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人物資料(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71、童第周(19021979

 

字尉孫,鄞縣(今鄞州區)塘溪童村人。一九二七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一九三O年赴比利時比京大學生物系留學,一九三四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山東、中央、同濟、復旦等大學教授。一九四八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應邀去美國耶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兼任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前夕回國,歷任山東大學生物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并為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一九五五年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先后任生物學部副主任、主任。是我國實驗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的主要創始人,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從魚卵中提取信息核糖核酸,促使遺傳型特性的形成,開創了人類按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種的歷史先例。國際生物學界將他培育的新魚種命名為“童魚”。20世紀90年代,被列入世界100位最優秀科學家之一。2000年,關于核質關系的科學成果又被載入中華世紀壇的中華民族重大事項年表。

 

72、沈友梅(19041995

 

鄞縣(今鄞州區)茅山鎮人。一九二六年后任國民黨鄞縣縣黨部執監委員會常委,參與興建鄞縣中山紀念堂,發起創建鄞縣茅山師范學校。一九三四年任鄞奉鎮三縣東錢湖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寧波城河委員會副主委。抗戰期間,兼任抗敵后援會常委、戰地服務團團長、鄞縣農會理事、浙江省農會常務理事。一九四O年任鎮海縣黨部書記長。一九四二年任浙江省黨部浙東區督導、第三戰區長官部上校參謀兼寧波區工作站長、定海象山兩縣聯合中學校長。一九四三年發起創建堇南中學,任校董會董事。抗戰勝利后創辦寧波《大公報》,后并入《寧波日報》,任社長;并任鄞縣通志館編審委員。一九四八年被選為“立法委員”,一九四九年任《浙海日報》社長。一九五O年去臺灣,先后任“中國新聞函授學校”校長、臺北市寧波同鄉會理事長,創辦《寧波同鄉》月刊,發起興建臺北市寧波同鄉會會所大樓,設立圖書館,出版《臺灣文獻初祖沈光文》專集。一九九二年捐資在寧波大學設立獎學基金。一九九四年回故鄉定居。

 

73、邵荃麟(19061971

 

原名駿遠,又名逸民、亦民,筆名荃麟、力夫、契若等,慈溪洋墅東邵村(今屬江北區莊橋鎮)人,生于重慶。上海復旦大學肄業。一九二六年一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三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上海江灣等區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浙江省委書記及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一九三四年一月任上海反帝反戰大同盟宣傳部長,四月被捕,保釋后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抗戰爆發后,先后在浙江、福建、桂林、重慶等地領導革命文化工作,歷任中共浙江省文委委員、東南文委書記、重慶局文委委員、國際新華社金華分社負責人及《東南戰線》、《文化雜志》主編。一九四六年受周恩來委派赴香港,歷任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委員、書記及工委副書記,南方局文委副書記及《大眾文藝叢刊》主編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副秘書長、黨委委員,中宣部副秘書長兼教育處長,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是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著有《邵荃麟評論文集》,短篇小說集《英雄》、《嘉酒》、《宿店》,劇本《麒麟寨》等。

 

74、王寬誠(1907—1986

 

又名文俠,鄞縣(今鄞州區)古林鎮宋嚴王村人,生于江蘇清江。少時家貧,經多年奮斗,至一九三五年與人合資在江東創辦維大鼎記面粉行,任經理。未及兩年,擴設分號六家。一九三七年在上海開設維大洋行等多家公司。抗戰爆發后,曾認購救國公債二十二萬元。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后去重慶,抗戰勝利后返上海重振維大洋行業務,并在倫敦、紐約等地設分公司。一九四七年夏遷居香港,設立維大洋行(香港)有限公司及其他數十家有限公司。后又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擴展業務。一九四九年應邀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在內地投資,認購國庫券,并為支持抗美援朝捐獻一架飛機等有關物資。還先后捐款支持香港及內地二十余所學校和社團。一九八五年又將資產一半計一億美元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為國家培養人才。歷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永遠榮譽會長,香港甬港聯誼會首屆會長,及內地和港澳數十個社會公益機構的董事、理事、顧問、名譽會長、主席等職。曾担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參加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工作。為紀念其一生對中國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的貢獻,一九九八年十月五日將“四六五一號”小行星命名為“王寬誠星”。

 

75、沙文漢(1908—1964

 

原名沙文源,學名文舒,字叔溫,化名張登,鄞縣(今鄞州區)塘溪沙村人。一九二一年進寧波省立第四師范讀書。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后任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黨團委員。一九二九年派往德國柏林參加世界反帝大會,后入莫斯科共產國際馬列學院學習。一九三O年回國后,任共青團上海法南區委書記、江蘇省委工人部長、組織干事等職。一九三二年后一度流亡日本。一九三五年回國,任全國救亡協會組織干事,在上海參加文化界抗日救亡運動。一九三七年后,歷任中共上海臨時工委宣傳部長、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代理書記、華中局黨校教務處長、淮南區黨委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華中局城工部長、上海局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等職。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進行策反工作,曾策動“重慶號”巡洋艦、長江第二艦隊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長兼省人民政府教育廳長、華東局臺灣工作委員會書記、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省省長等職。著有《中國奴隸社會的探討》、《沙文漢詩文選》等。

 

76、吳亮平(1908—1986

 

又名黎平、理屏,奉化忠義鄉吳家埠村(今屬莼湖鎮)人。“五卅”運動中,任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總務部長,同年十一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回國后,在上海主編《環球》周刊,參與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次年譯成《反杜林論》。一九三二年到中央蘇區瑞金,一九三四年十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到延安后任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一九三七年任《解放》周刊責任編輯,并在抗大、中央黨校、馬列學院和陜北公學講授馬列主義課程。一九四五年當選中共“七大”代表,后任中共中央綏分局委員、中共撫順市委、東安地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財政組長、化工部副部長、國家經委委員、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精通英、俄、德文,是中國最早馬列主義著作翻譯工作者之一,譯有《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及與張聞天合譯的《法蘭西內戰》、《國家與革命》等;著有《論民族民主革命》、《論我國人民內部矛盾》等。

 

77、張和祥(1909—1987

 

鎮海灣塘順風村人。童年家貧輟學,以拾海鮮換錢補貼家用。約一九三九年與妻子同去上海擺攤謀生。一九四五年只身赴日,由其妹夫幫助,在東京開小吃店,不久與一日本女子結婚,小吃店逐漸發展成為頗有實力的“山王大飯店”,并涉足金融業,開辦四明商業合作社,成為當時東京十大華僑財團之一。曾長期担任寧波旅日同鄉會理事長,并任東京中華學校理事長、《自由新聞社》社長、龍岡親義會日本分會理事長、日本中華總會常務代表、東京華僑總會理事等職。一九九一年其續配傅根娣捐款在家鄉建造張和祥小學,后又設立獎教獎學金,并捐贈電腦等教學設備。

 

78、袁牧之(19091978

 

原名家萊,又名梅,寧波人。十三歲離家去上海澄衷中學讀書,參加洪深主持的戲劇協社,為唯一小演員。一九二七年參加戲劇革新運動,為辛酉劇社主要成員。一九三O年放棄大學學習,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專業從事話劇表演,被稱為舞臺上的“千面人”。一九三四年加入電通影片公司,開始進入電影界,在夏衍等人幫助下,編寫、主演《桃李劫》,主演《風云兒女》、《生死同心》,編導《馬路天使》和我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等,轟動影壇。一九三八年抗日戰爭爆發,在漢口中國電影制片廠主演《八百壯士》。同年八月赴延安,參加八路軍政治部延安電影團,編導大型歷史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一九四O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考察。一九四六年回國,主持接管東北日偽電影機構。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文化部電影局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等,是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全才。著作有《牧之隨筆》、《戲劇化妝術》、《兩個角色的戲》、《演劇漫談》等。

 

79、張承宗(1910—1996

 

原名張德基,字履齋,號孟和,鎮海江南衙前崇丘鄉(今北侖區)人。六歲到上海。先后在華童公學、光華大學求學,一九二八年在上海銀行任職員。“九·一八”事變后,編輯《石榴》半月刊,宣傳抗日。一九三四年四月正式參加革命工作。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運動后,組織成立“職業救國大同盟”。一九三六年二月任“上海職業界救國會”第四大隊大隊長。一九三七年七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中共江蘇省職委會宣傳部部長兼金融黨委書記、情報委員會書記,華中局城工部秘書兼干部科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等,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一九四七年九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在上海解放前夕,其弟張困齋因電臺被敵破獲壯烈犧牲。張承宗也險遭不側,仍堅持指揮迎接上海解放的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統戰部長、普陀區區委書記、華東紡織管理局局長兼上海市紡織工業管理局局長、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副市長兼市政府秘書長、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為建設上海作出重要貢獻。

 

80、殷夫(19101931

 

本姓徐,原名柏庭,又名祖華、徐白、文雄,筆名殷夫、白莽、沙菲、任夫等,象山大徐村人。一九二三年考入上海民立中學,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六年跳級考入浦東中學高三,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被捕,不久保釋。九月考入同濟大學附屬德文補習科,同月轉為中共黨員。一九二八年初參加新文學團體太陽社,同年秋再次被捕,保釋后轉移到象山,任縣立女中小學代課教師。一九二九年二月重返上海,從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青年工人運動。同年五月與魯迅取得聯系,七月第三次被捕,嚴刑審訊,堅貞不屈,釋放后得到魯迅照顧、資助。后調任團中央宣傳部干事,參與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和青年反帝大同盟會公開出版刊物《摩登青年》編輯工作,還為黨中央機關刊物《紅旗》撰稿、譯稿。一九三O年五月作為“左聯”代表出席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二月七日深夜,在龍華被秘密集體槍殺,年僅二十一歲。與同時被害的柔石、李求實、胡也頻、馮鏗合稱“左聯五烈士。”其代表作有詩集《孩兒塔》等。


網載 2012-07-27 23:00:26

[新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七)

[舊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