。也不在于明朝第五任宰相叫什么。某種程度上,歷史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意義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5000年來,人性從未發生變化。所有的歷史事件背后的斗爭與妥協,背后的恩恩怨怨,背后的中庸與激進,背后的進步與倒退。無一例外,都是我們學習。從中,你能跳出現實的狹窄與局限用更宏大的視野看待人生與未來。某些時刻,我甚至覺得是野史也好,是正史也好,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當然說這句話很可能被一部分人罵。就像我以往所有關于歷史的文章都會被罵,因為大家所看的版本、渠道、家庭背景、經歷、信仰導致我們看待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偏差。有一次,我寫明朝萬歷年間1592年的抗日援朝戰爭,結果一個小哥評論說:大哥,咱打的是1952年抗美援朝啊。拉黑取關!簡直讓我無言以對。

公元626年的一個夏日清晨,確切的說是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在教科書上該段毫無前因后果,但實則這是歷時十余年的一次發酵,幾乎很少有書記載李世民的變化,那個曾經馳騁中原的天策大將軍,那個注定不平凡的人,他的生命依然逃不過親人的反目。依然沒有叫做兩全其美的詞語。我曾看過一本書,書中記載道:從李建成與李元吉倒下之后,李淵宣布退位后,李世民很少開懷的笑過,常常深陷在道德的譴責中,他讓史官修改了大量玄武門之變前的記載使其行為正當化,而當他垂垂老矣時,他的兒子李泰起兵造反,他寫過一封親筆信告誡他,小兒子不要想做太子之類的話,寫完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于是撕掉了那封信。他想這或許就是報應。

歷史就是這樣,別人看你在高處,看你萬人之上,覺得風光無限,但真的怎么樣,沒人清楚。

當我們看明末歷史時,教科書告訴我們,明朝末年,貪官四起,天下大亂。他沒有告訴我們,最終吊死在煤山之上的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勞節儉,一心想恢復大明國運的人。但是他的老祖宗給了他一個千瘡百孔的北京城,北京城里的文官們都不相信他,因為他不喜歡承担責任還摳門。另一方面,北京城三面環山,一面連接中原。歷史上但凡北京被攻破,中原無險可守,外族騎兵可在數月內攻陷中原,有時,性格早就命運。有時,地理決定歷史。

吳三桂或許只想做一個封疆大吏,是他的手下整天念叨著讓他上位,只有大哥上位了,他們才能繼續發達。而大哥遲遲不上位,可能小弟們就要重新找大哥了。所以高處不勝寒,大哥不是那么好當的。一些自己做企業的朋友們,聽到此處常常感嘆,確實如此啊。

歷史就是這樣,一個閃念帶來了蝴蝶效應。一份執念帶來一生的枷鎖。

當我們回憶1937年的侵華戰爭時,我們很少把目光放在對日軍的分析上,事實上,日軍的海軍、空軍與陸軍有極深的矛盾和隔閡的 ,這也導致了其數次重大戰役中的巨大死傷。而陸軍不同軍團的利益分割亦或是軍部與內閣的矛盾,使得其對戰爭事態的把握失控,導致半數以上主力師團深陷中國戰場,戰爭全面走向失控與失敗。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研究下敵人的心理,會發現很有意思,敵人也是人啊。人類一切劣根他們都有。而這恰恰與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有極多的相似之處。只考慮短期利益,戰爭初期鋒芒畢露,過度拉伸,隨后四處吃緊,內部糾紛,到最后的全面崩盤。

歷史就是不斷的重復與重復,一切重復皆因人性的貪婪與弱點。

以上所有歷史描述,基于個人閱讀和學習,若與您的認知不符,其實我也不太在意。因為,說不清道不明。

本文作者:沈帥波 其微博 @我愛PPT 微信 進步主義(jinbuzhuyi)

歡迎加我個人微信rayshen07122進行交流



進步主義 2015-08-23 08:55:56

[新一篇] 企業口碑營銷推廣策略

[舊一篇] 在辦公室里,你是死的,大媽是活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