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6)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作戰第二(6)
    此篇是講野戰,但并沒有具體講野戰怎么進行,重點是講戰爭動員,前提是我剛才講的一系列制度。
    用兵之害的頭一條就是費錢。
    費錢,是一種簡單的說法,其實是各種資源的消耗。首先,是人力資源的消耗,當兵的在前線賣命,老百姓在國內種地和在運輸線上賣力。其次,是物質資源的消耗,如糧食的消耗,兵器的消耗,外交的開支,間諜的開支。古代財政,養官養兵,主要靠糧(也包括一部分錢);其他,主要靠錢。如收買間諜,招待賓客,修繕兵器,都是靠錢。《漢書·食貨志》的“食貨”,是古代財政的兩大支出,這里叫“國用”,就是這兩樣。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糧也可以折成錢。它的開支有多大?上面說過,是“日費千金”。
    兵力的后面是國力,沒錢不能打仗。這是戰爭經濟學。戰爭的財政支持,即使今天,也是頭等大事。
    【2.2】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此章是講耗時。這是“用兵之害”的第二條。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大家要注意,不要把“勝”字放到上一句,“勝久”是一個詞,意思是靠持久取勝。
    “屈力殫貨”,屈音jué,耗盡;殫音dàn,也是耗盡。
    “雖有智者”,簡本作“雖知者”。“知者”等于“有智者”。“雖有智者”不是說“即使是有/智慧的人”,而是說“即使是/有智慧的人”。
    春秋時期,野戰都是速戰速決,一天之內見分曉,曠日持久的戰役少,攻城也少,有時是圍而不攻。如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國圍宋,長達九個月,宋人沒飯吃,沒柴燒,只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左傳》宣公十五年),是時間最長的例子。但戰國時期,這種例子多起來。比如齊、魏、韓敗楚的垂沙之役和趙滅中山的戰役,前者三年,后者五載。《孫子》講的戰爭到底有多長,《作戰》篇沒說,但《用間》篇說了,是“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可見很長。這樣長的戰爭,春秋時期好像還沒有,比較像是后起的特點,戰國時期的特點。先秦古書多出于后人整理,這種情況不足怪。
    野戰,如果不是速戰速決,而是靠拖延時間,不但對野戰本身不利,還對下一步的攻城造成影響:攻城時,力量不夠使;久拖不決,暴師于外,國家內部,也財政崩潰。打仗和花錢有關。打仗最花錢,要算經濟賬。“鈍兵挫銳”,耗的不僅是時間,還是人力和金錢。時間也是金錢。“屈力殫貨”的“力”是人力,“貨”是金錢。人力耗盡,錢都花光,四鄰的國家,都在旁邊偷著樂,將“趁其弊而起”,再聰明的人也沒法替你善后。
    作者的結論很簡單,“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即軍事上,真正管用的東西,只有老老實實的快,沒有聰明機靈的慢。
    【2.3】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屈力〕(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六〕;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弓,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七〕。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此章和下面一章是講“用兵之利”。主要是兩條對策,一條是搶,一條是快。這里先講第一條:搶。搶是不太好聽的說法,其實是取敵之利,就地補充。
    戰爭是最大消耗,人和牛馬,要吃糧草,馬車、牛車、甲胄弓矢、戈矛劍戟,少一樣是一樣。一切補充,如果都取之于自己的國家,是很大的開銷,怎么辦?作者說,再從國內征發,不好;就算征上來,長途運輸也是問題。最好的辦法,還是取之于敵。兵役和糧草的征發,最好是一次解決問題,不征第二次、第三次。不征也不運。一旦開進敵境,什么都就地解決,沒有糧草,沒有武器,“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克勞塞維茨討論給養,分四種,一是到老百姓家派飯、蹭飯,叫“屋主供養或村鎮供養”,只能湊合幾天;二是“軍隊強征”,可以多吃一陣兒;三是“正規征收”,支撐的時間更長;再長,就得依靠“倉庫供給”。第一種,春秋時期常用,打仗時間很短,打完了,搓一頓,當時叫“館谷”(《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這里的辦法是第二、第三種。拿破侖的辦法,是前三種。法國革命,國庫沒糧食,只能就地解決給養。他的辦法反而成為一種革命的辦法,成功的辦法。這種辦法的優點是速戰速決,缺點是打得起,拖不起,一打俄國,就暴露出來了。
    (一)我們先說糧草。
    打仗,人要吃糧食,馬牛要吃草料。兵馬未到,糧草先行。這一條很重要。
    古代軍賦,兵員、車馬是主要征集對象。比如《司馬法》佚文講的兩種出軍制度,就是如此。它們都沒提糧草。但春秋晚期以來,因為戰爭規模擴大,戰爭時間延長,糧草的問題越來越重要。

 


李零 2013-08-21 15:28:26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5)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四講 作戰第二 作戰第二(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