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09 瓦窯堡會議
西安事變的所謂“和平解決”,并沒有使當權的國民政府下決心,把兵力用到抵抗日本侵略軍上。為了維持“九一八”之后日中雙方暫時穩定的局面,不“激怒”日本人,當局甚至不惜對要求抗戰的“七君子”以“危害國民”的罪名定罪——在那樣敏感的局面下。
就在這時,在“西安事變”大約半年之后,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對蔣介石說來,共產黨的篡權無疑比異族入侵嚴重得多,但“先安內后攘外”已完全沒有可能,只好正式宣布全面抗戰——當然,與此同時,還有對共產黨說來最為要緊的:釋放政治犯、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承認陜甘寧邊區。
三十五年之后,到了1973年,當日本緊隨美國恢復對中國的正式邦交,并就侵華戰爭表示歉意時,八十歲的毛澤東居然回答說:“要感謝日本的侵略,否則還有中國共產黨嗎”。
我們都知道1937年的“七七”事變,日軍是以“尋找失蹤士兵”為借口而炮轟蘆溝橋的。這不是偶然的處置失當,而是和“皇姑屯炸彈”、“九一八”一樣,是一莊經過精心策劃而挑起的事端。問題于是變成,日軍本部為什么要這么作:為什么不早不晚,單單選在1937年7月把中國戰事擴大。
在毛澤東表示了感謝之后,根據當時的報道,日方相當拘謹,不知這“偉大領袖”是在開玩笑還是當真,根本沒敢接話頭。直到今天,也沒有誰就新公布的史料,對這一個關乎數千萬人生命的大謎,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不過,對毛澤東這一說法加以證實的辦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這就是,以一個行動完成之后誰人從中獲益,來判斷行動的初始目的。按照共產黨自己給出的數字,1936年10月,紅軍結束長征、三大主力會師時,人員不足4萬人;到了1940年,已是50萬;1945年時,80萬;待到1946年10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宣布“五個月之內打垮共軍”時,“人民解放軍”已經增加到了120萬——“全面抗戰”的局面不但保住了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的共產黨,還給了它發展壯大的機會與極為珍貴的政治“合法性”——毛澤東沒有說錯。
讀者朋友這時可能感到不解:戰爭,按照一般常識,是要消耗、減員的,八年抗戰下來,人馬怎么反倒多了?對此,共產黨歷來有它的解釋:“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而正義的事業:得道多助!”——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檔案,就會找到比這類“響亮口號”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
原來,在1935年12月,紅軍到達陜北不久,曾召開后來史稱“瓦窯堡會議”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確定的政治口號是:“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第二年7月,莫斯科與陜北中共恢復了已經斷了將近兩年的電訊聯系。那時,第三國際自己剛剛開過“結成廣泛反法西斯戰線”的會,得知這一口號后大吃一驚,立即起草了給中共中央的政治指示:共產黨必須廢止公開反蔣的口號,應把南京政府而不是各地的反蔣派當作自己的統戰對象。
但那時陜北的共軍正與前來圍剿他們的東北軍(非嫡系)秘密拉關系,這命令究竟是服從呢還是不服從?幸虧當時電訊聯絡雖然恢復,但其功效和今日的電話、電傳、互聯網全不可比擬,“執不執行”和“怎么執行”就那么拖了下來,直到“西安事變”發生。
“西安事變”的后果之一,是擁護蔣介石為全國抗戰的唯一領袖:紅軍被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納入了國軍的指揮體系。這時候,擺在剛剛獲贈一座延安城、驚魂初定的共產黨面前的,是怎么服從這個明知是“死敵”但確實已經認頭了的“領袖”。
這就是中共史家一直躲閃著不大愿意深入討論的“洛川會議”。
戴晴 2013-08-19 16:16: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