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之文集 諾貝爾與孔夫子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諾貝爾與孔夫子
  近幾年來,在中國大陸、臺港澳以及海外華文報刊上和中國學者的口頭上常常可以看到或者聽到一種說法,說的是前幾年有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不知為什么,我總是有些懷疑,因此打聽了我國幾位國際交往多的國學學者,得到的答復往往是"有這么回事",或者"這不會錯罷"。但是再一追問誰看到過原始文件,卻又一個都沒有。今年春夏間,趁在波士頓訪問的機會,我又問了一下以宏揚儒學為己任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他的答復倒很明確:"沒有聽說過。"我還是不放心,又請哈佛燕京學社的林同奇教授幫我到圖書館查了一下,幾天以后答復來了,是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九——二十四日紐約時報幾次連續報道的復印件:是有這么一個會議,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召集的,參加者共有諾貝爾獎得主七十五人,會期四天,從一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議題也確實是"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和希望",但是會議并無什么最后宣言,只是有些人表示本來以為是被密特朗拉來為他競選總統造聲勢的,但是幾天討論下來覺得還是有些意思云云。從報道看,會上根本沒有提到孔子,甚至連中國也沒有人提起。
  我本來以為事情已經完了,但是同奇兄是十分嚴謹的人,他說,提供這份資料的圖書館館員,認為會議是在巴黎開的,紐約時報的報道未必詳盡權威,一定要找法文的《世界報》查對。但是我因為要回國已經等不及了。回國不久,《世界報》報道的復印件寄到,確實要詳細得多,但是請懂法文的陳樂民同志一看,回音是仍然沒有人提到過孔子。
  "現在的世界需要有一個孔子",這話倒是有人說過的,但是他并不是洋人,而是我們中國的費(孝通)老。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好像到現在還沒有擺脫一種心理,一個人、一件事情或者一樣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獎或者起一個洋式的名字就覺得臉上特別有光。前幾年流傳一種說法,說是美國的西點軍校掛有雷鋒的畫像(也有說是樹雕像的),把他作為美國軍人學習的模范。對此我曾問過在那里教書的中國教授,得到的答復是"沒有聽說過。"
  


李慎之 2013-08-22 14:47:52

[新一篇] 李慎之文集 和平奮斗興中國

[舊一篇] 李慎之文集 從世界的角度透視中國——讀羅榮渠教授的《美洲史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