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2)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作戰第二(2)
    我們先說古代的軍種和兵種。
    早期的野戰,商周的野戰,主要是車戰。春秋中期,步兵從晉國崛起;戰國晚期,騎兵從趙國崛起,都和對付北方民族的流動作戰有關。北方民族南下,寧夏、甘肅、陜西、山西和河北,哪個方向都可能,山西在中間,最重要。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還有樓船和水師。現代軍種,海、陸、空,除了空,都是幾千年的發明。飛機是1903年的發明。空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1918年成立的英國皇家空軍,據說是最早的空軍,即作為獨立軍種的空軍。但陸軍、海軍很古老,特別是陸軍。車兵、騎兵和步兵,是古代陸軍的三大兵種。中國象棋,真正和今天類似的象棋,是宋以來的棋藝,將(或帥)、相(或象)、士居九宮,代表中軍大帳、指揮部;車、馬、炮和卒在外圍,代表雙方鏖戰的各兵種。車、馬、卒是舊兵種,炮是新兵種。炮者拋也,字或作砲,經常混用無別。其原型是拋石器,可拋石彈,也可拋火球,故或從石,或從火,“包”是聲符。宋代的象棋子,有些背面帶畫,炮是畫成投石器或火球,和宋《武經總要前集》中的圖像一樣。炮兵是什么時候才有?照理說,宋代就有,但作為獨立兵種,有明確記載,學界多以明永樂初年(約1409、1410年左右)的神機營為中國最早的炮兵。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的炮兵,可以早到元末。14世紀,蒙古人把火炮傳入歐洲,有一幅畫(約作于1326—1327年)為我們留下了它的形象。歐洲的炮兵,據說1450年后才有,以法國最早(拿破侖就是炮兵出身)。
    我們先說陸軍。陸軍,古今中外都是軍隊的主體,西人所謂army,既是陸軍,也是軍隊。步兵、騎兵和炮兵,都是陸軍底下的兵種。1860年,恩格斯給《美國新百科全書》寫軍事方面的詞條,其中就有《軍隊》(Army)、《炮兵》(Artillery)、《騎兵》(Cavalry)、《步兵》(Infantry)和《海軍》(Navy),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所述甚詳,可參看。中文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新則新,但這些詞條,或者沒有,或者太簡短。
    步兵,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古代和現代都離不開。步兵分兩種,一種附屬于戰車,一種是獨立的步兵。希臘、羅馬的步兵,是后一種。他們穿甲戴胄,手執盾牌,用盾牌、長矛組成人墻,還有弓箭手,多為穿緊身衣(我們叫胡服)的斯基泰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354—381頁。。那時,農業民族,有公民身份的戰士,全是步兵,只有北方蠻族(日爾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的雇傭兵才騎馬,人高馬大。他們認為,只有膽小鬼才騎馬作戰。但歐洲北部,中國北部,大規模的蠻族入侵,騎兵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農業民族,喜歡“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看不起騎馬亂跑,突然襲擊,這是農業民族對騎馬民族的偏見(就像美國說恐怖分子是懦夫一樣)。我國,“步兵”這個詞,三見于《六韜》(《龍韜·農器》、《虎韜·軍用》、《犬韜·戰步》),與“車、騎”并列。
    車兵,其實是從步兵分化,相當現在的裝甲兵或摩托化部隊。它是以步兵配合馬拉戰車作戰,有些在車上,有些在車下。就像現代的坦克部隊,也有步兵前呼后擁。馴化馬和馬拉戰車,中亞最早,6000年前有馬,4000年前有車(馬車)。馬的馴化和馬車的發明,對軍事史太重要。商代的軍事長官叫馬,周代的軍事長官叫司馬,古代出師前的祭祀叫祃祭,都和馬有關。馬的用途,最初是駕車,而不是騎乘。馬是軍事傳染病,在整個舊世界,傳播范圍極廣,我國也不例外。戰車,各國不一樣。西亞、埃及,車輻稀(多為6輻),轂在輿后,和中國的車不一樣。希臘、羅馬,倒是轂在輿中,但車輪小,車輿低,車輻稀,極為單薄,和中國的車也不一樣,而且年代也晚。我國的車,車輻密,轂在輿中,與之比較接近的,還是前蘇聯境內出土的中亞系統的馬車。馬車在中國的中原地區,商代才出現,距今只有3000多年,更早的戰車沒有。學者推測,是從中亞傳入。出土戰車,除少數金屬構件,木質的部分,都已化為泥土,只能剔剝出輪輿的大致輪廓,我們要想看得更真切一點,不妨參考秦始皇陵1號銅車。
    騎兵,比車兵晚。中近東,公元前800多年就有騎兵。如亞述宮殿的畫像石,上面就有騎兵。恩格斯講騎兵,說阿拉伯、波斯、小亞細亞、埃及和北非的馬最好,亞述的騎兵最早,但還不算正規騎兵,埃及的騎兵很晚,羅馬人不善騎馬,但亞歷山大大帝的騎兵很棒,“希臘人既是正規步兵的創建人,也是正規騎兵的創始人”。我們看,龐培農牧神宮鑲嵌畫上的亞歷山大,就是身著鎧甲,騎在馬上。還有中世紀,歐洲“野蠻化”,騎兵的作用也很重要。中國的騎兵,什么時候才有?傳統說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標志。這種說法,學界有爭論,有人說,趙武靈王以前,我國就騎馬,甚至商代就騎。這些可能,我不想討論。我想說的是,歐亞草原是世界歷史的大舞臺,匈奴、東胡,都是戰國末期,才在北方崛起。趙國的北邊,今晉北大同一帶,是北方民族南下,直取洛陽的要道,當時叫代,正好在趙國的北境。趙武靈王跟胡人學什么?主要是兩條,一是去寬袍大袖,改穿緊身衣和褲子,類似現在的運動服;二是學騎馬射箭,以胡人之道反制胡人之身。騎兵之盛是以此為背景。秦漢以來,胡騎南下,騎兵更重要。騎兵的衰落,是火炮發明后,特別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發明后。現在,騎兵已退出歷史舞臺,轉交給騎警。但火炮發明前,沒有任何人能遏制騎馬民族的侵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否定蠻族,否定騎兵,歐洲中世紀沒法講,伊斯蘭的崛起沒法講,亞洲的歷史沒法講,整個世界史,全都沒法講。《孫子》沒有“騎”字,《司馬法》和《尉繚子》也沒提到,但《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有“騎”字。
    步兵、車兵和騎兵,是中國古代的陸軍。
 


李零 2013-08-21 15:27:33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1)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3)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