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銳:史實——正餐?小菜?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關于歷史劇該如何定位的爭論,由來已久。近日隨著熒屏上歷史劇的風頭正勁,尤其是《三國》、《楊貴妃秘史》等劇的熱播,各種觀點就歷史劇這個話題再一次展開唇槍舌戰。 

尊重史實合理想象
 
  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表現的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弘揚的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這要求創作者在創作中必須以史為鑒,虛構可以有,但也得是在尊重歷史、基本符合史實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合理想象。
 
  可以理解新版《三國》一上來拋開“桃園三結義”不表,先講曹操的“發跡史”,也許真如該劇編導表示的:不走小說路線,要試圖還歷史以清白,說白了就是幫“小說里的曹操”翻案。但是絕對無法理解,新《三國》第一集中,王允在府中大擺宴席,曹操居然變成了“不請自到”,而且還被“亂棒打出”;曹操還沒行刺董卓,十八路諸侯已經按捺不住起兵討伐,那到底是誰發的檄文呢?我們也可以相信楊貴妃和唐明皇之間真像《楊貴妃秘史》中演繹的是感天動地的真愛,但怎么也不能相信楊玉環和李白也曾互生情愫。
 
  藝術需要高于生活,歷史劇也不是歷史的紀錄片,它允許藝術加工,但絕不是一群現代人穿著古裝說著90后的雷人語錄。《三國》中的“要殺便殺嘛,何必猶豫,搞得自己很痛苦”,又或者“我的腦袋太貴,你的又太便宜,抱歉”等等,怎么也想象不到這會出自那個金戈鐵馬、群雄逐鹿時代的亂世梟雄之口。《楊貴妃秘史》中更是屢屢出現“黑幫老大”、“裸奔”、“蜜月期”、“蹭飯”等讓人噴飯的現代詞匯。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歷史的厚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瑰麗的文化,都在某些“藝術家”們自戀式的創作中消解了。
 
藝術創作允許加工
 
  從歷史劇拍攝中頗嘗到了些甜頭的尤小剛,曾在采訪中說過:“我現在很反對拍古裝戲拽文,文縐縐的對白現在誰看呢?想看不如看史書。不管拍多好都會被罵,還不如讓罵聲更猛烈些,至少市場反響很好,觀眾也愛看。臺詞現代一點大家更容易接受,而且一些臺詞也并非無的放矢。”顯然,他的觀點不乏擁躉,從他的“秘史”系列能一部接一部生產就可看出來。
 
  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歷史、看過原著的沒幾個,大家生活節奏又那么快,如果還按歷史原貌去拍,大多數觀眾肯定會覺得枯燥難懂。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都可以把老祖宗的智慧變成暢銷的“心靈雞湯”,最易為大眾所接受的影視劇怎么不行呢?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新版《三國》的編劇朱蘇進會說,“文藝創作要把歷史打碎,重新捏成一個東西,還要留些邊邊角角,顯得很豐富。”就在一片對此劇的批評聲中,也有不少人盛贊此劇具有現代意識,人性化了很多,尤其肯定編導們在94版《三國演義》珠玉在前的壓力下,大膽革新,銳意探索。
 
以史為本藝術潤色
 
  綜合了兩方觀點,不論是主張尊重歷史,還是贊成藝術虛構,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所謂歷史劇,尤其是正劇,還應以史為本。現代社會,觀眾群本來就很浮躁,現代的電視劇不少都選擇迎合市場。而歷史正劇,也變成了以現代思維去演繹古代故事,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卻缺乏歷史韻味。值得關注的是,影視作品有巨大收視率和覆蓋面,其中散布的錯誤歷史價值觀和歷史知識,絕不是幾個歷史學家寫幾篇文章、大聲疾呼就能消除的。
 
  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胎記,是留給后代最寶貴的財富。想象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重視的不再是義薄云天、一諾生死的忠孝節義,而是曹操那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功利觀;或是不分歷史年代,去相信劉備能說出清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袁紹口中吐出的是唐朝詩人高適《別董大》中的名句,那將是何等的悲哀!總有一天,國人將為自己釀下的這個苦果而付出代價。

毛銳 2010-07-15 08:32:54

[新一篇] 美國作家:互聯網“致殘”大腦 深度思考減少

[舊一篇] 名著翻拍:“非誠勿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