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夜航船 挽救江湖(代序言) 冉云飛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挽救江湖(代序言) 冉云飛

這是一個大廈將頃,梁木崩壞的時代,邊患四起,民不聊生,而朝廷

依舊腐敗不堪,有識之士痛心疾首,五內沸然。萬歷三十八年(1610)江

蘇學者顧憲成講學于東林書院,看到當時奄黨專政擅權的危局,有一天講

課之中,突然猛烈抨擊時政,動情之處,幾至老淚縱橫,室內騷然,后來

被忌恨者丑詆為東林黨,終被當權者以謀亂悖禮之名血洗。當時,努爾哈

赤尚在施行緩兵之計,與明朝假和好,真備戰。

此時書生兼玩家的張岱才十四歲。他出生在水木清華,山川映發的人

文淵藪紹興,紹興一名山陰,正如俗語所說,行走在山陰道上,令人目不

暇接。張岱的家底非常厚實,他在《空傳》中說,祖父張文恭以節儉持家,

在舅祖朱石門先生的影響下,開始愛好姬妾美女,置宮室器具之美;到了

你親一代,盡管他不事生計,晚好神仙,但因得到了母親的鼎力支助,得

以了此一生。不過到了此時,“先子如邯鄲夢醒繁華富麗,過眼皆空。”張

岱父親這種人生如夢的思想,在他的《自為墓志銘》中表現得更為徹底:

“少為紈袴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

好駿馬,好結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

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自然這一切都是國祚鼎革以后,

作者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回憶的,此中不免有痛悔之意,不過這一切與其

說是痛悔自己玩物喪志,倒不如說是為整個國家悼亡更確切地表達出他的

喪魂落魄之懷。所以對于張岱來講,明朝的滅亡是他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

陪伴他度過了多夢而憂戚的余生。因此哪怕是嬉笑為文,也是胸中猿咽,

指下泉悲,傷懷不能自禁。

國家滅亡以后,張岱與一些明末遺民知識分子一樣,不能作刀兵血刃

的反抗,要么削發為僧,要么隱姓埋名,要么披發入山,作山中野民,更

為絕決的就效仿伯夷、督齊不食周粟,橫尸山中。不過張岱畢竟是有真面

孔的人,他在《陶庵夢憶·自序》中說他披發入山為野人,“然瓶粟屢罄,

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由此

看來,張代岱不僅看透世相、望斷炎涼,而且能夠洞穿古人所玩的——讓

后人走入魔道的——教條和把戲,可見他的晚景并不僅僅是令人傷懷,甚

至也能使人體會到他有幾分思想家的不羈、深邃與狡黠,就憑這一點,他

也應該比那些迂腐不堪的理學家們獲得更多的人去關注和研習。

經過千年的道統嚴壓之后,在晚明,一部分人的文章從事關國體、發

明功德、敷衍仁義、明性載道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他們沖出高文典冊的蕃

籬,創作率爾天意的小品,終于在明朝中后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盡

管在明朝有臺閣文人如楊士奇、解晉復歐陽修、曾鞏之古;方教儒、王鏊

復韓愈之古;林俊復質簡之古;桑悅、祝允明復奇崛之古;前后七子的復

秦漢之古等等,此中尤以前后七子最為囂張兀厲,但這一切已無法阻擋明

朝中后期拍打著文學大堤的小品洪流。

小品的概念最初來原于佛經的略本,它起始于晉代,《釋氏辨空》中

說:“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所以彼時用“小品”二字命名的作品集

俯拾即是,以至于當時的小品選本如鄭超宗的《媚幽閣文娛》中摻雜了大

量的應世之文,說明雖然他們直覺地感到小品文短小精悍的特性,但并沒

有從系統上去闡釋它。因為無論是公安三袁的“不拘格套,獨抒性靈”,還

是鐘惺、譚元春的“孤峭幽深”,都不是系統而自覺的理論,只是為了他們

的寫作為更多的人了解罷了。倒是在地拘無束的書信往來中,透露了他們

創作上叛風大熾的蛛絲馬跡。袁寵道在《與徐漢明書》中說:“以為禪也,

戒行不足;以為儒,口不能道堯、舜、周、孔之學,身不行羞惡辭讓之事,

于業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務,最天下不緊要人。”這種觀點近乎說自己是

百無一用的書生。其實在他看來,當書生也是需要資格的,太有用的人顯

然不屑于當;沒有閑,沒有情,沒有洞穿世事、看破名利的眼睛,也不可

能成為一個最不要緊的人。

既然自己是天下最不要緊的人,就不必去爭名奪利,求快活成了人生

的第一要務,享樂主義風氣在彼時深合文人的心態,加之說禪道佛成為一

種時間尚,和明末萎糜的市民習好路數相投,因而極大程度地在整個社會

階層蔓延開來,對此袁寵道在《與龔惟長先生書》里細致地描寫了他所認

為的人生五大快活,總而言之,就是要有珍奇寶玩,美女成群,她書盈室,

遠離塵囂,盡情享樂,不知老之將至,最后把資財散盡,“然后一身狼狽,

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往來鄉親,恬不知恥”,如此放

膽豪言,幾近肆無忌憚。“士有此一者,生可無愧,死可不朽矣。”此種潮

流的波峰浪卷,文人們游山玩水已成為日常功課,抒發心中的磊落不平之

氣,傾倒長久郁積的肺腸,于是出現了一大批以寫情性為主的小品文作家,

張岱就是其中領袖群倫的一位。

最能體現張岱小品風格的莫過于他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這兩部貫以“夢”為名的作品集中地標示了張岱與眾不同的文學才華。關

于這兩本書取名均與“夢”有關的著作,他在作《蕭邱譫述小序》中說:

“囈者醉夢之余,凡有深恩宿怨,哽悶在胸,咄咄嚄唶,乃以魘囈出之,

是名曰囈”,我想他在寫這兩本回憶兼悼亡性的著作時,心中一定是感慨萬

千,交織著難以名狀的傷感和復分的心情,只要我們永遠銘記他對清王朝

的宿怨,也就不難理解他何以用夢作書名的真正原因,因為這書名顯然不

僅僅是對他自己曾經繁華侈靡的、個人的家庭生活的一種懷念。張岱出生

于官宦之家,祖父輩都曾做過大官,他本人雖然只中了個秀才,也花了些

精力在功名上面,但他的曠達卻使他并無急急困于場屋的難堪和艱辛,這

在功名利碌羈縻的社會里無疑是一種大灑脫,所以他整日游山玩水,狎妓

看戲,窮搜珍玩,浸染在晚明社會的市民習俗和享樂主義的風尚之中。及

至國破家亡,故友凋零,風流散盡,只剩破床碎幾,折鼎病琴,后至披發

入山,屈就編蓬之下,有的“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想

當年與他往還的各色人等,是如何的趨之若騖,而到如今才酃同他們的本

來面目,勢利嘴臉。其實世態炎涼,又何嘗只教訓了張岱一人呢?也許世

道原本并不曾溫暖過,只不過是張岱拔高了它的溫度而已,自己生活在虛

假的溫情之中而不自覺。

明朝的滅亡,使張岱的生活像一出舞臺戲一樣,來到了它的高潮。浪

子張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終于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噴射點,猶如落差極大而湍

激的河流,由于在它最顯要的當口修筑了水電站,使那些被白白浪費的河

水轉化成巨大的電能,進而照亮了以前從未感到光明的角落。失去了的生

活最容易成為回憶的資料,它們已然洞開,頻頻閃現。張岱厚蓄薄發,惜

墨如金,用筆簡省,雖有滿腹怨氣,烈烈怒火,但不動聲色,更不施人以

拳腳,卻解了一肚皮的鳥氣。張岱在評張子省的文章時所說的:“筆筆存孤

異之性,出其精神,雖遇咸陽三月火,不能燒失。”正可移來評價他自己這

一場遲來的文字風光。

自古以來,領西湖真傳者少,看它熱鬧的人多。范景文的《西湖》一

詩說:“湖邊多少游觀者,…幾人著眼看青山。”說人們大有看欺頭的用心。

清人李鼎的《西湖小史》說:“今游湖者春時最盛,然半屬‘看忙’;領幽

味、賞清韻者有幾?吳人嘲杭人為怕月,信非虛也。”看來吳人怕冷不怕熱,

月亮好生耽誤瞌睡。但張岱的西湖卻是從自己肺腸中流出,故驚世駭俗,

如若不信,且看《明圣二湖》:

“余弟毅儒常化西湖為美人、湘湖為隱士、鑒湖為神仙。余謂不然,

余以湘湖為處子,靦腆羞澀,猶及見其未嫁之時;而鑒湖為名門閨淑,可

欽而不可狎;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

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之,故人人得而艷羨;人人得而艷羨,故人人得而

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

散矣;在清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

要說張岱的風雅清麗,并不虛造,何故出此狂悖的比喻?陶庵本已國

破,西湖猶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又因其每年有抗塵拂世之意,世間

萬事皆可忍耐,獨俗不可耐,張岱大為動懷,借題生發議論,便把世人不

解風月的情狀揭發出來,正如以諧謔著稱的王思任《問水亭》一詩所說“辛

苦西湖水,人還即熟眠。”張岱說到最后激動處,仿佛從胸中排宕而出:“世

間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如此為西湖鳴不平的憤慨,大抵是古今一人,連

有的讀書人對西湖的識見都不入他的耳目,更何況只給西湖添亂的普通過

客呢?當然這并不是說普通游人沒有資格去賞玩西湖,而是張岱有這種資

格來給人們上一堂生動的欣賞西湖的美學課,觀張岱俏皮犀利的筆鋒,婉

轉有致的布局,旁征博引而又貼切得當的史實,叫人蕩氣回腸,令人俯首

稱是。在我等凡夫看來,祖國河山若能藉張岱之筆描摹出來,處處有真漢

子的人氣,與那些如開列賬單的地理指南一類的游記相比,相去何止霄壤!

山川本來生機勃勃,爛筆頭欲將其寫死,往往需要張岱這樣的高手才

能將其救活,挽救奄奄一息的江湖。湖心亭本不如何,但看《湖心亭看雪》

一短文,字字動人心魄,有裂石崩云之奇效,只見張岱胸次的萬千氣象,

卻以簡淡枯筆描來,而其中的生動氤氳之氣,直如醍醐灌頂,令人大為開

懷。大雪之天,拿一小舟,襯舟小人大,更顯人之鮮活;前往湖心亭賞雪,

風雪漫漫,襯得舟中之人只是微不足道之二三粒而已,此時便看天地廣闊,

而人之渺弱。但是且慢!亭上有兩人正對坐大喝燒酒,看到此等夠味的人

物和場面,平素對“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的張岱也強飲三大白

而歸,可見張先生喜極時的豪放情懷,行文至此似可打住,但張岱偏往奇

險路徑走,用船工一句似愚實妙的話來收口:“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

者!”大有寫盡山水精英之慨,不可方物,真可謂西湖的人間知己。

倘使張岱的錦心繡口僅僅為西湖而生,我們便不必大費筆墨,把他的

事跡留給西湖的好事者們去研究和傳播好了。令人驚嘆的是張岱在各個領

域的廣泛才華和深入浸淫。于史學一端,是他遭國破家亡以后,努力收拾,

孜孜以求的,這其中包納了他對明王朝愛恨交集的切膚之痛,也傾注了他

余生的心血,所以他在《陶庵夢憶·自序》中說,他看到人世滄桑、世態

炎涼,每每想一死了之,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他尚未完成的史學巨著

《石匱書》,可見他對自己史學著作保存有明一朝的精神血脈有多么大的期

待。盡管這部巨著今已散佚,但我們從其它散見的資料中還能看別人對它

的稱賞,曾寫過煌煌巨著《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對其有高度的評

價,并多次提到而且采納了他的一些觀點。這在張岱《與周戩伯》一信中

有非常真實的記載:“今幸逢谷霖蒼文宗欲作《明史紀事本末》,廣收十七

年邸報,充棟汗牛。弟于其中簸揚淘汰,聊成本紀,并崇禎朝名世諸臣,

計有數十余卷,悉送文幾,以終厥役。”特別是他著史“稍有未核,寧闕勿

書”的求實精神足堪為后世治史者師范。

其實要了解張岱的全面成就,就必須化力氣去對待他的《自為墓志

銘》。墓志銘一體本是人死后由他人去操刀的一種文體,張岱對世人皆欲殺

的鄉前輩徐渭稱賞不已,以至于有人說他有徐渭癖,或許他也想效仿一下

青滕先生。當然更深層的原因便是覺得沒有人能通自己的心曲,猶如西方

一位美術家的評價世人對凡高的誤解時所說,世人都不理解他,或許為他

送葬的都是他的敵人。與其百年后讓那些諛墓作者強作解人,不如自己調

侃自己一番,從實招來,所以他在此文中不惜一切手段貶損自己,說自己

是實足的紈绔子弟,羅列子達十種之多的廣泛愛好,而且在《自題小像》

中更加調侃:

“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

耶而僅堪覆瓿。之人耶有沒有用?”

文人自贊,好比畫家的自畫像,有的如實寫來,有的則極度夸張,更

有甚者就弄成了抽象畫,張岱也這么自嘲嬉笑一回。當然文人丑化自己并

不始自張岱,戲曲家鐘嗣成就曾夸張自己的丑是“有朝一日黃榜招收丑的,

準擬奪魁”(《一枝花·自序丑齋》套曲);而龍潭先生李贄在《自贊》中說

自己是“其性褊急,其色衿高,其詞鄙俗,其心癡狂,其行率易”,把自己

說得一無是處;徐渭的《自書小像》“龍耶豬耶”簡直就有點近乎對自己進

行人身攻擊。不過這一切與其說是他們自損,倒不說是對社會的宣戰和批

判,因為此中透出非比尋常的傲岸不群,深切的孤憤。他們的自我揭短,

擲地有聲,能提能摔,奪人口舌,是研究這些叛逆的靈魂的絕妙材料。當

你看到張岱在史學、文學藝術、茶道、器皿鑒定并且在衣食住行的鑒賞諸

方面卓越有成就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這種自損的做法其實還有一層得意在

里面,倘使他確如所說僅僅是個一事無成的紈绔子弟,他也就不必對明朝

的滅亡如此痛心疾首,砥礪自己的氣節,只待《石匱書》完成了以后才心

安理得。

尤其精絕的是張岱對茶近乎出神入化的鑒賞能力。《閔老子茶》描寫

一個精于茶道的有點怪癖的閔老頭子,開始對張岱的造訪視而不見,滿臉

不屑的神情,故意去尋找自己遺亡的拐杖,待回來后,反而責備客人為什

么還不走?及至沏好茶,張岱品賞出了茶葉和用水的來歷,閔老子故意而

下疑陣,把張岱往錯誤的歧途上引,以考驗張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看法,

最后閔老子對張岱深湛的品茶功夫很為折服。當然聰明的讀者會從文章中

體會到,有一出相聲說的“老師您接著教”的自賞味道,這是張岱慣常做

的反襯手法。

《與毅儒八弟書》一文極為精洽地表達了張岱獨立特行的文學旨趣。

他的八弟毅儒選《明詩存》,讓他提意見,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窺吾弟立

意,存人為急,存詩次之。故存人者詩多不佳,存詩者人多不備。簡閱此

集,大約是明人存,非明詩存也。”所以“詩不佳,雖有名者刪;詩果佳,

雖無名者不廢”,“不能詩而存其人,則深有害于詩也。”這在理學籠罩的明

代真是振聾發聵。其實他這種不因人廢文、因人褒文的思想在《阮圓海戲》

有更為直接的抒發:“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

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鹵莽者

又不同。”不僅如此,他對阮圓海的寫作的《十錯認》、《摩尼珠》、《燕子箋》

三劇都有高度的評價。當然他對阮大鋮(圓海)的投清變節行為深為不恥,

大有“怒其不爭”之慨,他極為痛切地說:“阮圓海大有才華,恨居心勿凈,

其所編諸劇,……多底東林,辯宥魏黨,為士君子所唾棄,故其傳奇不之

著焉。如就論戲,則亦鏃鏃能新,不落窠臼者也。”雖然對阮圓海的戲劇并

不是人人都認可,比如姜紹書在《韻石齋筆談》中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阮圓

海所度的曲了,“憑虛鑿空,半是無根之謊,殊鮮博大雄豪之致”。不能說

姜紹書的話說得毫無道理,但在崇禎朝文氣蕪弱、新聲詞曲都是靡靡之音

包圍的情況下,要本就就沒有骨氣的阮圓海寫出雄豪之曲,恐怕這只能是

不切實際的一廂情愿。

張岱仿佛教訓八弟毅儒上了癮,《又與毅儒八弟》一文在我們看來,

就有打丫環罵小姐的嫌疑,他借批評自己八弟選明詩胸無定次、轉若飛蓬

的選擇標準時,也諷刺杭人跟在蘇人屁股后面趕時髦而無主見的行為,他

說自己生平崛犟,不隨波逐流,別人一看便知道是我張陶庵,所以希望小

弟“撇卻鐘譚,推開王李”,不要看文壇領袖們的臉色行事,否則上帝何必

生你毅儒、降我陶庵呢?!這對當時詩必推況陵鐘譚、文必稱復古的王李

的風潮是一個勇敢的回擊和批判。不過意氣風發如張陶庵也有見解相當迂

腐甚或可笑的時候,在《與李面硯翁》的一封書信中他丑詆東林黨,說東

林黨自顧憲成開講學之風以來,為害甚烈,禍亂國家九十年。說那些作史

替東林黨申辯的人是“魏收集穢,陳壽報仇,顛倒錯亂,其書可燒也”,他

們“曲筆拗筆,仍欲擁戴東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這種把明朝

的衰亡歸于東林黨的做法,在我看來是愛大明王朝愛昏了頭,這樣的熱忱,

猶如現今看到的有些晚明刻本中保存的“保我大明萬萬年”的例行口號一

樣,實在讓人好笑。另外,《岣嶁山房》一則在我輩不解風情的人看來,除

了張岱出了一回惡氣外,實在不知道張岱去搗毀可能成為文物的楊璉真伽

的頭像,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好處。楊如尚盜了南宋諸帝陵墓固然該死,

張岱滿可以行董狐之筆對此大加批判,用不著非到岳飛廟中的秦檜像面前

去撒尿,也用不著看了黃世仁欺負楊伯勞的電影就去砸扮演黃世仁的演員

的腦袋,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淺白的道理。否則凡是令人討厭的歷史人物,

我們每到一地就去搗毀他們的塑像,不難想象,將會亂套到什么程度。

張岱是個才情型的學者,所以他最反對毫無個性的兩腳書櫥。他的著

述除了他在《自為墓志銘》一文中所羅列的諸多著述外,還有為人們廣知

其名而鮮見其實的《夜航船》。《夜航船》在他的著述中算得上是別具一格

的,其內容幾乎是包羅萬有,從天文地理到經史百家,從三教九流到神仙

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旁采博收,共計二十大類,四千多個條目,

涉及學科很廣泛,是比較有規模的一部分類百科全書。其中的條目多系張

岱廣涉各種典籍后,經過嚴加采擷,用自己依永的文字連屬起來,但是又

遵循了不竄奪的求實精神,這對學習古代典籍而又涉列不廣的人是一種極

大的幫助。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張岱在廣搜前代異聞、典章文獻的同時,適當地

采擷了一些當世當朝的不為正史所采納的軼聞趣事,對明代的研究提供了

豐富的旁證材料。比如在《天文部·日月》“命詠新月”一條中所載的朱元

璋見其太孫(建文帝)長了個扁腦袋,朱元璋戲稱為“半邊月”,有一次朱

元璋看到太子和太孫都在眼前,看到皓月當空,于是讓太子和太孫即席各

賦詩一首,朱元璋看了太子、孫的詩后很不滿意,因為在朱元璋這位開國

帝王的眼里,“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影落江湖里,蛟龍未

敢吞”這樣輕巧的詩句無疑太書生氣了,后人便用“未得團圓”、“影落江

湖”影射建文帝遜國、明成祖朱棣篡位的史事。此事不僅被張岱錄用,而

且《明朝小史》的作者品毖在該書卷三的“蛟龍不敢吞”一條也有詳細的

記載,與張岱的記錄相異處只是把“未”字換成了“不”,而且說“太祖見

之不悅,以其口氣非吉兆也”。不管此事有多大程度上的附會,但建文帝的

文弱卻是有目共睹的,它至少對明初的致局提示了可供揣測的角度。不過

在編篡此書的過程中,既有審核未當之處,部類的分類未必盡如人意,而

且有的內容重復、有一些神鬼怪亂的民載和天命色彩,盡管他行文時只是

敘說并未渲染,但這或許與他經歷的國破家亡的慘痛有關,不管怎么說,

這總是應該提請讀者注意的缺失。當然這一切并不損害它應有的價值,《夜

航船》瑕不掩瑜。

張岱的成就無疑是多方面的,然而他最為后世稱道的業績卻主要在于

他對中國小品文的獨特貢獻,他為文簡約,造句奇詭,識見卓越,擅長在

短章小文之內營造驚心動魄的波浪,文章在法度之中卻讓人深感他對過往

文風的背叛,他駁雜廣通,不拘秦漢,不泥唐宋,不株守陳見,不死于古

人語下,而自得風流,鏗鳴四座,聲追前彥。他為人耿介,披發入山,雖

常有廚煙不繼之虞,然獨守高節,勤奮著述,以為后世留下寶貴的文化血

脈。他那些奇詭沉雄的樂府詩,寫盡歷代刺客的悲壯,大有“無邊憂患頗

傷我,未盡鋒芒尚入詩”的人生慨嘆。他死前將墓地選擇在離項羽墓不遠

的地方,也表明了他和司馬遷一樣,不以成敗率英雄的高遠卓越識,更體

現了如清代詩人王曇祭奠項羽時所說的“來抱琵琶哭大王”的與天地同悲

的亡國喪家之痛。雖然明朝離我們較遠,而他與我們卻是如此切的,血脈

暢相連。

而今,當我們體察到漢語有如此豐約的表現力時,作為晚生后學,我

們只能借用兩個深情的漢字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敬意:懷念!

1996.1.18-22.于成都

1.23-30 修改


2022-12-08 18:51:49

[新一篇] 《開明中國歷史講義》絕版八十年后重新出版

[舊一篇] 《中國傳統社會心態》陸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