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章 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

昆山顧氏,為江東望族。炎武祖上世代為官,及至明末,伴隨著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這個家族也不可避免地衰敗下來。炎武的曾祖父章志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郞,而祖父紹芳僅任左春坊左贊善,其父同應更未得進入官場,不過是國子監的蔭生而已。在國運和家道的江河日下中,顧炎武艱難地奠定了早年的為學藩籬。

一、“士當求實學”的家訓

顧炎武自幼由叔母王氏抱撫為子,為學伊始,即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嗣母王氏知書達理,孀居課子,克勤克儉,于炎武早年的成長,影響甚大。據炎武手撰《先妣王碩人行狀》記:“自不孝炎武幼時,而吾母授以《小學》,讀至王蝎忠臣烈女之言,未嘗不三復也。”又云:“尤好觀《史記》、《通鑒》及本朝政紀諸書,而于劉文成方忠烈,于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歲時即舉以教。”明亡,清軍南下,南京城破,昆山、常熟相繼失守,王氏絕食十五日而卒,臨歿,遺言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①

① 顧炎武:《亭林余集·先妣王碩人行狀》。,26,

-第二章 說明實學思潮的重陶

由王學向朱學回歸。他指出:"圣學正脈,只以窮理為先。"①又說:"自良知之教興,世之弁髦朱學也久矣。一人倡之,千萬人從之,易也。千萬人違之,一人挽之,豈易易哉!此所謂不惑者也,能反其本者也。夫學者學為孔子而已,孔子之教四,曰文、行、忠、信。惟朱子之學得其宗,傳之萬世無弊。”② 因此他斷言:“學孔子而不宗程朱,是望海若而失司南也。”③

在晚明學術界,顧憲成、高攀龍以向朱學的回歸,試圖重振沒落的理學。他們的學術主張借助其政治影響,向南北迅速傳播,使之成為“一時儒者之宗,海內士大夫識與不識,稱高、顧無異詞”④。風氣既開,去虛就實遂成儒林呼聲。

三、經世思潮的興起

在學術史上,每當一種學術形態走向極端而趨于沒落的時候,它必然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晚明學術界由王學向朱學回歸傾向的出現,已經表明這一轉化過程的到來,而蓬勃興起的經世思潮,則有力地推動了這一轉化的實現。

晚明的經世思潮,是一個旨在挽救社會危機的學術潮流,它具有益趨鮮明的救世色彩。因而一時學術界中人,無論所治為何種學問,救世都成了一個共同論題。萬歷中葉以后,經世思潮初起,東林巨子顧憲成即以救世為己任,他說:“官輦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

① 高攀龍:《高子遺書》卷5,《會語》。② 同上書卷9上,《崇文會語序》。

③ 錢士升:《高子遺書序》,載《遺書》卷首。④ 《明史》卷 243,《高攀龍》。

·33·

第二章 晚明實學思潮的重陶

學習天文、數學、歷法,翻譯西方古典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編譯《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和《泰西水法》等實用數學著作。為了國家的富強,徐光啟以一個儒臣而親臨營伍選練士兵,撰成軍事著作《徐氏庖言》、《選練條格》。晚年的徐光啟,傾注全部心力領導《崇禎歷書》的纂輯,完成了不朽的農業科學巨著《農政全書》

在徐光啟的經世思想影響下,崇禎間,復社諸君子聞風而起,把經世思潮大大地向前推進。復社領袖張溥、陳子龍,或向徐光啟“問當世之務”①,或就天文、歷法“徑問所疑”②。他們承其未竟之志,于崇禎十二年將《農政全書》整理刊行。此前一年,陳子龍、徐孚遠等人還編選了卷帙浩繁的《明經世文編》全書網羅明代二百數十年間的軍政要務,試圖從中探尋學以救世的途徑,成為晚明經世思潮高漲的象征。在這部匡時濟世的作品中,陳子龍等人向當時的空疏學風發起猛烈挑戰,指出:“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擷華而舍實。夫抱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于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茍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③ 他們甚至驚呼:“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④

作為心性空談的對立物,在晚明經世思潮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通經學古”的經學倡導。此風由嘉靖、隆慶間學者歸有光開其端,他指出:“圣人之道,其跡載于六經。……六經之言,何其簡而易也。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別求講說,別求功效,無怪

① 陳子龍:《農政全書凡例》,載該書卷首。② 張溥:《農政全書序》,載該書卷首。③《明經世文編》卷首,《陳子龍序》。④ 同上書,《許譽卿序》。

·35·

--第二章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

學,不務空談,講求實際。為他們所傳播的科學技術,“皆返本跳實,絕去一切虛玄幻妄之說。……上窮九天,旁該萬事"①。這種“實心、實行、實學”②,不僅贏得了學者和士大夫的信任,而且也示范了一種博大的務實學風。明末的著名學者,從焦竑李費、陳第,到李之藻、徐光啟、方以智等,無不受到這種學風的熏染。晚明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必然歷史依據,而西學的輸人,無疑也起了積極的催化作用。徐光啟正是有感于利瑪竇等人的“事天愛人之說,格物窮理之論,治國平天下之術,下及歷算、醫藥、農田、水利等興利除害之事”③。將數學知識廣泛地運用于“富國強兵”的追求,從而升華出“務求實用”的新學風。方以智同樣是受到西方傳來的“質測”之學影響,但并不以之為滿足,而是進一步去探求“通幾”之學,試圖追尋更深一層的道理。他說:“萬歷年間,遠西學人詳于質測而拙于通幾。然智士推之,彼之質測猶未備也。"④ 由此出發,他寫成了百科全書式的名著《物理小識》和《通雅》。

再次,晚明來華的耶穌會士,從利瑪竇開始,即把他們的宗教和學術活動,同講習、表彰我國的傳統儒學相結合。利瑪竇不僅長期究心儒家典籍,諳熟儒家道德哲學。而且還把孔子的思想和學術主張介紹到西方去。他說:“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這位博學的偉大人物,誕生于基督紀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享年七十余歲。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的身教來激勵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節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斷言,他遠比世界各國過去所有被認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為神

① 徐光啟:《徐光啟集》卷 2,《刻《同文算指》序》。② 同上書卷 2,《泰西水法序》。③ 同上書卷9,《辨學章疏》。

④ 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卷 6,《物理小識自序》。

·39·

曠世大儒--顧炎武--

圣。的確,如果我們批判地研究他那些被載人史冊中的言行,我們就不得不承認,他可以與異教哲學家相媲美,而且還超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中利瑪竇認為,《五經》、《四書》等儒家經典。或為孔子撰寫,或為孔子匯編,“構成最古老的中國圖書庫。”對《論語》一書,他尤為贊賞,指出:“它主要是著眼于個人、家庭及整個國家的道德行為,而在人類理性的光芒下,對正當的道德活動加以指導。”②這種對孔子學說和儒家經典的表彰,既順應了晚明知識界于理學沒落之后,試圖從傳統經學中去尋找出路的要求,同時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知識界對經學和孔子學說的再認識。

最后,耶穌會士學習我國語言文字的實踐,也給了我國語言學研究者以有益的啟示。利瑪竇是一個知識廣博的學者,為了研討儒家經典,他曾下苦功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因而他不僅深知中文的優劣,而且還按照元音和輔音的劃分,把每一個漢字分解成若干音節,這就無異于在進行漢字拼音化的嘗試。繼利瑪竇之后,金尼閣又發展了這種嘗試,撰為《西儒耳目資》,用拉丁文對漢字進行拼音歸類。耶穌會士的成功嘗試,比起我國傳統的反切法來,無疑是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樣,就給我國當時及后世的語音史研究,乃至漢字的拼音化,都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萬歷間遨游南北的福建學者陳第,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之下,致力于古代音韻研究的。后來,方以智繼起,更是獨辟蹊徑,專意講求古代語音,甚至朦朧地提出了參照西文改革漢字的設想。他說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事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

① 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譯本)第一卷第五章,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 31 頁。② 同上書第 35頁。40·


2022-12-08 19:02:02

[新一篇] 第一章 一個孕育大儒的時代

[舊一篇] 第三章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