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突破行政區劃界限的經濟區域逐步形成并在整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中間,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城市群迅速崛起、經濟規模快速增長引起了世人的矚目。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國加入WTO,長江三角洲如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環境條件重大變化所帶來的契機,開展新一輪的區域資源整合,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區域國際競爭力,又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職業教育是直接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如何實現資源整合,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為長三角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也是人們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擬對此談一些看法。
一、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呼喚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
(一)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建設呼喚高質量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長三角區域內的各城市都把自己定位為先進的制造業基地,有人大膽預測這一區域將成為“世界工廠”。這是在充分研究國際大分工趨勢的基礎上,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做出的選擇和判斷。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是生產全球化,最基本的是制造業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為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把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把傳統產業及成熟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擴散,推動其公司與當地經濟社會的相互結合,其目的是將各國在科技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整合為企業的競爭力。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是經濟發達地區,但該區域并未真正完成工業化過程。有學者研究后指出,除上海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時期邁進的發展階段外,該區域內大部分地區都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發展階段,少數地區甚至仍處于工業化早期向中期過渡階段。(注:石憶邵,王克強.長江三角洲地區協調發展的特征及問題探討.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在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發展的主流仍然是制造業。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把該區域定位于先進制造業基地,主動地大規模接受新一輪產業轉移,發揮區域內城市密集、工業門類齊全、高新技術發展迅速、經濟外向程度高、教育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獲得更多的技術和市場的機會,有利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尋找新的位置,以加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建設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必然要求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上加快產業整合、提升產業層次,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最終要依靠職工隊伍素質的提高。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是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需要。
事實也是這樣,長三角地區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來頻頻告急。蘇州市新區和工業園區現有的4000多家企業,每年需要中職類畢業生約3萬人,而蘇州本地畢業生每年不足5000人。杭州汽輪機廠需260多名數控技工,參加10多場招聘會,月薪提到6000元,還招不到合適的人。昆山一些企業甚至喊出了“28萬年薪聘高級電焊工”的口號,依然良將難求。(注:新華社.長三角,比電荒更緊迫的“技工荒”.常州日報,2003-10-14.)上海市預測,未來幾年平均需補充10萬名中職畢業生,1.8萬名高級技工。(注:沈祖蕓.上海中職畢業生市場需求有增無減.中國教育報,2003-12-15.)尖銳的供求矛盾,使得長三角藍領工人成為炙手可熱的“搶手貨”,哄搶技工人才的事件時有發生。以“職教名城”作為城市名片的常州市,不僅各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被早早預定一空,連在崗的高級技能人才也被滬、杭、蘇、錫等周邊城市盯上,以至于該市不得不采取特殊政策,以高于普通工人6倍的薪金“留住”高級藍領。(注:高斌,成志.常州高薪留“藍領”.揚子晚報,2003-10-14)可見,對高素質工業勞動者的需求始終是該區域就業市場的主要方面,而培養高素質的工業勞動者則是支撐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它主要應由職業教育來實施。
(二)高水平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職業教育資源整合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所處的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近千萬名各類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有力提高了一線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推動了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企業的科技進步。據有關部門統計和測算,2001年,科技進步對江蘇工業、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來自職業教育培養畢業生的貢獻。(注:江蘇省教育廳.走向現代化的江蘇職業教育.2002年全國職教成果展參展資料.)而長三角地區又是三省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先進地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中階段的普、職比例大致保持相當。此外,上海課程與教材改蘋的“10181”工程、布局結構調整和標志性示范職業學校的建設,江蘇職業教育“1122”工程的實施、專業現代化建設,浙江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都在全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該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獲得迅速發展,初步構建了職業教育的體系框架。可以說,這一區域是全國職業教育優質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但由于行政區劃的限制,這一區域的職教市場現狀又是分割的。三省市乃至區域內各域市有各自的市場,職業教育局限在各自的區劃內單獨運作。這必然影響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進而影響職業教育服務經濟功能的發揮。因此,進行區域間人才資源規劃、培養的協同,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長三角區域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基礎和條件分析
(一)長三角地區具有特殊的地緣關系和緊密的社會聯系
區域是一個整體的地理范疇。長三角區域各成員城市雖然分別隸屬于江蘇、浙江、上海三個省級行政區劃,但地域相近,人文相親,文化相融。歷史上,上海是江蘇的一部分,而人們往往又把江浙、蘇杭并稱。區域內民間的、政府的各種交流頻繁,社會聯系緊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關系。上海作為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和現實中的經濟中心,一直對這一區域發揮著強勁的輻射和有力的帶動作用。而這一區域各城市(地區)主動接受上海的輻射和帶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發展,形成這一區域內人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社會心理認同。這為整個區域開展職教合作、整合職教資源帶來了可能性。
(二)長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一體化為職教資源整合奠定了良好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地區增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區域內交通、通訊等互聯成網,尤其是“長三角三小時交通圈”建設的加快,使得城鄉之間、城市之間交通十分便捷。距離的遠近已不再成為人員、物資流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上海工作,在蘇州、無錫購房,工作地和居住地相分離已不是個別現象。在當地縣城讀書與到其他中心城市讀書,花費在途中的時間相差無幾。而通訊技術的發展更在創造一個區域無差別環境。長距離通信費用不斷下降,利用寬帶通信可進行任意距離、數據的實時交換,各種無線接入設備快速發展,這一切正在迅速降低成本和增強性能,縮小活動的空間約束。
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一體化為這一區域職教資源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校合作辦學,學生異地求學,畢業生異地就業,教師異地教學或兼職,信息互通,設備共用,都成為可能。
(三)長三角地區已有的市場化配置實踐為職教資源整合提供了經驗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框架過程中,長三角地區把市場作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促進職教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早在上世紀90年代,泰州、南通等地的一些職業學校就通過與上海及蘇南一些城市企業的合作,實行“訂單”培養,為這些城市的企業輸送優秀畢業生。90年代末以來,為加快蘇北勞動力轉移進程,江蘇省組織蘇南、蘇北的職業學校開展對口合作辦學。而隨著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的改革,在當地生源不足的情況下,蘇州地區的一些職業學校與中西部一些省市的職業學校開展合作,共同培養中職人才,畢業生在當地就業,不僅實現了職教資源的優勢互補,而且解決了中西部地區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和蘇南地區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實現了雙贏。2002年,上海市也打破中等職業學校只招本地生源的規定,開始對外省市招生。這些成功的改革實踐,為長三角區域內運用市場機制實現職教資源的合理流動與整合,提供了經驗。
(四)長三角地區政府間的合作為職業教育的整合提供了體制的保證
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在中央政府的主導下,長三角二省一市政府對建立區域合作與協調的體制和機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上世紀90年代,建立了長三角地區經協主任聯席會議制度,以后又成立了長三角地區經濟協調會,并設立了旅游、商貿、信息等若干專題組,商討各領域具體合作事宜。跨入新世紀后,兩省一市省市長聯席會議制度也開始正式啟動,區域合作的范圍不斷擴大,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合作方式不斷創新,從而促進了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可以說,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區域從孤立分散狀態到如今的帶狀連綿區,其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區域的整體協調。最近,江、浙、滬又簽訂了教育合作協議,建立三省市教育合作的組織和工作機制,共同打造長三角教育優勢圈,為實現區域的共同繁榮搭建平臺。政府間的有效合作,為職業教育的整合提供了體制上的保證。
三、促進長三角區域職教資源整合的主要內容及重點
(一)突破狹隘的為當地經濟服務的觀念,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
長期以來,行政區劃成為各個省、市、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與規劃、生態環境治理等經濟活動的最大范圍。職業教育被視作地方教育事業,主要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自然也就以市、縣為規劃范圍。地方政府在統籌職業教育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出于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行政區劃又成為職教資源流動和人才流動的重要障礙,各市縣在本區劃范圍內追求小而全,大而全,造成學校布點分散,專業設置重復,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影響了職業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用的發揮。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突破狹隘的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觀念,在大區域范圍內進行重新規劃,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
在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職教資源優勢,各市進行學校布局和專業設置,對行業性強、各市雖有需求但需求量又不大的專業進行區域協調、統一布局,實行交換培養或異地委托培養,使全區域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勢。
在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上,實行區域整體規劃,統一學校布局和發展,減少專業設置的重復。為適應產業優化和升級對“灰領”人才的需求,可在區域內選擇若干所高職院校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試點。高職院校面向區域內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對口招收優秀畢業生,本科層次的高職院校面向全區域開展專科高職后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以此拓寬職業學校優秀畢業生的升學渠道,促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銜接。
(二)打破城鄉分割、地區封鎖格局,實行跨地區無地域界限招生
長三角地區整體來說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豐富,而優質教育資源是一個動態的衡量標準,隨著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遞進,原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平衡了,人們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優質資源,因此,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而社會人口增長往往呈現波浪狀,且各地區浪尖和谷低并不同時出現。上世紀90年代末,蘇南地區初中畢業生處于低谷時,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職業學校優質教育資源被閑置,近年來這一地區初中畢業生開始大幅度增加,未來幾年達到高峰期時,初中畢業生將是低谷時的一倍。而適應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來一批硬件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質量和社會信譽高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僅蘇錫常地區就有10多所中專校升格)。這些中專校升格后,雖然滿足了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完善了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促進了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但客觀上也使中等職業教育資源變得相對稀缺。而上海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學高峰已過,許多職業學校面對逐年下降的生源,產生了很強的生源危機意識,因此,打破城鄉分割、地區封鎖的格局,開放招生市場,實行跨地區、無地域界限招生,不僅可以滿足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實現地區間的取長補短,解決部分地區職教資源閑置、部分地區職教資源短期內不足的矛盾。
(三)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加強地區問職教信息的整合和交流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網絡的發展,可以加強各地區的聯系,減少區域內外要素流動的盲目性,使要素流動更具合理性,從而節省大量成本。
1.建立長三角區域職教資源總庫
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資源開發專業平臺,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市也在建設各自的職業教育資源庫,區域內大部分職業學校也完成了校園網建設,但由于體制的障礙,各省市在建設資源庫時自成一體,重復投資,信息資源缺乏,信息效用低下,沒能發揮通過網絡進行教育和信息傳播的高效作用。因此,必須組織建設跨省市的區域職教資源庫,形成公共信息平臺,加強區域內各地區間職教信息的整合和交流。可以建立長三角區域職教資源總庫,各省市建立地方庫,系統采集人力資源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招生和就業信息、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信息,并將這些資源及時傳送到總庫,實現交流和共享。
2.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實施網絡遠程職業教育
現代遠程教育破除了封閉型學校教育的空間和傳統學府的圍墻制約,利用廣播、電視、錄音、錄像、計算機等教育媒體,將傳播知識和信息的空間擴展到遙遠的異地,把學習課堂延伸到機關、企業、家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條件和職業需要來選擇專業和課程,通過多種渠道接受多媒體的教學,獲得知識,掌握技能。作為經濟較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可以集中資金、充分利用優秀的師資力量和現代教育手段,制作優秀的職業教育電視節目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課件,通過計算機網絡等傳輸手段,開展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培訓,滿足長三角地區包括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在內的職業教育需求,實現跨越時空的職教資源共享。
(四)通過適當分工,合作開展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工作
職業教育的質量有賴于職業教育教師的素養和教師培養工作的水平。長三角地區三省市都十分重視職教師資培養工作,但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2001年,浙江省中職教師本科率為60%,江蘇省中職教師本科率達62%,上海市達67%。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多由中專升格,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僅在知識和能力上,而且在教育觀念上都難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強教師教育,培養高素質的“雙師型”職教師資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但分布卻不均衡。江蘇、上海高校密集,而浙江相對較少,并且培養職教師資對高校有特殊的資源要求,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愿意或有能力承担的,而全國52個職教師資重點建設基地,江蘇有5個,上海有2個,浙江有2個。培養職教師資應首先發揮這些重點建設基地的功能。因此,長三角區域可以通過適當分工,合作開展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如華東師范大學可側重開展職業教育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培養職教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可側重培養職業教育專業碩士,培養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帶頭人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骨干;區域內其他基地學校和有條件培養職教專業師資的高校,通過專業分工,主要培養本科層次的職教專業師資;蘇州工業園區等高校側重于對在職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該區域內惟一獨立設置的以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為主要任務的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目前已具有相當的辦學規模和培養能力,更應在為整個區域培養高素質的職教專業師資上發揮重要作用。
(五)合作開展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開發,全面提升區域內職教的教育教學水平
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核心是課程和教學水平。總體來說,長三角地區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要進一步提升這一地區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必須通力合作,深化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
1.合作進行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資源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目前,許多職業學校都花巨資建起了千兆校園網,但很多網內容空虛,信息缺乏,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有效服務和強力支撐的課程資源建設相當薄弱。因此,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人力、物力資源的統整優勢進行課程資源建設,不僅有利于從更高層面上開發出高水準的課程資源,也有利于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具體來講,一是建立職教課程資源庫。對繁雜的課程資源應根據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歸類,建設成課程資源庫。職教課程資源庫不僅每個職校、每個地區需要建立,形成自己的特點,長三角地區也應該建立職教課程資源總庫,以利于職教課程資源開發向深度發展,便于職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深層的探究和體驗,而且,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把各級各類職教資源庫聯系起來,為學校和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供多重服務和深度支持。二是形成職教課程資源開發網絡。在長三角區域建立大聯合體,形成縱向的從基層學校到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課程研究中心,橫向從教育內部向教育外部交錯相連的課程資源開發網絡,形成課程資源開發的整體效應和優勢。
2.合作開展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和教學研究
在長三角地區建立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協作會,一是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組織開展職業教育新課程的開發、設計、研究與實施。二是針對目前職業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中的一些難點、熱點問題進行聯合攻關,以不斷提高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的整體教學水平。三是與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協調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相關政策、措施,如本區域內學分互認制度的實施等。
制度經濟學家諾斯和托馬斯認為,只有當經濟制度有效時,才會發生增長。同樣,教育制度的有效性也決定教育增長的發生。在長三角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亟需職業教育提供人力支撐和知識支持,而在職業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又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通過職業教育制度設計的創新來拓展發展空間,無疑是一條重要途徑。本文論及的長三角區域職教資源整合構想,涉及到職業教育制度的設計,而教育制度又是受制于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要使構想成為現實,其基本前提是,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超行政區劃范圍的區域協職教通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常州9~12,23G53職業技術教育朱新20042004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既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實現信息化,辦出特色。新型工業化/高職教育/對策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lution本文為《職校生學習與創業的實驗與研究》課題研究的部分成果洪瀟tíng@①/楊振宇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氵加亭羅Solutions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ace of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XIAO Hua-y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We must drive our industrialization with inform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informa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if well take a path of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br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many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ing it with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fi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go ahead with the time, reform audacitily, take the path of combining teaching and studying with industry, realize information, and run the collegewith its feature.朱新生 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 作者:職教通訊(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常州9~12,23G53職業技術教育朱新20042004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既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實現信息化,辦出特色。新型工業化/高職教育/對策
a new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lution本文為《職校生學習與創業的實驗與研究》課題研究的部分成果洪瀟tíng@①/楊振宇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氵加亭
網載 2013-09-10 2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