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近代天皇沒有啥實權,但二戰時候天皇似乎很強勢,那天皇到底是個什么角色。看完這個文章你就知道天皇擋得一手好槍!
ps:昨天由于后臺保存出錯,給大家閱讀造成麻煩了,小編心有不安唯有給大家貢獻更多精彩內容!
任何政治體制的穩定,從微觀角度而言,就是“錢”(經濟資源)、“槍”(國家強制武力)和“名”(政治正當性,用一個中國人更能理解的詞匯就是“正統”)的集合。
傳統日本政治本來就有錢、槍與名三者分離的現象,而明治維新中長薩派“走捷徑”的后果更是導致明治維新后的長薩政權存在“錢”、“槍”、“名”的三者離散在不同的利益集團手中,造成巨大的政治不穩定,加之長薩派對于如何實現“集體領導”沒有成熟的構思,造成政治上的不穩定。伊藤博文正是為了日本的長治久安,構思“近代天皇制”,目標是通過政治權力分配,實現三者的聚合。由內閣、眾議院和地方政權組成的外圈,實行西方式“自由民主”;由貴族院和軍隊組成的中圈,對軍隊通過“上命下從”從“核心”加以控制、從內、外兩個圈加以制約,對公家和大資產階級通過貴族院分以政治權益收買其財力;內圈由完全不受外圈和中圈制約的樞密院和日本宮廷機構(宮內省、內大臣、侍從長、侍從武官長等)構成,其由長薩派的中層和政治盟友構成,樞密院通過憲法監督權控制中圈和外圈,同時與同樣由貴族構成的宮廷機構互相制衡,但它們仍然是法律上有跡可循的國家機關;最后內核為完全不存在與法律規定之中的“元老”們組成的“長薩派中央”,它們才是該體系內定的國家權力中樞,它們運作的方式就是通過元老上奏和元老會議決議,以天皇的名義發布,由于天皇依據憲法擁有絕對權力,所以元老們才通過控制天皇來握有最終權力,進而實現長薩派的“集體領導”。天皇在近代天皇制中的制度作用是遮蔽內核(元老)、掩護內圈(宮廷機構因為“皇室自治”原則不受監督,樞密院則依法由天皇按程序任命),政治上則是以給予和鞏固天皇的地位,換取天皇運用其等級制下的最高等級,在外壓制反抗力量、掩護內核和內圈,在內應內核的要求進行調和。通過上述努力,最終實現“錢”(大小資產階級)、槍(被收編入貴族院的舊大名自然會讓原歸屬于其的武力歸順)和名(天皇與公家站臺并為長薩擋槍)。“近代天皇制”的良好本意,卻不受伊藤博文以外的人理解,所有的參與各方都為攫取本集團最高利益而不斷破壞該體制,具體而言是三波打擊----------第一波打擊是山縣有朋等部分長薩元老,為了自己的權欲(以及對伊藤的嫉妒和不滿),濫用元老內核權力,濫用天皇這面盾牌,最后嫌憲法體制掣肘太多,直接越過中圈,由桂太郎與西園寺公望組成輪流担任首相的“桂園體制”、山縣有朋帶頭破壞內圈、中圈和外圈界限,既當元老、又當參謀總長、還當內務大臣等關鍵內閣職位,嚴重破壞憲法背后的政治交易,甚至過度侵入皇家內部事務,最后在皇室、公家、資本家等強力集團的聯合打擊下被迫下臺,其后果是長薩派瓦解,“近代天皇制”內核缺位;第二波打擊來自于日本議會政客和西園寺公望,議會中唯一的政治家、“伊藤博文后唯一的賢相”原敬,本來想通過一連串政治交易,尤其是“兩院(貴族院、眾議院)縱斷”戰略,試圖最終使政黨逐步進入并取代藩閥和公家,成為國家政治核心,但其意外(?)身故后,短視的議會政客,無視議會權勢增大僅僅是因為近代天皇制的原先內核已經崩潰且因為天皇和貴族之間的角力而未能重建、中圈又受到一定滲透的事實,自以為已經取得全部權力而丑態畢露、恣意妄為,最終在短暫取得權力后失去民心。所謂“民主的守望者”西園寺公望,放任政客恣意妄為的背后,是企圖通過塑造和擴大公家、尤其是自己家的地位,最終讓自己家取代長薩派成為體制的“內核”,所謂“安居坐漁莊、天下謀上進者不分軍政,莫不以西園寺為瞻”的背后,其心可誅。然而西園寺公望算計太過,最終反誤了卿卿性命。最后一波打擊,來自于天皇和軍方,以長薩繼承者自詡的皇道派,企圖實現山縣等人當年的夢想,最終重建幕府;而經過數十年皇權體制浸染,皇權的本能最終在昭和身上復蘇,然而昭和不懂政治、急于求成,把全部賭注都押在以為是自己絕對心腹、實則另有算盤的統制派身上,其斗爭的最高潮就是226事變,事變中天皇不但未取得權力,反而錯誤地把制衡統制派所需的全部政治勢力、近代天皇制的支柱--------藩閥、大資本家及其政治代理人還有公家全部打倒,天皇為了權力自己不惜越過樞密院、宮廷機構和貴族院,直接與軍隊較量,而統制派控制的日軍索性軍管“外圈”的行政機構并統合自己的力量與天皇扳手腕,最終天皇雙拳難敵四手而不得不妥協,“近代天皇制”下本無權干預政治、也不為全面執政進行培養的軍官團卻全面把持了國家,而樞密院、議會等各機構的精巧配合與制衡全部被虛置,最終使得少數軍人的利益被無限放大,造成日本國家災難。
鐵血軍事 2015-08-23 0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