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
英國經驗主義運動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它普遍的寬容態度:人們可以遵循各種不同的傳統。
盡管休謨嘲弄一般宗教和特殊的天主教,他也反對那種成為鎮壓之先決條件的“狂熱”。
這種普遍的開明態度,逐漸成為那一時期知識界特有的風氣。
盧俊羽化登仙,列隊行進,唱贊美詩,把他的遺骸抬進先賢祠。
啟蒙運動,或者是后來德國人所說的“Aufklarung”,并不是跟有哲學主張的特定學派有不解之緣。
相反,它是16、17世紀殘忍而糾纏不清的宗教斗爭之結果。
君權神授說不同意自由發表宗教觀點。在英國,政治斗爭在17世紀末達致高峰。
由此產生的憲法固然不是民主的,卻能免除一些最惡劣的暴戾行為,這些行為是別處特權貴族統治所具有的特征。
在以往,按亞里士多德和教會的權威,許多事情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而現在仿效科學家行事成為時尚。
正如在宗教領域中,新教拋出了每個人都應行使自己的判斷力的觀點一樣,
在科學領域,人們也應獨立觀察自然,而不是盲目聽信那些持陳詞濫調者的宣傳。
科學的發現正在開始改變西歐的生活。
腓特烈大帝自稱是國家第一仆人,并許諾在國家中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獲得拯救。
本質上,啟蒙運動是對獨立自主的智力活動的一種價值重估,完全照字面意義來說,其目的是將光明傳播到迄今仍由愚昧統治的地方。
人們也許是帶有某種獻身精神且具有激情追求它的,并不因此它就是一種鼓勵強烈激情的生活方式。
在此期間,有一種反向的影響開始行使自己的權威,那就是更為猛烈的浪漫主義勢頭。
在18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運動對理性主義思想家那種略嫌冰冷和超然的客觀性態度,形成一種反動,
由此發展為對情感的崇拜。自霍布斯以來的理性主義政治思想,曾試圖確立并維護社會與政治的穩定性,
而浪漫主義者則造成承擔風險的生活。他們不求安定,向往獵險。
舒適和安全被斥為丟臉,而歷經艱險的生活方式,至少在理論上被提升為高貴之舉。
由此產生了理想化了的窮苦農民的概念:他從自己的小塊土討清貧的生活,但得到自由和免遭都市文明腐化的補償。
貼近大自然,沾有某種特殊的善之美名。
此處所稱道的那類清貧,本質上是鄉間田園式的。
工業主義受到早期浪漫主義的詛咒,而工業革命也果真在社會和肉體兩個方面都帶來了大量邪惡。
此后的數十年間,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對工業無產者的浪漫主義態度。
浪漫主義首先獲得了詩人的支持。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者也許是拜倫。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構成十足的浪漫主義者的全部成分:叛逆、違抗、鄙視成規、毫無顧忌、舉止高貴。
由法國一批作家與科學家編纂的大百科全書,矗立起18世紀啟蒙時代的豐碑。
這批人相當自覺地把宗教與形而上學置于腦后,在科學中看到了新知識的推動力。
這些作家希望提供一種有力的手段,與既定權威的蒙昧主義作斗爭。
然而,百科全書派并不是廣義的無宗教信仰。狄德羅的觀點與斯賓諾斯的泛神論相近。
為偉大事業作出極大貢獻的伏爾泰也曾說過,即使沒有上帝,我們也得造一個出來。
誠然,他與業已成為組織機構與制度的基督教是針鋒相對的,但他確實相信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
當人們過上了幸福生活時,也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根據這種觀點,精神是物質世界的一種功能。這個理論與萊布尼茨的單子概念有某種關聯,即使它只承認一個實體,與無限的單子形成對照。
不過,把“靈魂”看成單子的觀點,近乎那種有時具有類似心靈功能的物質概念。
附帶提一句,馬克思正是從這一來源得出心靈是肉體組織副產品的理論。
基于上述理論,唯物主義公開堅持無神論的立場。任何形態或任何種類的宗教都被視為有害的、蓄意的謊言,
統治者和教士出于自身利佃對此加以散布和慫勇,因為對無知者實施控制比較容易。
馬克思也受惠于唯物主義,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唯物主義者揭露了宗教與形而上學思辨的真相,希望給人類指明一條通往人間樂園的科學與理性之路。
這個觀點與百科全書派一脈相承,而且也使馬克思的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從這些思想中再次得到靈感。
在這方面,他們全都有浪漫的幻想。
盡管對待生活及其諸種困難抱有一種開明的態度,確實大大有助于我們找到對付困難的恰當手段,
但所有問題全部得到最終和永恒的解決,顯然不屬于現世。
所有這些思想家都同樣強調理性的卓越之處。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之后,
又創造至高無上的神和一個專門為它設置的節日。實質上,就是理性的神化。
然而,在其他某些方面,革命又顯得不夠尊重理性。
盧梭在《懺悔錄》中告訴我們,他對她的愛情促使他這樣做,在需要作出解釋之際,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他對此并無悔恨之意。
接著,盧梭又得到也是改宗天主教的德瓦朗夫人的接濟,這位年齡比年輕的流浪漢大得多的婦人,兼任母親與情婦于一身。
1745年,他在巴黎遇上女傭黛雷絲 勒 瓦色。此后,他一直把她作為妻子而生活在一起,又時常發生其他艷事。
一幅盧梭在書房的現代畫
新的新教觀點取消了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允許有關上帝的信息從心中涌現,而不必借助于理性。
在倫理學上,盧梭也同樣主張,我們的自然感情指引著正確的方向,而理性則使我們誤入歧途。
一個按此路線運行的國家,必然會不顧一切地阻止所有類型的私人組織,尤其是那些具有政治和經濟目標的私人組織。
這就具備了極權主義制度的全部要素。
當然,這部著作先是被那些反對其學說的人們所誤解,后又被贊成這種學說的革命領袖們所誤解。
康德雖不屬極端禁欲主義者,卻過著很有戒律和勤奮的生活。他的習慣是如此有規律,以至當地居民習慣以他每天經過門口的時刻來對表。
他并不是一個身強力壯的人,但由于生活有規律而免遭病魔折磨。
同時,他又是談鋒甚健的人,他出席社交集會總是很受歡迎。
《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目的就是要證實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
量:單一性、多數性、全體性
質:肯定、否定、限定
關系:實體與偶性、原因與結果、交互作用
模態:可能與不可能、存在與非存在、必然與偶然
柯尼斯堡的景色,康德的住所在前景的左邊。
在康德的倫理學中,有一種加爾文主義的純正得令人討厭的味道。
因為很明顯,唯一值得考慮的事情,是我們的行動應當由正確的原則喚起。
根據這種觀點,喜歡做你在倫理學上注定要做的事,是道德行為的真實的障礙。
如果值得重視的是心境或意境,那么假如你感到這是你的責任,你就會興高采烈地落入完全混亂的局面。
你的行動可能引起的悲慘結果,絲毫不關緊要。
蘇格拉底很可以告誡這種倫理學的提倡者:無知是最大的罪過。
代議制政府和世界聯邦是他提議的兩個主要思想,在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里,我們最好記住這些思想。
當1813年爆發了幾場解放戰爭時,他送學生去同法國人作戰。
像許多人一樣,他曾是法國大革命的支持者,但也是拿破侖玷污大革命的反對者。
在所有哲學文獻中,黑格爾的作品是最難懂的,這不僅是因為所討論的論題性質的關系,
而且也是作者笨重繁瑣的文體所致。
偶爾閃出一些光彩奪目的隱喻,令人感到舒暢些,但這也不足以抵消通篇的艱澀。
然后把黑格爾哲學看成是堅持本來意義上的實踐的首位性。
由于這個原因,黑格爾十分重視歷史和人類全部努力的歷史性。
然而,黑格爾接著證明歷史如何基于這個原則,不得不經歷其各種不同階段。
不用說,這只有歪曲事實才有可能。
找出歷史事件的模式是一回事,從這種原則中推演出歷史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有的人的絕對概念未經辯證過程的證實,而另外有人卻是已經經歷了辯證歷程,這就好像祈禱對于一個孩子和對于一個老人有不同意義那樣。
兩人背誦同樣的詞句,但對孩子來說,它們差不多只是嘈雜之聲;而對老人來說,它們卻喚起了一生的種種經歷。
如果一些國家沒有任何要與之作斗爭的敵人,那么,這些國家在道德上就會變得孱弱衰敗。
顯然,黑格爾在這里想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戰爭是萬物之父。
如果一個人的視野稍微開闊些,就會清楚地看到,在任何一個既定的社會內部,都有大量為其公民提供發泄有益于健康的好斗習性的方法。
那種認為國家之間的爭端只有靠戰爭來解決的觀點,認為國家之間不可能有社會契約,在它們的相互交往中,必定保留著一種自然狀態,唯強力至上。
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已經表明,戰爭最終將會導致全世界的毀滅。
這可真算得上辯證法的功德圓滿,它一定會使最正統的黑格爾主義者心滿意足。
只一個出自辯證法的特殊偏見,是黑格爾格外喜歡“三”這個數字。
所有事物看來都是成三地出現,只是因為辯證法由三個階段構成:正題、反題、合題。
因而,只要有東西需要劃分,黑格爾都把它劃分為三。
例如,在他的歷史解釋中,他識別出東方世界、希臘世界與羅馬世界,最后是日耳曼人的世界。
是后,精神完成了它辯證的環球旅行,回到自身。
與此相應的是精神哲學。
整個事情被設想為一種辯證的三聯單。
這種理論建構的方法是如此荒誕離奇,以至連崇敬黑格爾的人,也不再勉力捍衛它了。
但是,在作了上述那些批判性評論之后,我們也不能忽視黑格爾哲學中的珍寶。
首先,就辯證法來說,應當承認,黑格爾在這里表現出對心靈活動極其深刻的洞察力。
至于歷史的情勢,黑格爾感到絕對即將來臨。因此建立哲學體系是恰當的,根據他的看法,哲學體系總是尾隨事件產生的。
理性主義之于經驗主義,就如各塊不可拆開的拼圖玩具之于單獨的一塊。
我懷有許多真實的信念,比如說,相信納爾遜圓柱高于白金漢宮。
黑格爾主義者全無這種信念。他會提出反對說,“你不知道你在說些什么”,
“要把握你所講的事實,你就必須知道這兩個建筑物用的是何種材料,是誰建造的,為什么建造,
如此等等,遙無止境。最終,在你有資格說你知道納爾遜圓柱高于白金漢宮是什么意思之前,
你必須理解整個宇宙。”
因而,對黑格爾的主要批評也在于,黑格爾已經在消極領域中裹足不前了,
卻想推演出積極的事實世界來。存在主義正是起源于這類批評。
這就好似黑格爾堅持認為,一塊拼圖玩具毫無意義;而經驗主義卻相反,承認每一塊都有自身的意義。
的確,要是它們沒有意義,你也就無法下手把它們拼起來了。
在他看來,她對他以神學為己任缺乏鑒賞力。不管怎樣,他解除了婚約,并在學成之后來謝林任教的柏林。
此后,他便專心于神學與哲學沉思,而那位一度同他訂婚的姑娘,非常切合實際地與別人結了婚。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把這種意志看成是徹底徹尾的邪惡,它造成不可避免地伴隨生命的苦難。
而且,對他來說,知識不像黑格爾所認為的那樣,是自由的源泉,而是苦難的來源。
因此,取代理性主義體系的樂觀主義,叔本華展示出一種陰暗前景,沒有給幸福留下任何地盤。
至于性活動,這也是一樁邪惡的買賣,因為生殖只會為苦難提供新的犧牲品。
叔本華對女人厭惡與這種看法有關,他認為,女人在這中間所起的作用,要比男人更存心蓄意。
叔本華本人由于性情的關系而高興不起來,因而宣稱幸福是子虛烏有之事。
到他郁悶的沉思生活即將結束之際,他的成果不自量力到了承認,經濟狀況有所好轉,這兩件事突然使他不顧自己的理論而高興起來。
根據叔本華的觀點,解除這種苦難處境的道路,必須到佛教神話中去尋求。使我們蒙受痛苦的正是由我們的意欲所致。
意志麻木了,我們才能最終達到涅槃或虛無,從而獲得解脫。
神秘的入定,使我們看穿了代表幻覺的“瑪耶女神”的面紗,因而我們可以把世界視為一體,有了這種知識后,我們也就可以戰勝意志。
但是,這種合而為一的知識,并不像西方神秘主義者,如愛克哈特主教所認為的那樣,導致與上帝的溝通;
或者說,與斯賓諾莎的泛神論的世界溝通。
相反,對整體的洞察,對其苦難的同情,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遁入空無之境的途徑。
許多人斷章取義地抓住這些特征,因而在尼采身上,可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時代的政治專制的預言者。
暴君很可能從尼采那里得到了一些啟發,但要他對充其量浮光掠影了解他的那些人的不端行為負責,
那也是不適當的。因為要是尼采活到親眼目睹他自己的國家的政治發展,他肯定會奮起反抗的。
尼采的父親是一位新教牧師,這促成了虔誠和正直的家庭背景,
即使在尼采最有叛逆性的著作的高級道德腔調中,也保留著它的些微氣息。
善惡的彼岸
悲傷而動情的狄奧尼索斯氣質,與對人生存中的悲劇性現實的認識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奧林匹亞的萬神殿則是一種寧靜的景色,它是明顯不快活的人間生活的平衡力。
這是阿波羅式的精神閃現。
根據尼采的觀點,自由人必須認識到,上帝死了;我們必須奮力追求的不是上帝,而是更高級的人。
尼采在基督教里找到了奴隸道德的現有例子。
因為它悲觀地憧憬在另一個世界里的幸福生活,并把諸如溫順謙和與同情憐憫之類的奴隸道德,看成是有價值的。
至于他的英雄崇拜,伴有強烈的反女權主義色彩,擁護把婦女看成動產的東方習俗。
我們發現,這反映了尼采自己缺乏與女性交往的能力。
在這種倫理學說中,關于不同類型的人及他們處理生活事務的方式,有大量的有用觀察。
施加某種無情的態度,假如是用來對待自己,那還有不少道理可言。
較難令人信服的是這樣一種看法,即為了極少數人的利益,對大多數人所蒙受的痛苦滿不在乎。
2022-12-08 18:57: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