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盛和煜談<共和>:使命感與歷史的通透感
我們這部作品要表現的是清末民初這段歷史,這是一個紛繁復雜,撲朔迷離的時期,內憂外患,各種人物、思潮、黨派沉浮奔逐,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許多關目,連專門家也弄不清楚,許多人和事,至今尚無定論;反過來,人們從文藝影視作品中,從政治教科書中,對這段歷史,又多少了解一點,你寫的如果與他頭腦中固有的對不上號,那又會給他們帶來心理阻隔。真是很難。
但我寫這部作品,一直有一種使命感。
以現在的時尚,談使命感似乎有點滑稽,要不就是矯情。可我真有這種感覺,崇高、悲壯、揮之不去!好些個夜晚,翻閱史料,民族屈辱的斑斑血淚,讓我將書本猛地摔至一邊,拍案長嘯,難吐胸中悲憤之氣!寫最恨是馬關那一章時我是口述,當說到李鴻章由力爭到乞求伊藤博文減少賠款時,我突然哽咽而不能言,轉身走到窗前,眺望深邃夜空下北京城璀璨的燈火,任憑淚流滿面。
我怎么能不讓我的讀者和觀眾知道我的這種感受呢?
越讀史、越思索、越是全身心投入創作之中、我越對我們的先輩充滿理解和欽佩之情。如果我們這部電視劇定位是一部帶有崇高悲劇意味的英雄史詩,那么我們的先輩就是史詩中的悲劇英雄!在中華民族走向共和的漫漫長途上,每一個探索者都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以往和朋友們談近代史,對外,慷慨論兵;對內,恣意批評。可現在,我再也不敢書生意氣,隨意臧否人物了,我更懂得了愛國主義的本質。而對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給我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歷史的通透感。
這種通透感,使我們能洞穿歷史的重重迷霧,確定我們這部作品中的貫穿動作線──找出路;使我在給我的主要人物如李鴻章、慈禧、光緒、張之洞、袁世凱、孫中山他們定位時,腦海里浮現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我能從他們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知道他們想說什么,做什么,我甚至感覺到了他們的呼吸;這種通透感賦予了這部作品既特立獨行,又堂堂正正的藝術品格,讓中華文化的黃鐘大呂在人們心頭回響。
盛和煜 / 張建偉 2013-08-22 10:34: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