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澄衷傳:從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葉澄衷傳:從舢板少年到商界巨子》內容簡介:和歷史上的晉商、徽商相比,寧波商團最大的特點就是歷經數百年不衰。21世紀的今天,在境外就有30多萬寧波幫后代。莊市寧波幫的成團崛起,商團的主要先驅之一葉澄衷居功至偉。

葉澄衷,名成忠(1840-1899),浙江鎮海莊市鎮人。他是上海開埠后,早期從浙江來闖蕩上海灘,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巨賈之一。他14歲開始在黃浦江上搖小舢板,后來拾金不昧,通過誠信獲得發展機遇,經營五金、火油,迅速發跡,當上了“五金大王”、“火油董事”;隨后,他又抓住商機,多業開發,在經營房地產、金融、工業等行業中屢獲佳跡,最終積資800萬兩,在上海灘“寧波幫”中一度享有“領袖”的殊榮。

作者簡介

酈千明,浙江諸暨人,現供職于杭州某省級機關,系省作協會員。曾在全國數十家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30多萬字,出版專著《勝跡長存一浙江名人故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目錄

引子

第一章童年和少年時期

一、故鄉鎮海

二、家世童年

三、到上海謀生

四、誠實的孩子

第二章問鼎五金業

一、老順記:首家華資五金商號

二、可熾順記:首家華資鋼鐵商號

三、新順記:業務與老順記相同

四、天津順記:孕育洋行買辦的基地

五、南順記:后來居上

六、義昌成記:人稱“海軍供應部”

七、漢口順記:一分為二

八、“五金大王”

第三章搏擊新行業

一、可熾鐵棧:舊輪拆賣生意

二、合資開設順泰木行

三、涉足沙船運輸業

四、鴻安輪船公司大股東

五、樹德房地產公司

第四章正氣凜然抵御外侮

一、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

二、從中法戰爭到甲午戰爭

三、第二次四明公所血案

第五章審時度勢再創輝煌

一、上海燮昌自來火公司

二、綸華繅絲廠

三、鎮海葉家:著名錢莊資本家族集團

四、漢口燮昌火柴公司

五、中國通商銀行總董

第六章 “興天下之利,莫大于興學”

一、商務學館:最早的成人業余學校

二、澄衷蒙學堂:上海第一所民辦新式學堂

三、從澄衷學堂到澄衷中學

四、澄衷學子:胡適和竺可楨

五、從葉氏義塾到中興中學

六、中興出來的世界船王

第七章學人要學葉澄衷

一、樂善好施

二、“依澄衷,不憂窮”

三、為人處世

四、經營之道

 

第八章 家庭子女

第九章魂歸故里

第十章 身后事

附錄一葉澄衷年表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后記

時光匆匆。記得第一次知道葉澄衷這個名字已是18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重慶的一所大學里念書。有一天,在學校圖書館的書架上翻閱胡適的《四十自述》,得知少年胡適曾在滬上名校澄衷學堂求學,這所學堂的創辦者是近代巨商葉成忠(澄衷),而葉氏還是我的浙江老鄉。幾年后,我分配到杭州工作,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介紹葉澄衷的文章和書籍,漸漸對這個人物發生了興趣,注意國內外研究動態,并開始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著手編寫人物年表和相關論文。2008年初,以“葉澄衷研究”成功申報省社科規劃課題,列入“商界名人研究系列”。

從搜集資料到寫作這本小書的過程中,許多關心我的朋友,包括傳主的后裔,曾多次問及為什么寫葉澄衷。由于時間倉促,來不及認真思索,每次我都以“值得寫”、“應該寫”等簡短話語搪塞了事。“欠債”總是要還的,在拙著即將付梓的時候,無論如何該回答這個問題了。

之所以寫一寫葉澄衷,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

其一,葉澄衷是寧波幫的先驅,是近代商人的杰出代表。他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也是歐風東漸、華夏大地劇烈變革的時代。他的商海生涯與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巨變休戚相關,其個人奮斗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他出生在鴉片戰爭爆發的1840年,原籍浙江鎮海,祖上世代務農,家境貧寒,14歲只身到上海謀生,曾在黃浦江上搖舢板為業。同治元年(1862),在虹口開設上海第一家華資五金商號——順記洋貨號,經營進口五金和洋雜貨;又先后在上海、華北、華中、華南一帶設立新順記、南順記、可熾鐵棧、義昌成記、天津順記、漢口順記等10多家聯號或分號,經營進口五金、洋雜貨、美孚火油和軍需物資。19世紀末,他已經成為上海灘五金業的翹楚,在五金商品購銷方面幾乎可以左右國內的同行,人稱“五金大王”。以后,走多業發展之路,將資本投入到航運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工業等新興行業,至1899年去世時,其資產總額達800萬銀兩,相當于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經商發跡后,他熱心社會公益,扶困濟貧,樂善好施。晚年分別在上海和鎮海獨立創辦澄衷蒙學堂和葉氏義塾,這兩所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上海澄衷高級中學和鎮海中興中學,百余年來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無數人才,前者包括胡適、竺可楨等文化名人,后者有包玉剛、邵逸夫等一大批愛國巨商。因此,蔡元培贊揚他是“卓而不群”的“賢豪”,也有人評價他為近世興學的偉人。

其二,最近10多年來,國內學界在寧波幫研究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績。由于種種原因,與其他同時代的寧波幫重要人物如嚴信厚、虞洽卿、劉鴻生等比較,葉澄衷研究相對滯后,特別是有關他在寧波幫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尚未作深入探討,尚無專門的研究論著和傳記作品問世。在現有的近代商業史、經濟史、地方史和寧波幫研究專著中,對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往往簡略提及,大多為通論性質或綜合性論述。因此,對葉澄衷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顯得非常必要,有利于深化寧波幫研究、豐富浙商研究和近代商人研究的內容,有利于推進近代經濟史、地方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有利于弘揚浙江精神、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由于年代久遠、處于“四民之末”地位的商人長期不被重視等諸多原因,有關葉澄衷的資料極其匱乏,特別是有關他創辦民族工商業的情況,連二、三手資料也不多見,且說法不一,良莠并存。史料價值較高的《鎮海沈郎橋葉氏宗譜》和《葉公澄衷榮哀錄》,因記述過于簡略,難窺傳主生平全貌。這使得本書的寫作困難重重。

值得慶幸的是,本書的寫作得到了許多良師益友的支持和鼓勵,還因此結識了葉澄衷的孫女葉蓉芳女士和曾孫女葉蓮琪女士,我數次到她們各自的府上拜訪,兩位慈祥的老人都熱情地提供了回憶手稿,使我得以搜集到葉氏家族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我的老師——西南大學喻遂生教授親自審閱了書稿引用的部分史料,并撥冗指點,使我獲益匪淺。上海市工商聯王昌范先生、浙江大學張建富先生,也為我搜集資料提供了無私的幫助。今年夏天,經朋友介紹,我去鎮海訪談當地文史工作者金時榮先生。我們一見如故,聊得十分投機。金先生是文史專家,對鎮海籍寧波幫人士素有研究,不僅非常熱心地介紹了葉氏家族、葉氏義莊和葉氏義塾的歷史,臨別時還將自己手訂的一本《葉公澄衷榮哀錄》(復印件)和一本他的專著《百年中興》送給我,殷殷之情,令人感動。回到杭州后,我又收到金先生的特快專遞,里面是有關葉澄衷的資料和金先生的一封親筆信,在信中他稱我為“新朋友”。不料,僅僅過了兩個月,這位可敬的長者竟遽歸道山。當我從寧波的朋友處得知這個消息時,開始不敢相信,繼而傷感不已。在這里,謹向所有支持和幫助過我的親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寫作本書的初衷在于拋磚引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有關葉澄衷的作品問世。葉澄衷擁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一生為堵塞漏卮、振興民族工商業奮斗不息。他誠實守信、寬厚待人,生前身后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和敬佩。他慷慨助教的義舉,不僅嘉惠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而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斷向前奮進。筆者利用業余時間勉力完成此書,不妥之處,歡迎讀者不吝賜教。酈千明 2009年12月于杭州

文摘

苦難的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不幸之中有萬幸,或許他的性格因此而堅強,情感因此而豐富,心靈因此而充滿溫情。

離開油坊后,葉澄衷沒有再外出做工,一直在家里幫母親和哥哥耕種祠田。家里依然清貧,依然吃不飽穿不暖。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江南震動。這一年氣候反常,鎮海一帶田禾歉收。迫于生計,哥哥成義只身去上海謀生。澄衷十分羨慕,覺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終究不會有多大出息,希望自己能像哥哥一樣,也去外地闖蕩闖蕩,成就一番事業,讓家庭擺脫貧困,年邁的母親不再辛苦憂愁。

上海和鎮海僅一葦之航,地理相近,人緣相通。上海自南宋建鎮后,社會經濟獲得較快發展。清代上海成為江南漕糧的轉運中心,在東南沿海的城鎮格局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寧波商人在此經營沙船航運、南北貨、雜糧、民信、海味、銀樓、醬園、錢莊、營造等行業。嘉慶八年(1803年)旅滬寧波籍人士正式建立以鄉誼為紐帶的同鄉團體“四明公所”五口通商后,中外貿易迅速增長,上海百業興旺,日趨繁榮,成為甬人外出謀生的首選之地。方志資料記載,“海通以來,挾土貨與外人交易,或居間逐什一利,以寧波人居多”。《四明公所大事記》也說:“滬上自各國通商以來,萬商輻輳,……吾鄉之客滬者日盛”。有人估計,至19世紀50年代初,在上海的寧波人已達6萬余人,這其中很大部分是鎮海人。從上海回鄉的人變化很大,不僅衣著打扮與原來不同,思想觀念也有較大變化。談起城市生活,興高采烈,眉飛色舞。聽說哥哥成義在上海干得不錯,開始在一家成衣鋪學裁縫,后來租一只小船,往來黃浦江上,向外國船員兜售食品、蔬菜,雖然辛苦危險,但收入遠遠勝過在家務農。耳聞目睹的種種新鮮事,對少年葉澄衷觸動很大,他躍躍欲試,期望也能有機會去大城市打工,這或許是改變命運的惟一出路。他堅信,自己不怕吃苦,只要能賺到錢,什么樣的重活累活都可以干,而且不會比別人干得差。

恰在此時,鄉鄰倪先生從上海回家探親。母親聞訊,立即登門拜訪,央求他將兒子帶到上海去做工,混口飯吃。倪先生見葉澄衷雖然年紀小,身體單薄,但勤勞誠實,出門謀生的愿望十分強烈,便滿口答應下來。從鎮海乘船去上海,需一大筆盤纏,家里早已窮得揭不開鍋,哪里去弄這筆錢呢?母親冥思苦索,咬咬牙以大田里尚未成熟的稻谷作抵押,向別人借貸銅錢2000文,才勉強湊齊盤纏。

咸豐四年(1854),少年葉澄衷經過一晝夜的顛簸,隨倪先生抵達上海。初來乍到,他對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鮮。黃浦江上川流不息的外國巨輪,租界內林立的高樓洋房,馬路兩旁鱗次櫛比的商店飯館,以及大街小巷整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令他目不暇接。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干,爭取多賺些錢,有朝一日把辛苦大半生的母親接到都市一起生活,讓她安享晚年。

選擇上海為謀生地點,對葉澄衷來說,除離故鄉比較近、容易找到工作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哥哥成義也在這里做工。兩兄弟同處一座城市,遇事能夠相互照應,讓遠方的母親少些牽掛和担心。成義從小有膽略,肯吃苦,辦事干練。1853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全城戒嚴,外國兵船只準停泊在吳淞口。他看準商機,每天頂著波濤搖一只小舢板往返上海和吳淞之間,向外輪船員兜售蔬菜食品,“由是囊橐漸充”。

經熟人介紹,葉澄衷先到一家小成衣鋪做學徒。說是學徒工,老板并不教他做衣服的技術,只讓他干些倒夜壺、涮馬桶、生爐子、拖地板的笨重粗活。按舊式店鋪慣例,老板只管他吃飯,不給一分錢的工資。學徒一般要3年才滿師,也有的延長至四五年,都由店主決定。滿師后才派給一些不重要的事做,算是升做職員,但薪水很少,干上許多年才慢慢升職提工資。

葉澄衷起早貪黑地干活,希望給老板留下好印象,能早點教他做衣服的技術,以便將來靠一技之長生活。可是,日復一日,老板絲毫沒有教他技術的意思,他感到長此以往,自己難有出頭之日,一年后便主動辭去工作。

離開成衣鋪后,葉澄衷暫時沒有找到工作,便到處流浪,一度生計無著落。外虹口百老匯路附近有一條叫老街的橫弄堂,人稱“阿連老頭”的寧波人莊阿連在此處開了一家大餅店。饑餓難挨時,葉澄衷便在餅店門口徘徊。問其緣故,他眼淚汪汪地回答:“我餓煞咧!”莊阿連聞言,頓生同情之心,看他年紀小又是寧波同鄉,便送給他幾只大餅充饑。這樣接濟,日以為常。葉澄衷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后來經商發跡,曾親自登門看望這位好心的同鄉大餅店主,送去100銀兩,對他說:“以后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你到我店內來,照數送您錢。”過了幾年,贈款增加到200銀兩,直到莊阿連去世,從未間斷。


網載 2012-08-14 22:57:03

[新一篇] 五金行里出寧波巨賈——葉澄衷的上海發家史

[舊一篇] 劉鴻生:從洋買辦到實業大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