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不要走向市場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文化應該而且可以走向市場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輕商重文的傳統,“孟母三遷”之教就有遠集市的舉措。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人們懷著怎樣的思想感情,文化藝術想要遠避于市場之外,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黃格勝教授說:沒有市場的藝術是很難發展的,中國的藝術要躋身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必經建立市場體制,才能促進藝術的繁榮。他說,文化和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沒有市場,就很難體現藝術品的真正價值。為什么與外國畫有著同等藝術價值的中國畫在國際市場上價格那么低呢?外國一個三流畫家的畫售價就比我們中國一流畫家的畫高出好幾倍,這是價格與價值極不相符的反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市場。更為重要的是,有些人對藝術品為什么那么值錢不理解。這是因為藝術品是一種特殊人才創造的,是特殊思維的結晶,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我認為,文化藝術,必須走向市場,才能更好地體現它的藝術價值,也才能繁榮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騰進賢認為,要從時代的高度來看待文藝與市場的關系。他說,電影創作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過去拍片子,拍出來后導演就不管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幾年有一個可喜的變化,就是創作者和制片人已注意到觀眾,是為廣大群眾拍片,是為了讓影片進入市場。如果群眾不買賬,就顆粒無收。投資者要考慮到觀眾買不買票,就要考慮題材的廣泛性,表現手法的藝術性,要適合群眾的口味。適應不等于迎合,但總的要適應觀眾。如果觀眾走出影院時覺得失望,就會失去觀眾。不考慮效益,就無法生存。這樣就促進了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騰進賢從面向新世紀的角度提出,中國電影要進入世界電影之林。中國電影獲國際大獎,增進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對增加中國的影響有好處。如《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得獎,有許多意大利人沒看到這部影片,而是從新聞媒介上得到消息,就對中國電影代表團表示了對中國的良好看法。應該寫中國人民的美好情操,通過藝術再現,精雕細刻,拿到國外爭取獲獎,造成更大的影響,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的影片。這樣,對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有好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高運甲認為,市場經濟給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創造了條件。從總的來看,絕大部分文化產品可以進入市場,這些年的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進不進市場,而在于如何進市場。
      人民的心聲就是市場的需求
  黨的十五大報告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因此,當文化面向市場、接受市場競爭規律的檢驗和挑戰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明確,如果文藝產品進市場,那么它們應該是特殊的“商品”?從而要回答,什么是市場的需求?
  高運甲說,文化產品同物質產品不大一樣,精神文化生產與一般的物質生產有一定的區別,我們理解為三句話,叫作:堅持方向,適應市場,遵循規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用優秀的作品引導人、鼓舞人是主要的;同時要適應市場需求,適者生存;還要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盡量做到兩個效益的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一級編劇王興東說,剛拍《離開雷鋒的日子》時,就有不少人對我說,什么年代了,還學雷鋒啊,雷鋒過去都拍了兩遍了,還有什么意思。但是這個片子在全國放映以后,從社會效益看,達到了我想不到的效果。在遼寧,大部分大中小學生都看了。在北京,看過此片的有180多萬人。這就說明,人們懷念雷鋒,時代需要雷鋒, 社會呼喚雷鋒。為什么?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漸漸變得冷漠了,人們需要真情。滿足人民的需要就贏得市場。《離開雷鋒的日子》投資很少,但贏利卻不少,這在國產影片中是很少見的。從中可看到,人們的意愿和心理需求就是電影的市場需求。一個藝術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胡編亂侃,觀眾就覺得你的作品假,不真實,沒有內涵,他就不會去看,也就沒有了經濟效益。你在生活上播種了多少感情,你在銀幕上就會收獲多少感情。我咬住一條,就是深入生活,觸摸到人民的心聲,才能摸到時代的脈搏,找到時代的熱門話題。時代的熱門話題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就是市場,就是市場最大的觀賞性。
  黃格勝教授指出,文化藝術走向市場后,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商品和精品的關系。他說,一個藝術家要出精品,就要對藝術有清醒的認識,要有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也對自己的創作心態負責,不能為市場所左右,不要看到市場上什么畫好賣就畫什么,更不能任憑畫商來指揮你為他怎么畫。如果一個畫家的創作意圖和藝術風格被畫商左右了,那么畫家就失去了思維,就會成為藝術的奴隸,就出不了精品。有些人問,藝術品跟商品怎么區別?這的確沒有什么明確的界定,可以說所有的藝術品都可以是商品,但不一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藝術品。那怎么區別呢?就是看畫家創作時的心態,你是為了藝術而畫呢,還是想著別人的錢包而畫,區別的實質就在這里。黃教授說,藝術品是畫家的生活積累,是有感而畫的。其中有畫家的教養、畫家的胸懷、畫家的感情在里面,這就是藝術品。那商品畫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商品畫是畫家心里想著一個價,迎合買畫人的口味而作的畫。一個畫家總是抱著這種心態去畫畫,那是畫不出好畫的。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出精品,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被市場所左右,不要被畫商所左右,而是要由藝術家來引導市場,由藝術家來引導、提高整個民族的藝術欣賞能力,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層次。
  騰進賢認為,應該更關注現實,要有強烈的時代責任感。現代題材的影片要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現實中有許多感人的事跡,觀眾關心,能與觀眾溝通。廣電部成立電影劇本規劃中心,電影局也加強了對劇本的把關工作,以利于創作出更多的好劇本。加強電影文學的創作,要從根上抓起,提倡作家深入生活、領悟生活。
      面向市場不等于“一切向錢看”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5年前曾經指出:“‘一切向錢看’的歪風,在文藝界也傳播開來了,從基層到中央一級的表演團體,都有些演員到處亂跑亂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級的內容和形式去撈錢。……對于那些只顧迎合一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而不惜敗壞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的人,廣大群眾表示憤慨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現。有些混跡于藝術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簡直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因此,文化走向市場并不等于簡單地讓精神產品商品化,精神文明建設領域不能“一切向錢看”。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歌舞團副團長韋泉英說,文藝進入市場,不僅僅是講求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講求社會效益。她說,我們每一個文藝團體,每一個文藝工作者都要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對藝術負責,所上演的節目要做到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相統一,絕不能把那些格調低下、嘩眾取寵的東西獻給觀眾。藝德是藝術的生命,所有有出息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會尊重人民,因為是人民這塊土地把我們孕育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給人民以回報,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兒女。在這方面,很多老藝術家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他們那一代人,不管在什么時候,在什么環境下都是盡心盡職,非常投入地干,而且不講條件,不講索取。現在不同了,一些“大腕”明星,一出場就拿走數以萬計的出場費。他們想的是錢,就是沒有想到臺下的工人農民現在還過著什么日子,沒有想到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失學兒童衣不遮體地站在校門外冷得直打哆嗦。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取合理的演出報酬,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你的心、你的手卻不要太狠了。作為人民的藝術家必須有一點奉獻精神,這樣,人民群眾才會尊重你,歡迎你。
  騰進賢認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產品,其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電影創作中,對于重大歷史題材,如果是國家提倡的,應給予政策上、投入上的支持。同時,兒童片,包括給兒童看的和以兒童為主人公的,能對兒童產生教化作用的,也要投入資金,要組織兒童觀看。因為這種影片產生的社會效益是長久的、不可估量的,不可以票房價值來衡量的。特別提倡的題材和兒童片,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也要呼吁社會的方方面面支持。這樣的影片,如果投資者僅是因為名和利的驅動,就別讓他們干。
      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因此,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質,從而為增強綜合國力服務。
  王興東結合自己編寫《離開雷鋒的日子》的體會說,影視編劇是一個精神文明建設的工程兵。為什么說是一個工程兵?因為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偉大、艱巨、長期的工程,是塑造一個民族靈魂的工程。現在我們好些人好象沒什么信仰了,“一切向錢看”,崇洋媚外,封建的糟粕也沉渣泛起。像有些地區信鬼信神、造墳造廟等都泛濫起來了;像有些人學外國的資本主義的一些腐朽的東西,等等。在我們內部,腐敗的現象也很嚴重,老百姓深惡痛絕。全社會好象沒有了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樹立一批精神文明建設的典范。典范對人們起的作用很大。比如李國安、邱娥國、李素麗等人,這些人的精神你不去弘揚,你不去通過藝術的形象再現于銀幕,通過各種媒體去宣傳、去教育,社會就沒有了共同形象,就不會樹立一個共同的理想,就不會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我們搞電影就是要為這個共同的追求添磚加瓦。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說,他一直在考慮以廣場音樂會的形式與更多喜愛音樂的人們交流。他一再強調音樂作為一種心靈之語的獨特功能——每當沉浸在全神貫注的演奏中時,所有的觀眾仿佛也與琴上流淌出的旋律融合了。像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其深邃的內涵與底蘊對于塑造人的情感世界與心靈天地,確實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說到為學生開辦專場音樂會,盛中國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盛中國提出“要組織孩子們學點音樂”。這個學,包括了音樂欣賞、樂曲演奏及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音樂知識。他說,不是一定要讓孩子成為音樂家、演奏家,而是讓孩子們從小就在心靈深處植下美的旋律,讓天使之弦永能彈響——這天使之弦便是崇尚美好、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
      制定重點扶持政策建立規范運行機制
  文化相對于經濟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那么,文化的運作是否可以簡單地套用以物質文明為對象而產生的市場競爭機制?在從“計劃”向“市場”的轉軌中,對于繼承吸收、傳播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和全人類優秀文化、負有教化使命的文化事業,是否應該制定相關政策?
  韋泉英認為,走向市場,還要正確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劇團代表著本地區本民族的一種文化,他們肩負著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光榮任務。在目前文化市場發育還不十分健全、不很完善的情況下,統一引入市場機制,上述劇團勢必難以為繼;傳統的民族文化將難以繼承和發揚。所以,我覺得,文藝團體在引進市場機制的同時,還要有保護重點的政策和措施。對一些劇團、特別是民族性劇團要給予重點扶持,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增加投入,使其有能力、有條件完成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任務,成為能代表一個地區、代表一個民族文化面貌的藝術團體。
  黃格勝教授說,我們的文化市場,現在還只是開始,還是很不成熟的。國外的文化市場有一整套的運行體制,如畫廊、畫家、經紀人這三者就各有各的責任。而中國的畫家是直接面對畫廊或買畫者的,一個畫家花精力去推銷自己的作品,就不能安心畫畫。所以說,我們也應該形成國外那樣一個運行體制,把經紀人制度、畫廊制度以及鑒定藝術的有關部門、評論家有機地組合起來,這樣的文化市場才能完善。這樣,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畫家都是有益的。
  韋泉英認為,有必要改革人事制度。她說,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文藝團體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著“易進難出”的弊端。一個演員,他的藝術青春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年齡,大多數人就不適應這個工作了,就要改行,而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精簡人員,不愿進入,該走的人分流不出去,只能由團里養起來。年復一年,包袱越背越大。一個劇團,背著這樣沉重的包袱進入市場,不但難以搞活,而且會被拖跨。因此,必須改革用人制度,制定政策,做到想要的人隨時進得來,該出的人隨時出得去。
  盛中國認為,相對于物質文明建設而言的精神文明建設,也該形成如同經濟建設那樣的硬指標。他生動地說,對于政府部門,批一個能見效益的生產項目往往很快,但對于一些文化設施,人們卻關注不夠,甚至提不上議事日程。盛中國提出,應該把那些隸屬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指標也抓起來,看一看實效。像各地每年都會建一些文化館、影劇院、圖書館……而這些投資了許多錢建成的文化場所,是否真正實現了其功能?是否真正能讓老百姓享用到了?由于經濟原因,一些體育館成了家具展銷館,有的圖書館被用來開成錄像廳,文化館的實際功用也多半被餐飲、購物所替代。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文化的傳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絕不能睜大眼睛盯在“錢”上,而要樹立長遠眼光,堅定濃厚的大文化意識。
  騰進賢特別提出要營造健康的評論氛圍。走向市場,片子出來后要宣傳,讓群眾了解,做廣告、宣傳都是應該的。但長期以來有一種庸俗的作風,評介作品不實事求是。應提倡實事求是的文藝批評,以推動文藝朝正確方向發展。現在批評太少,對繁榮文化不利,已經到了該大聲呼吁的時候了。
      文化勿忘貧困地區
  古人說,衣食足而后知禮儀。也就是說解決溫飽是第一位的,文化教育是在其次的。但是,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是辯證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對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關系,應怎樣認識呢?
  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扶貧委員會主任徐惟誠認為,文化扶貧是解決貧困的根本辦法。他介紹說,1993年成立的文化扶貧委員會,一直致力于送書下鄉、送戲下鄉、送廣播電視設備下鄉,用文化開闊農民的視野,開啟民智,助其找到一條致富路。他介紹說,鄉村書庫工程已使全國5萬個村建起了小型圖書室。讀書改變了村風民風, 農民從書中找到了致富的鑰匙。
  貧困地區往往自然生態條件惡劣,既收聽不到廣播也看不到電視節目,信息渠道的阻隔造成了貧困地區更加閉塞,觀念落后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目前,文化扶貧委員會已在全國上百個村、鄉建起了幾百個電視轉播站,使貧困地區的農民通過電視看到了外邊的世界,不斷了解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對其觀念的現代化更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徐惟誠說,農村需要文化,貧困地區更需要文化。文化扶貧委員會三年來共送一萬場戲到農村, 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現在他們正在幫助100個貧困縣建立影視文化中心,利用VCD機這一現代化設備向農民傳播知識、傳播文化。
                (本報記者采寫)
中國教育報6京⑤G0文化研究19981998有著輝煌歷史的中華文化,在二十世紀末,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課題:文化藝術如何既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律,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使自己獲得生存并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文化,面臨著市場的挑戰。這既是生存的挑戰,也是發展的機遇,不由人們不關注。適值“兩會”召開,我們特請文化、教育界的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表他們的意見—— 作者:中國教育報6京⑤G0文化研究19981998有著輝煌歷史的中華文化,在二十世紀末,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課題:文化藝術如何既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律,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使自己獲得生存并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文化,面臨著市場的挑戰。這既是生存的挑戰,也是發展的機遇,不由人們不關注。適值“兩會”召開,我們特請文化、教育界的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表他們的意見——

網載 2013-09-10 21:57:46

[新一篇] 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當代股評寫作

[舊一篇] 文學史研究視野中的先鋒小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