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應對別人的語言暴力?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前天我一個朋友咨詢我一件事情,總體說來就是她有個好朋友,但是這個朋友經常會說不可理喻的話。比如她要是在QQ空間上貼了張去哪玩的照片,朋友就會酸酸的說:為什么不帶我去!或者你要是做了什么事情,她在之后才知道,她就會質問你:為什么你當時不告訴我!你要是想去做某件事,她會當即黑臉否定你的能力:憑你!你怎能做到呢!諸如此話。

和這些人相處,會讓我們丟了自信心,我們會以為真的是自己不夠好,忽略了對他們的關心,產生愧疚,或者質疑自己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昨天也收到了這么一封信: 
“最近我一個以前的朋友不停的發短信攻擊我,被攻擊了很多很難聽的話,讓我覺得非常難受,第一次這樣被別人直接攻擊,我想知道你一般是如何應對這些莫名其妙的攻擊呢?? 
被攻擊之后心情很不好,我一方面想用這些事情來練自己的寬容,可一方面又忍不住去想他罵我的話,我真的想向您求建議和幫助!! ”
  
我在生活里,也遇見過這樣的人,大多來自50,60后的長輩。這類長輩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幼時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缺少家庭的溫暖,吃不飽穿不暖;青年又成長于動蕩的文革時代,上山下鄉,見到了不少人性淪喪言口不一的事件,但為了自保,又通常需要把表達欲和本我人格隱藏起來;后又在經濟負担最重的中年時代集體下崗,再就業,他們的挫折感幾欲無處發泄。長期以往,他們大多都有心理疾病,但并不知。 


我爸曾和我說過一個故事:他上初中的時候,參加了紅衛兵,有次去抄一個老師的家,同學們都兇狠地拿靶子捅老師的臉,扔板磚砸老師的脊背,后來活活把老師給打死了。我爸站在人群的最后一排,看得特不忍心,等到人群散后,悄悄的走上前拿衣服把老師血肉模糊的臉給遮上了,但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同情“臭老九”惹來殺身之禍,嘴里還得憤憤的罵著:讓你下地獄都無臉示人!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寫過這么個情節:有個學生和人打架,把人的耳朵咬掉了,后被反扭到審判廳,怕被發現證據,索性一直咬著嘴巴不說話,把耳朵吞進了肚子里。那是怎樣慘絕人寰的逼著“人吃人”的時代啊。
 
我研究這個有一段時間了,關于這類語言暴力的產生原因和應對措施。  
要知道,你先要分明白,氣血上頭的憤怒和長期性的語言攻擊,是不一樣的。人都有情緒急躁的時候,我們在生氣時都會說些氣惱的話,這是可理解的,但若是長期性的反復無常的語言攻擊,那可能這類人就是攻擊型人格障礙患者。
       
人格障礙通常分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悖德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癔癥型人格障礙)。在現實生活中,攻擊型人格障礙最具社會攻擊性,可能會對自身和別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攻擊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沖動型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礙。說俗氣點,他們會攻擊你有些是有意識有計劃的,有些是無意識無計劃的。記得上一周我回復過一封讀者來信,我說“童年遺憾就像一個洞穴,你在兒時缺少了什么,你長大后就會千方百計的彌補回來。”你有沒有過這種發現?小時被稱文靜內向的人,長大后不是話簍子就是自閉。我們的表現人格在獨立生活后會處于兩種極端,但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前者是為了徹底釋放,后者是為了徹底隱藏。 


就像一只老鼠,你把它長期關到籠子里,當有天你抽開了籠門,它要么興奮地竄出籠子,要么就會縮到籠子的一內角,畏縮不安。
 
攻擊型通常有以下特點:
1.情緒急躁易怒,存在無法自控的沖動和驅動力。 
2.性格上常表現出向外攻擊、魯莽和盲動性。
3.沖動的動機形成可以是有意識的,亦可以是無意識的。
4.行動反復無常,可以是有計劃的,亦可以是無計劃的。行動之前有強烈的緊張感,行動之后體驗到愉快、滿足或放松感,無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惡感。 
5.心理發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經常導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產生不良行為和犯罪的傾向。 
上述是主動攻擊型的表現。還有一種被動攻擊型,這類人外表表現得被動和服從、百依百順,內心卻充滿敵意和攻擊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電話或回信,故意拆臺使工作無法進行;頑固執拗,不聽調動。拖延時間,暗地破壞或阻擾。他們的仇視情感與攻擊傾向十分強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們雖然抱怨滿腹,但心里又很依賴權威。
  
有意思的是,攻擊型人格又往往和依戀型、回避型人格障礙糾纏到一起。在生活里,我們常常會發現,那些外表孤傲、語言強斷、逃避人群的人,內心又脆弱的一塌糊涂。就像獨自漂浮在汪洋大海里,當他們遇到了困境,若有個人遞了根繩子給他們,他們就會緊緊地抓住往回拖拽,甚至有些會把你拖下水,讓你窒息。
攻擊性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很多,大多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系。我們的50、60后父母這代人,有一部分因為童年不幸福,當有了孩子,就會把自己的不滿和挫折感統統發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這類父母的孩子長大后也易患上心理疾病,對待朋友戀人愛猜忌和妒忌,和他們相處往往要膽戰心驚。
我總結了下,大體有這幾個原因:1,兒時缺乏父母管教或過嚴,缺乏與人溝通能力,造成心理扭曲。2,幼時被人欺負的報復心理。3,挫折感無處發泄和補償自卑心造成的強烈控制欲。
  
提到這就說說自卑心態,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越是自卑的人,表現越會高調聒噪。比如你和他們聊天,他們會手勢頗多就差戳到你的鼻子上了,你和他們聊天,他們會急躁的打斷你的話題,插入一己之見,他們甚至會夸大渲染自己的表現,摔桌子揪頭發尋求自殺等來發泄怒火……他們需要依賴很多的語言行為,來證明自己所知甚多或性格果敢,引起他人關注,這都因我們心理有個強大的補償機制,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自己給自己治病的醫生,當我們在某方面被壓制了,就會在另一方面反彈索求回來,類似壓下去了就會自動上翹的蹺蹺板。
而有些無能改變生活的人,他們就慣用語言威脅、辱罵、妒忌猜忌等冷暴力來對待周遭的人,以補償自身。他們沖動好斗是為了證明內心強大,阻攔別人是為了證明做事果敢,對人若即若離患得患失是保護自己免遭傷害,但這又是他們內心虛弱、做事退縮、無安全感、需要他人關心的表現。 
為什么我們會說:一個小孩子,如果摔倒在地板上,你不拉不哄他許就自己站起來了,但如果你上去即拍又抱的,他們就會哭的停不住聲,滿地打滾……那些成年后的攻擊障礙患者也是如此,他們的內心就像一個索求未果的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是一個龐大的黑洞,不論你給了多少的解釋安慰關注,他們都填補不滿童年的缺憾。
  
所以對待這類語言暴力怎么做呢?用我慣用的口頭禪。 
1,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告訴那些想要控制我們的父母們,我有判斷也會對后果負責。我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想,不是你的專屬寵物。  
2,不理睬也不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所做所行——告訴那些要不斷通過摔跤打滾、罵人猜忌來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朋友愛人陌生人,我如果上前拉你,你一輩子都學不會自己站起來。  
3,去做,Do it——告訴自己,誰有病誰去治,這并不是我犯的錯。

 


吳欣怡 2013-02-22 14:19:40

[新一篇]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舊一篇] 如何不懷疑自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