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散文經典語句摘抄(四)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6\鳥與菊花――陶淵明筆下的意象 
 
    一個風格成熟的作家必會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獨特的審美景觀,展現其與眾不同的風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說起陶淵明,無疑鳥、菊、松、山,琴、酒等是重要的特征詞,作者采取象征、隱喻寫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潔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懷在這優美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現。
  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雎》,此后從《楚辭》到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詩人們的筆下,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為雙鳥或離群孤鳥形象,以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鳥在陶淵明詩中主要是逍遙容與,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淵明筆下的鳥大致有三種:自由快樂的飛鳥、受困牢籠的羈鳥、日暮還巢的歸鳥。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詩人無疑企羨喜歡無拘無束的飛鳥:“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飲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詠貧士七首? 其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天空是如此廣闊浩瀚,無際無涯,而鳥兒只要輕輕展翅,就可以輕松地抵達任何渴望的地方,沒有任何欲渡無楫,欲過無翼的煩惱,此時此際,作者的心靈必然與鳥翅一起飛翔,突破現世的坎坷和羈縻,走向無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聯想到的是《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超然遠逝,扶搖萬里,陶詩的氣象雖然沒有如此恢宏壯闊,但對自由翱翔的渴求卻無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籠的羈鳥意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五首》之一)鳥本來屬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絲籠里,沒有為食糧奔波流離的艱辛,但這又怎么可以比擬在天空中飛翔的快樂,在此我們從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貴。陶淵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這種羈鳥的可憐狀態嗎,“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卻為了生存,為了所謂虛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場,給靈魂帶上了枷鎖,時時感到壓抑和拘束,不由得對田園生活充滿了夢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見的就是歸鳥的意象,隱喻了陶淵明對精神家園的留戀和皈依。陶的《歸鳥》有四首:“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風不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云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翼翼歸鳥,相林徘徊。豈思失路,欣及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奚施,已卷安勞!” 鳥兒眾聲相鳴,或飛或棲,或遠或近,無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當日暮西山之際,都會找到自己的舊巢去安然棲止,再不用担憂險惡的矰繳。明筆寫鳥,實際上不過是作者神與象會,自剖心跡,表明渴望離棄紅塵,高蹈世外,游心與天地自然的思緒。寫歸鳥的詩句還有下面這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飲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氣遂嚴,紛紛飛鳥還。”(《歲暮和張常侍》)“晨鳥暮來還,懸車斂馀輝。”(《於王撫軍座送客》)“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在對倦鳥知還的反復吟詠中,不難體會陶淵明對“吾廬”,也即精神田園的眷戀和熱愛,煎熬漂泊的心靈就此有了依止之處,回到了柏拉圖所謂靈魂的故鄉,從此可以酣然入眠,無憂無慮。

  總之,鳥是自由的飛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棲息,如果現實的生命可以呈現為這樣的樣態,欲奮發時則心想事成,欲恬退時則無牽無掛,該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們在此看到了纏繞在作者筆端的情懷和志趣,閑適容與,高潔脫俗。

  在中國文學的語境下,菊花意象與陶淵明可謂是二位一體的關系,一提到陶淵明,我們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無疑是在說陶淵明。陶后有大量的詩詞吟唱菊花以及菊花所代表的陶淵明。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菊花》)以屋廬周圍菊叢環繞、酷似陶家而自豪。杜牧:“籬東菊徑深,折得自孤吟。”(《折菊》)采摘菊花,孤吟陶詩,可以想見杜牧對陶淵明的向往。元好問:“柴桑人去已千年,細菊斑斑也自圓。”(《野菊座主閑閑公命作》)由人寫到菊,對人對菊都不能忘懷,雖千年而情依舊。鄭燮:“想因會得淵明性,爛熳黃花開一墩。”(《菊花》)這里把菊花人格化,認為其有陶淵明的性情,故爛熳開放,人和菊已融為一體。林則徐寫道:“誰知解組陶彭澤,采向東籬也折腰。”(《又題花卉絕句》之四)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陶彭澤,卻為了采菊而折腰,菊花當然深得其心,這里也是把菊花和陶淵明并提。關于陶淵明與菊花,還流傳有一段趣話。據《舌華錄》載,明代奸相嚴嵩過生日,“諸翰林稱壽,爭作恭求近。時菊花滿堂,陸平泉獨退處于后。同列問曰:‘何更退為?’陸答曰:‘此處怕見陶淵明。’”陸平泉所以有如此巧妙的回答,那是由于在他心中,菊花是陶淵明的象征。《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在《詠菊》詩中說:“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寫出贊美菊花的詩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德便一直傳頌至今。又由于陶淵明的人格已與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已經不僅僅是菊花,而且也包含了安苦守節、傲世離俗的陶淵明。

  菊花見于我國典籍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菊花進入文學作品則始于稍后的戰國時期,屈原曾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此后就有大量文人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賦,主要是用來象征有德君子潔身自好,飄然出塵。范至能《菊譜》概括了這一現象:“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其說以為歲華委婉,草木變衰仍獨灼然秀發,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隱逸山林田園的陶淵明,因其于百花之中偏愛菊花,所以在詩文中屢屢提到。《九日閑居》小序說:“秋菊盈園,而持醪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正文寫道:“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和郭主簿》其二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讀山海經》其四:“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長。”《歸去來兮辭》:“三逕就荒,松菊猶存。”而《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可謂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詩人遠離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境界在采菊見山的悠然中顯現無遺。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道:“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宋書·陶潛傳》等其它傳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陶淵明與菊花的佳話從此千口共傳,流芳萬世。

  菊花意象何以與陶淵明而不是其他的歌詠者構成這種緊密的關聯呢?一是由于菊花本身的品性所引致的聯想:菊是四季花事中開得晚的一種,其時眾芳搖落,萬木凋零, “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只有菊花在那蕭瑟的秋風中傲然怒放、凌霜盛開,為冷寂荒蕪的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無疑它會令人想到孤標傲世、高潔勁節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淵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詩人在仕隱之間幾經徘徊,為保全本性而終歸耕于田園。憤世嫉俗,憎惡黑暗官場,不愿與之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修養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風亮節已與陶淵明的高潔品德完美地疊合到了一起,陶淵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淵明安貧守道、孤高無塵的象征,陶淵明與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關系。

  當然,造成陶淵明詩文整體風貌的關鍵意象不只有這兩個,酒、琴、書、園、松、山、柳等都可以進行認真的探討,但是由于篇幅的關系,只能略而不論。正是這些典型化意象疊合、交織、糾纏而成的神奇意境,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宋元水墨畫,哺育著中華兒女的靈性和神韻。

 
 8\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担任晉國的外交官。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担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9\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在潁川徐庶的推薦下,三次到茅廬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打天下,這就是婦孺皆知的“三顧茅廬”。劉備在“三顧”之后得見諸葛亮,與之縱論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占據荊、益二州,安撫益州西部諸戌、南部夷越,整頓內政,外與孫權結好,協力抗曹,逐步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頗中劉備心意,而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諸葛亮是中華民族公認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在當時即有“智多星”的稱號。高臥隆中時,他還只是一介書生,即被當時大名士龐德公稱為“臥龍”,司馬微贊為“識時務的俊杰”。公元207年,他出山輔佐勢單力薄的劉備,先與孫、曹逐鹿中原,后與司馬懿爭雄天下。正是他的智慧,曾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能走出困境,取荊益兩州,三分鼎足,成就帝業。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劉禪能坐穩江山,長期與強大的魏國抗衡,使司馬懿“畏蜀如虎。”

    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后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劉備很信任他,臨死托孤于他,并大義地提出讓出家天下,但他沒有奪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殫思竭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最后以身殉職,病死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輔佑后主,實際上是執一國之政,出帥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脅,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無私,國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聾發聵。諸葛亮如此進諫后主,他本人則更是任人唯賢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蔣琬,清廉有才的費祎,智勇雙全的姜維,都到他的重用和培養。他死后,這幾人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嚴運糧失責又慌報軍情,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但對李嚴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進他勸父改過自新。由是李嚴不僅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激,諸葛亮去世,李嚴因悲痛發病而死。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曉之對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潔上,亦堪稱典范。他曾上書后主,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伯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財產,那就是對不起國家。光明磊落。蒼天可鑒。

    堅韌一心,竭盡人謀。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復漢室,還于舊都”,一統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嚴峻的:三國之中,對手魏國勢力最為強大,其土地、人力、財力、物力比吳蜀二國的總和還要多,而蜀國相對最弱。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師表),于是毅然挑戰極限,采取一切積極措施,發憤圖強,以挾泰山而超北海的氣概,“驅馳千萬眾,怒目瞰中原”,雖勞而無功,仍不失為英雄壯舉,這既是諸葛亮的悲劇,也正是他的偉大。這種盡力而為的奮斗精神,后人無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聯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而杜甫的《蜀相》一詩,更可謂是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0\唐太宗和魏征:一對表演狂
 

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人像唐太宗那樣熱衷于成為一個明君,也再沒人像魏征那樣熱衷于成為一個賢臣,奇妙是的這兩人瞌睡碰到了枕頭,于是一唱一和,演出了歷史上最精彩的進諫和納諫的一出出好戲。這還不夠,一個向史官索要自己的起居錄觀看,提出修改意見;一個把自己的諫案都記載下來,輯成《魏鄭公諫靈》。這兩人都是空前絕后的,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人,和怎樣去做這種人。不過好戲也有演砸的時候,魏征死后,唐太宗聽說他竟然把自己的諫案都記了下來,還輯書刻石,想永遠流傳,不禁大怒:竟敢搶我的戲份!于是把給魏征樹的碑都扒了,謚號也取消。當然后來又回心轉意:畢竟難得遇上配戲如此默契的人,還是又恢復了魏征的榮譽。唐太宗和魏征之后,又有許多皇帝和賢臣想演出這一幕進諫納諫的好戲,但他們都沒有遇上能夠默契相處的人,不是皇帝想納諫而無人進諫,就是賢臣想進諫而皇帝卻愛理不理,或者皇帝開始還能虛心納諫,時間一長就受不了了,本性大暴露。嗚呼,唐太宗魏征泉下有知,也不禁要自傲了:這等絕唱豈是誰都玩得來的?


周國平 2013-08-19 15:51:27

[新一篇] 周國平散文經典語句摘抄(三)

[舊一篇] 外國微型小說選 《棋逢對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