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大半固靠自己的努力,環境的影響也不可一筆抹殺。“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但是多數人并非豪杰之士,就不能不有所憑借。很顯然地,現時一般青年所可憑借的實太薄弱。他們所走的并非玫瑰之路。 先說家庭。多數青年一入學校,便與家庭隔絕,尤其是來自淪陷區域的。在情感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溫慰。抗戰期中一般人都感受經濟的壓迫,衣食且成問題,何況資遣子弟受教育。在經濟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援助。父兄既遠隔,又各各為生計所迫,終日奔波勞碌,既送子弟入學校,就把一切委托給學校,自己全不去管。在學業品行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督導。這些還只是消極的,有些人能受到家庭影響的,所受的往往是惡影響。父兄把教育子弟當作一種投資,讓他們混資格去謀衣食,子弟有時順承這個意旨,只把學校 當作進身之階,此其一。父兄有時是貪官污吏或土豪劣紳,自己有許多惡習,讓子弟也染著這些惡習,此其二。中國家庭向來是多糾紛,而這種糾紛對于青年人常是隱痛,易形成心理的變態,此其三。 次說社會國家。中國社會正當新舊交替之際,過去封建時代的許多積弊惡習還沒有滌除凈盡,貪污腐敗欺詐凌虐的事情處處都有。青年人心理單純,對于復雜的社會不能了解。他們憑自己的單純心理,建造一種難于立即實現的社會理想,而事實卻往往與這理想背馳,他們處處感覺到碰壁,于是失望、驚疑、悲觀等情緒源源而來。其次,青年人富于感受性,少定見,好言是非而卻不真能辨別是非,常輕隨流俗轉移,有如素絲,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社會既腐濁,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跟著它腐濁。總之,目前環境對于純 潔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刺激,對于意志薄弱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引誘。加以國家處在危難的局面,青年人心里 抱著極大的希望,也懷著極深的憂懼。他們缺乏冷靜的自信,任一股熱情鼓蕩,容易提升到高天,也容易降落到深淵。一個人迭次經過這種瘧疾式的暖冷夾攻,自然容易變成虛弱,在身體方面如此,在精神方面也如此。 再次說學校。教育必以發展全人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群育、體育五項應同時注重。就目前實際狀 況說,德育在一般學校等于具文,師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課,專圖授受知識,對于做人的道理全不講究。 優秀青年感覺到這方面的缺乏而彷徨,頑劣青年則放縱恣肆,毫無拘束。即退一步言智育,途徑亦多錯誤 ,灌輸多于啟發,淺嘗多于深入,模仿多于創造,揣摩風氣多于效忠學術。在抗戰期中,師資與設備多因 陋就簡,研究的空氣尤不易提高。向學心切者感覺饑荒,凡庸者敷衍混資格。美育的重要不但在事實上被 忽略,即在理論上亦未被充分了解。我國先民在文藝上造就本極優越,而子孫數典忘祖,有極珍貴的文藝 作品而不知欣賞,從事藝術創作者更寥寥。大家都迷于淺狹的功利主義,對文藝不下功夫,結果乃有情操 駁雜、趣味卑劣、生活干枯、心靈無寄托等種種現象。群育是吾國人向來缺乏的,現代學校教育對此亦毫 無補救。一般學校都沒有社會生活,教師與學生相視如路人,同學彼此也相視如路人。世間大概沒有比中 國大學教授與學生更孤僻更寂寞的一群動物了。體育的忽略也不自今日始,有些學生還在鄙視運動,黃皮 刮瘦幾乎是知識階級的標志。抗戰中忽略運動之外又添上缺乏營養。我常去參觀學生吃飯,七八人一席只 有一兩碗無油的蔬菜,有時甚至只有白飯。吃苦本是好事,虧損虛弱卻不是好事。青年人正當發育時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缺乏最低限度的營養,結果只有虧損虛弱,甚至于疾病死亡。心理的毛病往往起于生 理的毛病,生理的損耗必釀成心理的損耗。這問題有關于民族的生命力,凡是遠見的教育家政治家都不應忽視。 家庭、社會、國家和學校對于青年人的影響如上所述。在這種情形之下,青年人在心理方面發生下列幾種不健康的感覺。 第一是壓迫感覺。青年人當生氣旺盛的時候,有如春日的草木萌芽,需要伸展與生長,而伸展與生長需要自由的園地與豐富的滋養。如果他們像墻角生出來的草木,上面有沉重的磚石壓著,得不著陽光與空氣, 他們只得黃瘦萎謝,縱然偶爾能費力支撐,破石罅而出,也必變成臃腫拳曲,不中繩墨。不幸得很,現代許多青年都恰在這種狀況之下出死力支撐層層重壓。家庭對于子弟上進的企圖有時作不合理的阻撓,社會對于勤勞的報酬不盡有保障,國家為著政策有時須限制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學校不能使天賦的聰明與精力得充分發展,國家前途與世界政局常糾纏不清,強權常歪曲公理。這一切對于青年人都是沉重的壓迫,此 外又加上經濟的艱窘、課程的繁重、營養的缺乏所釀成的體質羸弱,真所謂“雙肩上公仇私仇,滿腔兒家 憂國憂”。一個人究竟有幾多力量,能支撐這層層重壓呢?撐不起,卻也推不翻,于是都積成一個重載, 壓在心頭。 其次是寂寞感覺。人是富于情感的動物,人也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人需要同類的同情心最為劇烈。哲學家 和宗教家抓住這一點,所以都以仁愛立教。他們知道人類只有在仁愛中才能得到真正幸福。青年人血氣方 剛,同情的需要比中年人與老年人更為迫切。我們已經說過,現代中國青年不常能得到家庭的溫慰,在學 校里又缺乏社會生活,他們終日獨行踽踽,舉目無親,人生最強烈的要求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他們 心里如何快樂得起來呢?這里所謂“同情心”包含異性的愛在內。男女中間除著人類同情心的普遍需要之 外,又加上性愛的成分,所以情誼一日投合,便特別堅強。這是一個極自然的現象,不容教育家們閉著眼 睛否認或推翻。我們所應該留意的是施以適當教育,因勢利導,納于正軌,不使其泛濫橫流。這些年來我 們都在采男女同學制,而對于男女同學所有的問題未加精密研究,更未予以正確指導。結果男女中間不是 毫無來往,便是偷偷摸摸地來往。毫無來往的似居多數,彼此擺在面前,徒增一種刺激。許多青年人的寂 寞感覺,細經分析起來,大半起于異性中缺乏合理而又合體的交際。 第三是空虛感覺。“自然厭惡空虛”,這個古老的自然律可應用于物質,也可應用于心靈。空虛的反面是 充實,是豐富。人生要充實豐富,必須有多方的興趣與多方的活動。一個在道德、學問、藝術或事業方面 有濃厚興趣的人,自然能在其中發現至樂,決不會感覺到人生的空虛。宋儒教人心地常有“源頭活水”, 此心須常是“活潑潑的”。又教人玩味顏子在簞食瓢飲的情況之下“所樂何事”,用意都在使內心生活充 實豐富。據近代一般心理學家的見解,藝術對于充實內心生活的功用尤大,因為它幫助人在事事物物中都 可發現樂趣。觀照就是欣賞,而欣賞就是快樂。現在一般青年人對學術既無濃厚興趣,對藝術及其他活動 更漠不置意,生活異常干枯貧乏,所以常感到人生空虛。此外又加上述的壓迫與寂寞,使他們追問到人生 究竟,而他們的單純頭腦所能想出的回答就是“空虛”。他們由自己個人的生活空虛推論到一般人生的空 虛,犯著邏輯學家所謂“以偏概全”的錯誤。個人生活的空虛往往是事實,至于一般人生是否空虛則大有問題,至少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不是這么想。 以上所說的三種不健康的感覺都有幾分是心病,但是它們所產生的后果更為嚴重。在感覺壓迫、寂寞和空虛中,青年人始而彷徨,身臨難關而找不著出路,躊躇不知所措;繼而煩悶,仿佛以為家庭、社會、國家 、學校以至于造物主,都有意在和他們為難,不讓他們有一件順心事,于是對一切生厭惡,動輒憂郁、煩 躁、苦悶;繼而頹唐麻木,經不起一再挫折,逐漸失去辨別是非的敏感與向上的意志,隨世俗茍且敷衍, 以“世故”為智慧,視腐濁為人情之常。彷徨猶可抉擇正路,煩悶猶可力求正路,到了頹唐麻木,就勢必 至于墮落,無可救藥了。我不敢說現在多數青年都已到了頹唐麻木的階段,但是我相信他們都在彷徨煩悶 ,如果不及早振作,離頹唐麻木也就不遠了。總之,我感覺到現在青年人大半缺乏青年人所應有的朝氣, 對一切缺乏真正的興趣和濃厚的熱情。他們的志向大半很小,在學校只求敷衍畢業,以后找一個比較優裕 的差缺,姑求飽暖舒適,就混過這一生。自然也偶爾遇著少數的例外,但少數例外優秀的青年軍勢孤力薄 ,不能造成一種風氣。現時代的青年,就他所表現的精神而論,決不能担當起現時代的艱巨任務。這是有 心人不能不為之猶懼的。 摘自朱光潛《談修養》
鳳凰讀書 朱光潛 2015-08-23 08:56:0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