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對話體課堂教學模式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對話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老師與學生,作者、文章(作品)與學生要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以平等對話的形式達到師生情感心靈的默契溝通,培養學生用評價鑒賞的眼光去品讀作品的高層次的閱讀能力。長期以來,我們對作者總懷有敬畏之心,對教材中的作品總視為模本或范文。老師和學生基本上都懷有崇敬之情去欣賞課文,分析課文,理解課文。這就形成不平等的關系,使老師為作品千方百計地找說法,即便錯了也如此,學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異想天開”。所以,我們應樹立老師、學生、作者是平等的這一觀念,讓學生和作者通過作品進行平等的對話,讓他們知道作者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見得都是模本或范文。只有讓學生從心理上占據主動地位,才談得上主動閱讀、主動感悟和主動評判,也只有學生真正進入了主動閱讀、感悟和評判的境地,語文課堂才真正具有活力,這種活力會在課堂上形成探究、討論、爭辨、認同、質疑的熱烈氛圍,這種氛圍又會進一步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靈氣的形成。所以平等的地位、對話的形成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氣氛的活躍,讓學生真正地煥發生命的靈氣和人性的活力,從而真正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以達到生命體的閱讀能力培養的目的。為了打破傳統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教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的格局,我們運用“自助—互動教學”的理念,著重嘗試了以下幾種常用的課堂“對話體”教學模式:
   (一)感悟品讀課
  閱讀教學是消耗語文教學時間最多的一項教學活動,然而收效甚微。學生天天上語文課,可總不明白到底學會了些什么。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不得不多講;二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教師不得不多問;三是不敢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不得不多包。以致學生在閱讀課中,只是聽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解分析,學生成了“陪讀生”。這嚴重地違背了閱讀教學的目標及宗旨。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教學特別強調: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品讀、點評;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圖絡查閱資料,培養初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對閱讀教學的改革提出了這樣的口號:還給學生讀書時間,教給學生讀書方法,讓給學生讀書論壇,教會學生讀書做人。如此以來,初步培養了學生篩選信息、揣摩語言、理清思路、概括文意、質疑探索、評價鑒賞、研究品讀等綜合閱讀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品讀、點評為主線,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在讀中感悟,達到以讀悟義、以讀悟情、以讀悟理、培養語感、熏陶人的思想及美的人格、情感的目的。
   (二)質疑研討課
  主要是通過創設一種情境,使師生共同讀書研討,品味佳作,積累語言,交互學習。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1)讓出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
  要求教師講課時間不超過20分鐘,凡學生自主讀書能夠體會理解回答的,教師不包辦;教師應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去發現。例如,高中第二冊《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這篇課文是一篇政治性的文章,學生初讀是極不感興趣。在教學此文時,可采用“質疑探討法”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舉重若輕、剛柔相濟的外交語言。具體教學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設境激情,播放“七子歌”或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實況盛景。
  第二步:學生自主找出哪些句子(詞語)最能體現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判時剛柔相濟、處處維護民族尊嚴的外交家的風度氣質。
  第三步:分組交流,研討語言得體的作用,并將討論的結果分別寫在膠片上。
  第四步:分組派代表出示投影,互評競賽,老師隨時點撥,激勵。
  第五步:拓展延伸,老師列舉著名外交語言的例子,引導學生簡略分析外交辭令的妙用。
  以上幾個步驟都是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品詞品句,體會外交語言特有的內在魅力和其神奇的政治效果,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質疑研討中內化語言的運用技巧。
  (2)對重點問題組織多維交流。
  要求教師能精要分析,突出重點段的研讀,引導學生反復讀書,品味佳詞麗句,領悟其含義;并讓學生各抒己見,談出每個人的不同感受,從不同角度去品出佳作的妙處,真正上成學生讀書感受質疑研討課。例如,《米洛斯的維納斯》這篇美術評論文章。對維納斯的美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課文又是翻譯過來的語言,很拗口,學生閱讀此文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央視“焦點訪談”和“實話實說”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老師先將幾個疑難問題提出來,學生再將不懂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后選出四個特邀嘉賓和特邀點評員,進行多維互動的對話訪談,并輔以實物投影,道具引線。在結束此文的分析時,再推出一個高潮鏡頭,播放《寂寞讓我如此美麗》流行歌曲,讓學生在感受藝術旋律之美和歌詞帶來的藝術感染力的同時,形象感性地體會到“殘缺之美”藝術魅力之所在。整堂課多側面全方位激發學生興趣,激活了學生質疑研討的思維火花,從而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后,以《維納斯在想什么》為題寫出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體不限,將審美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向更深更廣的領域。
   (三)綜合活動課
  傳統的基礎練習課是以檢查、記憶知識的多少為目標的抄練式、題海式。為改變這一學習模式,我們大膽地把語文練習課的內容融合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實踐、操作中學以致用,增長見識,培養綜合能力。例如,初中第三冊《答記者問》這是一篇很枯燥的應用文體,一問一答的行文組織形式,學生很沒耐心讀下去,然而,學生又必須掌握“記者采訪”的有關常識。為此,教師可將實踐活動引進課堂教學之中,上成一堂實地采訪課。課前讓學生采訪爺爺、奶奶、外婆、學校校長、主任、課任老師,并寫成采訪稿。課堂上隨時采訪聽課專家、教育局領導、校領導、聽課教師、班干部及各類特長生。這種綜合活動,不僅鍛煉學生讀寫能力,還鍛煉學生口語交際、采訪調查、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等綜合能力。學生不僅學習興趣高漲,智慧和創新的火花也被點燃。課后學生自發地將這堂課的有關資料圖片整理成手抄報,刊貼在玻璃櫥窗內。顯然,這種綜合型的語文基礎知識活動課,學生所學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更是一種生存能力。
   (四)名副其實的“自讀課”
  在傳統的自讀課課堂教學上,教師唯恐學生不懂,雖然想讓學生自讀,但又怕考試出漏洞,更不敢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于是即便是設計了“自讀思考題”也還是跳不出提問法的怪圈,最終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自助—互動”教學的導讀、仿讀和自讀的閱讀過程體現了“逐漸去扶翼”的科學教育觀,讓學生會學,教師必須通過教學給學生一種方法,一個走向獨立閱讀的支撐。讓學生由逐漸去扶翼到放手自翱翔的境界。為此,我們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中都由學生自選一篇課文,由一個學生自己當小老師,給學生講解課文。
  具體操作是:每學期開始,將六個單元的課文組織學生瀏覽一遍,然后由科代表組織學生調查,哪六位學生愿意担任小老師,然后再讓六個學生各挑選一篇自己喜歡的課文,提前查閱資料。根據教學進程,學生自覺與小組共同討論,集體備課,或請教老師等等,最后登臺上課。這樣操作,可能會有人問,教師在自讀課教學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學生畢竟是學生,能講得有老師那么透切精彩嗎?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當小老師的自讀課,不能簡單理解為教師放手不管的課外閱讀。在自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包括隱性和顯性兩方面,自讀課上學生對課文的質疑與理解,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都是教師長期或一段時間以來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教師在自讀課的教學中的隱性作用。而教學過程中,學生被一些疑難問題難住了又要將老師請出來點撥解疑時,這就是教師在自讀課中的顯性作用。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在學生當小老師的教學中發現個別學生確實不如老師講得精彩,然而我們應當立足于發展的制高點,只要是那一位學生參與了當小老師的角色,他學習語文鉆研課文的能力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與老師的距離也會拉近,對教師這種職業也會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一個學期,至少能激發六位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初中或高中均可)共6個學期,到畢業時就能培養36個語文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交際、合作等生存能力。如此,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滿英20022002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滿英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58:05

[新一篇] 村莊權力研究: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構筑強勢文化產業——關于電影集團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