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從中興到覆亡:晚明七十年》作者:十年砍柴
作者簡介
目錄(1)
目錄(2)
前言:崇禎自縊的歷史追問(1)
前言:崇禎自縊的歷史追問(2)
第一章 張居正的中興
兩位鐵腕宰相的PK(1)
兩位鐵腕宰相的PK(2)
兩位鐵腕宰相的PK(3)
勝利者的高風亮節pose
且將剩勇打死虎
新政之初先自我擴權
鉗制言路乃攬權關鍵
言官前赴后繼保衛話語權(1)
言官前赴后繼保衛話語權(2)
一則雞蛋里挑骨頭的故事
張相老爸死得不是時候
私事整成公共事件
危機公關的處理辦法:廷杖(1)
危機公關的處理辦法:廷杖(2)
一個憤青的成熟(1)
一個憤青的成熟(2)
富貴還鄉 月盈水滿(1)
富貴還鄉 月盈水滿(2)
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1)
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2)
“腐敗”是帝王一張牌
感覺危機而騎虎難下(1)
感覺危機而騎虎難下(2)
臨終前的恩榮
大明的參天大樹倒了
皇帝推翻了最后一座大山(1)
皇帝推翻了最后一座大山(2)
皇帝變臉怎的這般快
墻倒眾人推的丑態
最悲傷的白發老母(1)
最悲傷的白發老母(2)
改革家的宿命
萬歷帝為啥給建文朝忠臣平反(1)
萬歷帝為啥給建文朝忠臣平反(2)
第二章 萬歷帝的懶惰
神宗短暫的勤政
申時行走鋼絲
少壯派的價值(1)
少壯派的價值(2)
政治暴發戶被皇帝拋棄了
天下第一父親的煩惱
宮女中了頭獎
“國本論”始起
萬歷帝開始消極怠工
女真青年努爾哈赤崢嶸初露
意見領袖顧憲成浮出水面
先進典型海瑞的凄涼辭世(1)
先進典型海瑞的凄涼辭世(2)
用私人武裝干涉司法
否定樣板君臣的奧妙
皇帝修煉成油鹽不進(1)
皇帝修煉成油鹽不進(2)
為冊立太子君臣繼續較勁
較勁變成了賭氣
首相成了風箱里的老鼠
皇帝的批示被駁回
皇帝也搞迂回戰術(1)
皇帝也搞迂回戰術(2)
兩敗俱傷后朱常洛當上太子
援朝之戰打響了
第一次失敗的和談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于湖南省新邵縣一個山村,九十年代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先后棲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國家某部委,1999年因國務院機構精簡分流到首都某機關報社至今。年過而立后,突然醒悟,自己無發財之能,無當官之才,也無做一個名記者替民呼吁之膽量和機緣,便一頭扎進故紙堆里,猶如少年時孤身進山持斧伐柯。已出版《閑看水滸——字縫里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等著作。
目錄(1)
前言:崇禎自縊的歷史追問
第一章 張居正的中興
兩位鐵腕宰相的PK
勝利者的高風亮節pose
且將剩勇打死虎
新政之初先自我擴權
鉗制言路乃攬權關鍵
言官前赴后繼保衛話語權
一則雞蛋里挑骨頭的故事
張相老爸死得不是時候
私事整成公共事件
危機公關的處理辦法:廷杖
一個憤青的成熟
富貴還鄉月盈水滿
不由自主的跋扈和腐化
“腐敗”是帝王一張牌
感覺危機而騎虎難下
臨終前的恩榮
大明的參天大樹倒了
皇帝推翻了最后一座大山
皇帝變臉怎的這般快
墻倒眾人推的丑態
最悲傷的白發老母
改革家的宿命
萬歷帝為啥給建文朝忠臣平反
第二章萬歷帝的懶惰
神宗短暫的勤政
申時行走鋼絲
少壯派的價值
政治暴發戶被皇帝拋棄了
天下第一父親的煩惱
宮女中了頭獎
“國本論”始起
萬歷帝開始消極怠工
女真青年努爾哈赤崢嶸初露
意見領袖顧憲成浮出水面
先進典型海瑞的凄涼辭世
用私人武裝干涉司法
否定樣板君臣的奧妙
皇帝修煉成油鹽不進
為冊立太子君臣繼續較勁
較勁變成了賭氣
首相成了風箱里的老鼠
皇帝的批示被駁回
“三王并封”皇帝也搞迂回戰術
兩敗俱傷后朱常洛當上太子
援朝之戰打響了
第一次失敗的和談
戰爭越來越慘烈
主戰、主和之爭
可笑的冊封
豐臣秀吉涮了萬歷帝
援朝戰爭的影響
干部考核激化門戶之爭
一個真正的貴族
照章辦事竟然引火燒身
把視野投向民間的士大夫
禍國殃民的“小金庫”
萬歷帝為什么會貪財
妖書案起風波
奇案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
找個替死鬼了結葫蘆案
梃擊案:司法問題政治化
神宗留下了爛攤子
第三章魏忠賢的亂政
無福消受龍椅的泰昌帝
兩個女人的夢想
嗣君成了需要營救的“人質”
乾清宮里的“釘子戶”
一個賭徒的咸魚翻身
短暫的“眾正盈朝”
正人君子的道德潔癖
軍事慘敗的根子是政治腐敗
顯失公平的責任追究
楊漣引爆了炸藥包
黃宗羲有一位可敬的老爸
大案從小人物找突破口
黑獄里的黃芝
公差中從來不缺薛霸、董超
江南人的血性
最怕流氓有文化
無恥士大夫集體上演的丑劇
第四章崇禎帝的末路
崇禎在恐懼中接班
又玩平反游戲
天賜大明袁督師
袁崇煥自釀苦酒:御前夸海口
袁崇煥自釀第二杯苦酒:殺毛文龍
離間計奏效的土壤
愛國憤青是靠不住的
爛透了的官場
最恨被人騙的崇禎被大大地騙了
到處都是“陳勝吳廣”
簡單裁員的后果
如水無形的“流寇”
進入中原的造反者如蛟龍入海
官府和農民軍互相掘祖墳
李自成不人道的報復
滿清和農民軍密切配合
君恩似海矣臣節如山乎
屢殺大臣于國不祥
要善于替領導背黑鍋
天下無人可救時
目錄(2)
李自成已不滿足于做“流寇”
舉棋不定的崇禎放棄了最后生機
“流賊”和文臣一起逼皇帝上吊
朱李相爭成就了愛新覺羅
束語:朱明若不私天下,崇禎何必上煤山
余論:走到盡頭的士人政治
明季雜詠八首
前言:崇禎自縊的歷史追問(1)
公元1644年一個春日的拂曉,平時肅穆莊嚴的紫禁城一片混亂,一個中年人帶領一名隨從,走到城北的萬歲山——即今天的景山,找了一棵樹上吊自殺。留下一封遺書,上言:“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這個人便是當時全球臣民最多的明帝國最高統治者——崇禎帝朱由檢。一個龐大的帝國轟然坍塌了,太陽還會照常升起,照在筒子河上泛起粼粼金波。但這輪太陽再不屬于大明,大明的時鐘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停擺,皇帝的生命和屬于他的皇歷一起走入歷史,供后人憑吊感嘆。
崇禎帝自縊后三百六十年,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景山公園整日熙熙攘攘,游人如織。網上有一篇文章《尋找崇禎上吊的那棵樹》流傳甚廣。那棵樹誰也找不到,包括得漁翁之利的滿清皇帝,下詔將一棵槐樹命名為“罪槐”,也只是一種統戰藝術,崇禎究竟在哪棵樹上吊這種純學術問題,對于執政者來說,并不重要。當時北京城混亂如麻,從西北黃土高原打進城的農民軍將士,是不會有史官意識的,他們七手八腳把一個看上去尊貴的尸體從樹上解下,當時誰能明白自己看到了最重要的一幕歷史現場?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曾經讓他們在窯洞里只能想象的皇帝。等死尸的身份被證明后,誰還能說清楚哪棵樹是崇禎了結生命之處?
尋找崇禎上吊的那棵樹,實則是想追問促使天子上吊的原因,追問一個帝國崩潰的原因。
這種尋找持續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崇禎為什么要去死,明朝為什么會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見解不一。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崇禎死時,心里充溢著對帝國諸臣的怨怒,他至死也不原諒自己的屬下。他認為是那幫只拿錢不干事甚至壞事的文官們導致亡國。他的死,可視為殉國剛烈之舉,又何嘗不可以視為對眾臣的極度失望而走上絕路,以死來反襯諸臣的猥瑣卑劣。歷代王朝,都有興亡的過程,但國之將亡,君臣關系惡劣到崇禎朝這個地步,真是少見。
沒一個文臣聞鐘勤王,陪崇禎帝殉國的是一個太監,這是一種巧合,和明朝近三百年的政治基本格局有如暗契:皇帝和文臣彼此依靠而猜忌,皇帝最信任的還是自己的私人奴仆太監。
崇禎臨死前還那樣痛恨諸臣,有其個人性格原因,如剛愎自負、刻薄猜忌,但也至少能說明諸臣確有可恨之處。盡管崇禎自道的“朕非亡國之君”是推脫責任,但“臣乃亡國之臣”則不假。《明史》說崇禎帝“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也非過譽之詞,這樣一位自我要求嚴格的皇帝做了亡國之君,不但他自己想不通,后世許多人也想不通。
滿清皇帝曾于順治十四年諭示工部:“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并觀,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謚懷宗端皇帝上加謚數字,以揚盛美。”據說順治帝曾經親自去祭崇禎的陵墓,并失聲泣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見李清《三垣筆記》)順治此番作為,當然有安撫明朝遺民的人心之政治考量,但至少連昔日的敵手,也不承認崇禎是個混蛋皇帝應該亡國,而
是對他予以理解之同情。
就是這樣一個勤政的皇帝,和手下的臣子一起把帝國送上了末路,那么一定有很值得探討的價值。
當我回顧明朝萬歷帝登基(1573年)到崇禎帝殉國(1644年)七十一年的歷史,覺得有許多想不通的現象:一方面人才輩出,政治、軍事、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涌現了張居正、戚繼光、海瑞、顧憲成、高攀龍、湯顯祖、王世貞、李贄、袁宏道三兄弟、徐光啟、宋應星、袁崇煥、劉宗周、黃宗羲等一大批士林精英,另一方面在危機當前,無人可用,朝廷被一幫城狐社鼠盤踞著。一方面江南等地鶯歌燕舞,一派繁華景象,民間經濟異常活躍;而另一方面西北農民因饑寒交迫揭竿而起,朝廷財政近于崩潰,無財力應付內憂外患。
前言:崇禎自縊的歷史追問(2)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表面上,明亡于諸病齊發的絕癥。和滿清的外戰一敗再敗,遼東幾乎全部淪為敵手;國內因為苛政而驅民為賊,越剿越多,流寇縱橫全國;朝廷內諸臣各立門戶,損公濟私。這些急性病和慢性病、外傷和內疾一起發作,縱使華佗再世,也難妙手回春。誠如《明史》所說:“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是什么造成崇禎的不幸?“潰爛而莫可救”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筆者以為是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支撐中華帝國的士人政治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政治困局,當時的皇帝和文官集團都沒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在世,也難力挽狂瀾。
明之亡,有崇禎個人的原因,如性格猜忌苛刻,求治心太切,也有君臣否隔,滿朝貪官、昏官太多的因素,但這些只是表面的原因,造成皇帝和文官集團彼此怨恨的根本原因,則是從唐以后,支撐中華帝國這間老房子的士人政治,其整體制度一步步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根本制度不改革,幾乎無路可走,無論怎樣的皇帝,都沒辦法起死回生。理解這點,我們或許能解開明末的許多疑點:為什么監察制度那樣嚴密而明末的官吏貪腐讓人瞠目結舌;為什么崇禎帝誅殺魏忠賢坐穩龍椅后,對太監亂政有足夠的警惕,但最后又不得不依靠太監而疏離文臣。
抱著對明亡的種種思考,我盡量用簡約的文字,將1573年至1644年這段晚明歷史中一個個事關國家興亡的故事和人物寫出來,希望讀者能比較輕松地讀完這些文字后,對一個帝國從中興到覆亡之路有個基本的了解,也能在讀故事之余,對中國的王朝興亡以及傳統政治的困境有所思索。
但愿我的這些文字,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誠懇地希望方家指正,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之交這塊土地上所發生天崩地解的變化。讀史并思考歷史,不僅僅是無聊而為之的事情。作為唯一文明史沒有中斷、幾千年使用同一種文字記載歷史的民族,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個富礦,值得珍惜和挖掘。
http://lz.book118.com/readonline-99468-96612-1.aspx
十年砍柴 2012-08-17 14:50:4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