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國共紛爭 05 南昌起義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05 南昌起義
  近年來,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談論毛澤東的功過。不少人持這樣的觀點:老毛再禍國殃民,敢于和洋老板第三國際頂一頂的,也就是他了——比如打解放戰爭;比如后來的連珠炮般的《十評》……。這樣說未嘗不可,但忽略了一個史實:在1927年7月底緊急時刻,最早、在最重大的事情上“違抗”第三國際命令的,不是毛澤東,而是后來以威望高權勢大、卻表現得特別謙和忍讓的周恩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一”南昌起義。
  御用史家有時候也真夠可憐的:既要討好當前大權在握的主人,把他的夙敵和盟友按“既定方針”涂抹;又要照顧到當時實際發生的事情,太離譜總說不過去。“八一”南昌起義就讓他們為難了好幾十年。
  當時中共的領導人(中央常委)是在1927年7月12日緊急時刻由國際突然“宣布”的,共有五位:張國燾、張太雷、李立三、李維漢、周恩來,這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沒有了以學識和膽識而居于領袖地位的“老頭子”陳獨秀。接著,曾經嚴厲斥責“極右派蔣介石”,并且還開除了他的國民黨黨籍的汪精衛,最后宣布分共——中國的所謂“大革命”宣告失敗。后人或許以為,道不同不相與謀嘛,分手就分手,各自繼續努力不就得了?但我們從史料上知道,政客們并不作如是想:三天之后,這五人中的四人即按照當時國際的原則作出決定:對國民黨再不能以委屈求容納;以當時手里僅有的部隊,暴動。
  所謂手中僅有的堪稱正式部隊者,其實就是張發奎第四軍下邊的一個師——葉挺師。師長葉挺當時并不是共產黨員,剛從北伐途中緊急調回保衛武漢。作為具有常識的軍人,葉挺是不同意這么干的。剩下的所謂賀龍部隊,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實際上是一支很難說清的由或土匪、或暴民拼湊起來的雜牌軍。正是這樣的根底,決定了賀龍對南昌暴動的態度:堅定積極地支持。他從而榮任總指揮。
  南昌暴動的領導者是領受了國際指示的共產黨,即周恩來為首領的“前敵委員會”。它成立于7月26日,即起義前五天。然而,就在指揮者已經潛入南昌、起義總指揮部已經成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中共政治局常委四人之外的第五人(張國燾)又帶來國際命令:“不要蠻干,停止一切行動。”三十歲的周恩來再有涵養、再知道國際的利害,這命令也難于服從了。終于,到了8月1日,所謂“全殲國民黨守敵,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起義爆發。
  后世御用史家使用的詞語再輝煌;后世御用藝術家對此事的渲染再“令人信服”(我們都記得那幅有名的一批身著灰軍衣、臂系紅布條的青年軍人圍著馬燈策劃的油畫);后來發展起來的百萬大軍再為自己的這“第一槍”而驕傲,都無法掩蓋以流血的方式來解決意識形態紛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事實上,對生命的無視立刻就開始了:南昌起義軍一路南行,戰士和下級指揮官幾乎犧牲殆盡,高級指揮官活了下來的四處逃遁,最后,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同時發動的幾個暴動的殘存人馬,以當時盤踞在井岡山的山大王為依靠,鐵下心來以武裝割據的辦法求得政治上的發展。
  從此,曾經是親密革命戰友的國共雙方,成了各自“鋼槍在手”的夙敵。中國也開始了史家所稱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雙方動用的兵力是150萬,到了所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有了飛機和大炮的情況下,雙方動員了800萬兵力。如今海峽兩岸已經各自有了導彈、原子彈乃至中子彈,我們平民百姓所面對的究竟是死傷無算并徒遭外人恥笑的“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還是高水準的、以國計民生為前提的“第三次國共和談”呢?□


戴晴 2013-08-19 16:09:06

[新一篇] 戴晴-國共紛爭 04 好合惡分

[舊一篇] 戴晴-國共紛爭 06八一建軍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