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是如何被商業化的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撰文:沃爾夫岡·貝林格

翻譯:丁娜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沃爾夫岡·貝林格在《運動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中生動地講述了運動的歷史,從古希臘的奧運會到今天,各個文明各種運動的故事。我們會看到人類運動5000年斑斕的歷史,有賽車的法老、奧林匹亞裸奔的男神、中世紀雙城的棍戰、北歐的超級雪仗、印第安人的生死球賽、近代歐洲體育的規范化、現代體育的商業化,等等。


作者不僅僅講述各個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千奇百怪的運動項目,更重要的是還講述了運動與其文化背景互動的關系,例如古希臘奧運會與城邦政治、希波戰爭的聯系,美洲原住民球賽與其宗教的關系,英國板球與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的關系,等等。


以下文字摘自該書“商業化”部分。




板球:體育俱樂部的發軔


板球在大多數歐陸國家人的眼中毫無意義、難以理解,但17世紀以來這項體育運動卻從鄉土游戲上升為英國的民族體育項目。19世紀這一運動傳播到大英帝國的其他地方,如今它主要在英聯邦國家備受喜愛。


板球主要是投球手(bowler)和擊球手(batsman)之間的較量,他們分別站在20米的狹長球道的兩端。投球手試圖擊中擊球手身后的三柱門,該門由三根直立木柱(stumps)和兩根橫木(bails)組成,擊中時三柱門上方的橫木會落下。擊球手身后的守門手(wicket-keeper)會阻止對方的球。擊球手則試圖把對方的球打飛,攔截成功他會得分(runs)。計算的不是擊中多少球,而是積分。球道周圍橢圓形的草地上有守備員協助投球手,迅速將對方擊球手擊飛的球傳回球道。板球比賽中只有一個隊積分,另一隊則試圖阻止其積分。擊球手若犯規則出局(dismissal),他的位置將由隊友替補。一方的所有隊員被罚出局,一局結束(inning)。接下來換另一隊開始積分。一次完整的板球賽沒有固定的比賽時間,每方要打完一到兩局,從理論上講有時會賽上數日。


首次有案可查地提到板球這個概念是1598年初,法院當時審理了南部英國薩里(Surrey)郡吉爾福德(Guildford)皇家文法學校的地皮產權糾紛案。為了證明根據習慣法自己擁有對那塊土地的所有權,一位男子聲稱50年來他一直在那塊有爭議的土地上玩板球。再次提到這個詞是1611年,當清教徒們要求恪守安息日規定時,兩位在安息日玩了板球的人被繩之以法。與足球一樣,板球賽也可以在村莊球隊間進行,這是清教徒們在共和時期所不愿看到的。復辟后板球在英國東南部越來越受歡迎,這是因為人們也可以用它來賭輸贏。在廢除新聞審查制度后,1697年對蘇塞克斯郡一次大型板球比賽的報道中提到,這場各有11個隊員的兩隊比賽的賭注為50堅尼。18世紀初,貴族和富商開始以贊助人身份組建自己的球隊,為這類球隊建造了大型比賽場地,比如1707年建于倫敦芬斯貝利的練炮場(Artillery Ground)賽場。1709年起開始有了最早一批郡縣隊。18世紀的第二個25年起,英國的大貴族們也開始玩板球,此后媒體對板球比賽的報道更加頻繁。


板球的扶持者之一是英國王儲漢諾威王朝的腓特烈· 路德維希(Friedrich Ludwig von Hannover),他是喬治二世國王和其妻子卡羅琳(Caroline von Brandenburg-Ansbach)的長子。其父一直讓他生活在遠離大不列顛的地方,直到其祖父去世,他于1728年被封為威爾士親王時才被允許進入英國。這位王儲很快在政治上就成了他父親——國王的反對派,并和反對他父親的貴族們搞在一起,他們碰頭的地點是林肯律師學院街心公園,那里是寬闊的休閑場地,有網球場和板球場,至今那里還是倫敦最大的公共休閑場所。威爾士親王醉心體育運動,為了更好地融入英國社會,他組建了自己的板球隊并引進了這一習俗,除了給隊員薪酬和獎金外,還出錢為獲勝者制作獎杯。一些報紙,如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創辦的《白廳晚報》(Whitehall Evening Post)報道了由他贊助的板球比賽,為這些比賽板球場地首次正確地插上了小旗子。這位運動王子自然是運氣不好,一記板球讓他受了致命傷。其死亡方式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死于受傷處的膿瘡發作。


板球最重要的贊助人的去世大概導致了第一批板球俱樂部的成立。1787年在倫敦成立的瑪麗勒本板球俱樂部(Marylebone Cricket Club,簡稱MCC)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以發展板球運動為己任,一年后修改了《板球規則》,并先后組織了英國、威爾士和世界范圍的板球賽事。當1990年板球賽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時,大不列顛隊獲勝。在成立200多年后,MCC才于1993年將自己的職能轉交給國際板球理事會(簡稱ICC),并成立了相應的英國國家級機構。1975年起,每四年舉行一次板球世界杯賽,14個國家參加了最近一次比賽。西印度群島戰勝澳大利亞獲得第一屆冠軍,板球運動的創始國英國在世界杯賽中還從來沒有贏過。而澳大利亞獲得過四次冠軍,印度和西印度群島各獲得過兩次冠軍,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各獲得過一次冠軍。2005年ICC將總部遷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阿聯酋自1996年起參加世界杯賽。阿聯酋和荷蘭在參賽國家中是從未屬于過大英帝國的國家,開了這方面的先河。


百萬飛毛腿:大獎賽的前身


與德國體育運動的私有化相比,英國體育運動的商業化體現出更多活力。這一點人們從眾多廣告中即可看得一清二楚,1695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廢除新聞審查制度后體育廣告空前繁榮。


商業化不僅局限于競技體育,而是也涉及其他形式的體育比賽。18世紀初尚可時常見到傳統的賽跑,這類比賽由貴族組織非正式的選手舉行,選手中的杰出代表是利維·懷特黑德(Levi Whitehead):“本世紀初約克郡的布拉默姆有一個叫利維·懷特黑德的人,他以飛毛腿著稱,一連數年贏得霍華德城堡的獎品——鹿頭,該獎品是現任卡萊爾伯爵的祖父贊助的。他也是第一個贏得安妮女王堅尼幣的人,獎品由里彭附近斯塔德利的紳士威廉·艾斯勒比先生贊助,他戰勝了那位著名的印度人和九名其他選手,這些人都是被選出來與他較量的。22歲那年他跑完布拉默姆4英里長的荒野僅用了19分鐘……。1787年3月14日他逝世時已是百歲高齡。”他成為后來必須超越或無法超越的尺度。一位名叫詹姆斯·史密斯的著名田徑運動員,他同時也從事娛樂業,在倫敦練炮場參加賽跑。1730年詹姆斯·阿普爾比以比懷特黑德快一分鐘的成績打破賽跑紀錄,用18分鐘跑完4英里。此后每隔幾年這類賽跑——在英國被歸結為徒步主義(Pedestrianism)關鍵詞下——就創造新的紀錄。更加有趣的是:18世紀40年代起,在倫敦制造的秒表越來越精確,它們不光被用于自然科學領域,而是也被用于體育比賽。1770年詹姆斯·帕羅特跑出4分鐘1英里的成績。為打破這項紀錄,17年后開出的獎金數目已達到1000堅尼,根據戴維·戴的計算,其價值相當于今天的780000英鎊,即接近一百萬歐元。1796年10月31日一位名叫韋勒的運動員打破了該紀錄,他跑完1英里的成績是3分58秒。


拳擊:名利雙收的明星模式


競技體育制造真正的明星,詹姆斯·菲格(James Figg)即為明證。1719年他自詡為“英國冠軍”。一些拳擊史書籍視他為首位重量級世界冠軍。因為直到逝世他都保持了不敗的紀錄,他擁有冠軍頭銜15年,也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1992年他被收入位于紐約的國際拳擊名人堂,同年1930年的世界冠軍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亦被收入。1723年菲格開設了自己的拳擊場,他在那兒教拳擊,也表演。菲格的成功令他不久就可以聘請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這類知名藝術家為他策劃招貼廣告。這種業務關系也解釋了,為什么拳擊舉辦人能夠作為原型人物出現在賀加斯所畫的年市畫上,同一張畫上還能看到雜技演員和音樂人邀請眾多游人觀看演出的場面。這幅畫作于菲格逝世那年,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位頂尖運動員和生意人所表達的敬意。他的拳擊場1734年被他的學生喬治·泰勒(George Tayler)接管,他自命為新的拳擊冠軍。


泰勒運氣不佳,他長年的競爭對手杰克·布勞頓( Jack Broughton)1738年擊敗了他,成為新的冠軍。布勞頓在緊挨著泰勒的地方開設了第二家拳擊場,通過巧妙的宣傳和網羅最好的拳擊手,不久就吸引了更多的觀眾。畫家詹姆斯·漢密爾頓(James Hamilton)制作了一幅油畫,表現了布勞頓與喬治·史蒂文森(George Stevenson)的拳擊場面,就在這場比賽中,布勞頓把斯蒂文森打死了。


鑒于出現了死亡,1743年布勞頓制定了拳擊規則,包括禁止擊打對方腰際以下部位、倒地數秒和擊敗對手后終止比賽。此布勞頓規則使拳擊文明化。然而1753年有獎拳擊被禁止,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成為地下活動。1789年一部論拳擊藝術的專著出版,作者是那個時代最杰出的拳擊手丹尼爾·門多薩(Daniel Mendoza),一年前他擊敗理查德·漢弗萊斯(Richard Humphries)成為冠軍。其同時代人認為這次比賽如此震撼,所以留下了許多繪聲繪色的報道。


上述論拳擊藝術的專著并非獨一份。18世紀初就有論摔跤的論文,18世紀20年代起則有關于拳擊的手冊問世。它們的讀者對象不再是熱衷這類運動的人,其目的是在商業化基礎上為群眾性體育運動進行宣傳。作者是搞娛樂的生意人或是辦格斗學校的,后者是專門培訓職業拳擊手或摔跤手的,他們也為有利可圖的競技場尋找合適的新生力量。此外紳士階層也有大批人對競技體育感興趣,一方面他們認為這類體育是真正的男人的運動;另一方面在英國發生名譽糾紛時,人們經常用拳擊來代替容易出人命的用劍或手槍進行的決斗。所以他們參加拳擊訓練班。報紙上刊登這種培訓班的廣告, “指導如何獲得男子氣的課程,或競技生理學,教授全部拳擊理論與實踐......獲勝的原理”。包括拳擊冠軍布勞頓等都登廣告招攬生意。有一些拳擊手和布勞頓一樣是很出色的教育家,他們也吸引了許多貴族客戶。而那些想為錢而搞拳擊的人就成為其他拳擊手的顧客。


一首同時代的詩暗示了拳擊訓練場的要求,詩中說:“扔掉手槍、短劍和長劍,扔掉所有這些危險的武器。讓拳擊成為英國人的驕傲,它是拳擊學校的科學。”以培養成功職業拳擊手為己任的互相競爭的倫敦拳擊學校,將這種訓練發展成一種新型科學,其訓練方法日后可以轉用到其他體育項目上。那里專門的房間中擺放著各種器械,包括訓練體能的杠鈴。為了避免受傷,使用拳擊手套,它們與如今通用的拳擊手套看上去差不多。訓練前后要用復雜的機器為受訓者稱體重,以確定他們失去的分量并據此安排適宜的飲食定量。這種目標明確的訓練迅速改善了運動員的成績,以致到該世紀中葉不戴手套的拳擊已經變得太危險,從而必須被禁止。不光拳擊,而且拳擊手也很風光,一些花花公子出錢雇用他們,有的請他們當保鏢,有的僅僅是為了顯擺。


《體育雜志》在其創刊號中就憧憬著“拳擊的全新與正確發展”,此后該雜志定期報道最新的拳擊賽事,而且報道方式非常接近現代體育報道。拳擊比賽時,每位拳擊手都是帶著自己的好幾位助理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負責保管飲水瓶的。當時與如今不同,興奮劑還不是問題,相反人們害怕對手會往自己的飲用水中投毒。


當重量級拳擊手門多薩在1787年擊敗了“屠夫”薩姆·馬丁(Sam Martin)后,《體育雜志》在第二期對當時這位超級明星的特點做了如下描寫:“門多薩。這位猶太人到處被稱為拳擊教練和拳擊手,但他最拿手的是指導拳擊。他的陪練比任何其他老師做得都多,現在他有大量的學生......他的策略是教他的學生們能夠快速出擊,并且主要目標是面部。作為一個拳擊手他當之無愧地備受稱贊,他主動出擊,防守也勝過其他任何英國拳擊手。但他的弱點是出手力度不夠,因為他是防守型選手。”


從各方面看門多薩都很有趣:一方面他能夠為猶太青年提供角色認同的榜樣,另一方面他使拳擊智慧化。拳擊通過他如此備受歡迎,威治伍德陶瓷工廠把他的肖像和拳擊比賽場面燒制到瓷器上,但由于產品定價較高,只有富人才買得起。


擊劍是門好生意


擊劍的商業化從意大利人多米尼克·安吉洛(Domenico Angelo)身上可略見一斑。他和許多其他歐洲人一樣在巴黎著名指導老師那里學習了騎馬、舞蹈和擊劍,后來他被一位名叫佩格·沃芬頓的愛爾蘭女演員吸引來到倫敦。他頗有運氣,在那里被彭布羅克伯爵任命為馬匹總監,1758年他最終榮升威爾士親王的騎術和劍術老師,這位親王就是后來的喬治三世國王。


某日這位劍術師在位于圣詹姆斯街的茅草屋酒館登臺與一位愛爾蘭劍術師對擂,他優雅地擊退了對手的所有進攻,贏得令人心服口服。于是他想是否該辭去受雇于人的差事,自己獨立開業。1763年作為宣傳廣告他出版了一本帶插圖的介紹劍術學校的小冊子,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這本書因供不應求一印再印。


作為國王的劍術老師和地方冠軍,再加上印刷成冊的宣傳廣告,他的生意可謂財源滾滾,劍術學校的盈利每年可達約4000英鎊。在喬治治下的倫敦,安吉洛在其事業的巔峰期所來往的藝術家都是大咖。晚年他退隱到伊頓,只在那里的伊頓學院教幾節劍術課,倫敦的辛苦生意則交給兒子亨利打理。兒子先是把生意遷移到地段較好的秣市,最后和拳擊冠軍約翰·杰克遜一起搬進了邦德大街的一幢樓中。他重新出版了其父的劍術書,他的學生中不乏英國社會名流如攝政王和拜倫勛爵。1897年安吉洛家的劍術學校被桑多體能訓練學校并購,這所學校是德國僑民競技運動員歐根·桑多(Eugen Sandow)創建的。1901年桑多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肌肉展示賽,實際上是他發明了健美(Bodybuilding),他堪稱阿諾德·施瓦辛格的前輩。與在他之前亮相于年市的那些肌肉男不同,那些人往往靠幻想自詡為“新參孫”,桑多成功地開創了競技體育的一種經營模式,就像安吉洛在他之前在擊劍領域所做的一樣。




東方歷史評論 2015-08-23 08:56:01

[新一篇] 余光中:我的四個假想敵

[舊一篇] 【首發】為什么有人愿意為理念而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